返回上一页 论语 登录

钱穆:再劝读《论语》并论读法

一 朱子注《论语》,在卷首《序说》中,引有《史记》与何氏语,最后复引程子语四条。日前有数位同学手持我著《新解》来,求...

金克木:《论语》“子曰”析

我三岁开始读书识字,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第二本书是《论语》。只是识字断句背诵,不讲也不懂。这是在本世纪初期。现在...

娄林:作为开端的《论语》与《论语》的开端

孔子一生的政治生活,大抵可以说是失意栖遑的。不过,孔子失意之后的“退”,却开启了另一个更加恒久的开端。在距离四十不惑不...

王杰:《论语》中的“五美”说

《论语·尧曰》中有“子张问于孔子”的师生对话,对话中,孔子提出了“尊五美”思想,“尊五美”具体讲什么呢? 先来看看原...

张祥龙:《论语》中的仁与艺

“仁”是最有儒家特色的一个词。其他的一些词,比如“道”、“德”、“义”、“命”、“善”、“太极”等等,是几个学派共用...

郭齐勇:析字句义理 求正本清源——《论语新诠》读后

《论语新诠》 唐翼明著 岳麓书社 唐翼明的《论语新诠》新近出版,拜读之后,深为佩服。 本书分类导读了《论语》,把孔...

黄朴民:理想人格的塑造:《论语·公冶长》释义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他人是自己的镜子,自己可以从他...

黄朴民:自勉的镜子:读《论语·子罕篇》有感

本篇为《论语》第九篇,主要记载有关孔子本人的性情、好恶、爱憎、襟怀、信念、理想。三十一章中,有少数内容是孔门弟子心目...

黄朴民:践行“礼乐”的一个范本:《论语·乡党篇》发微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篇可以看作是“立于礼”的一个范本。篇中所记载,皆为孔子本人平时举止、容色、...

黄朴民: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颜渊》篇共计二十四章,主旨是孔子通过与弟子以及鲁国统治者的问答,扼要揭示“仁”的本质属性及其意义,系统阐说基于以仁...

黄朴民:论语读绎·礼之大体:我读《论语·八佾》

《论语·八佾》的中心命题是“礼”。孔子及其弟子就“礼”的重要性、“礼”的本质属性、“礼”的基本内涵、“礼”的体现形式...

黄朴民:从孝道到德治:读《论语·为政》札记

按儒家经典《大学》所揭示的“家国一体”论的基本逻辑,“修身为本”的终极宗旨,乃是“治国,平天下”。因此,《论语》在“...

朱汉民:从《论语》学看玄学、理学的学术理路

魏晋、两宋时期先后出现了《论语》学的两座高峰,这两座高峰的背后是玄学与理学两大学术思潮、思想形态。本来,玄学与理学是...

朱汉民:玄学、理学对《论语》学的拓展

作为中国经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语》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虽然《论语》学有着漫长的学术发展历史,而最引人注...

朱汉民:玄学的《论语》诠释与儒道会通

《诗》、《书》、《礼》、《易》是上古圣王遗留下来的王政大典、经世文献,主要与三代时期的典章制度、政纲治术相关;而《论...

朱汉民:理学的《论语》诠释与圣人之道的重建

理学思潮的主旨是回归儒家的内圣之学。理学的《论语》学是一种通过诠释《论语》而建构以儒家伦理为本位的内圣之道学说。魏晋...

杨立华:获麟绝笔以后

读程树德《论语集释》(以下简称《集释》),益知经典释读之不可轻易。 举两个读者熟悉的例子。《论语·子罕》:“子在川上...

李零:怎样读《论语》

一、《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本聊天的书,东拉西扯,没固定话题。谁和谁聊?孔子跟他的学生聊。怎么聊?用当时...

刘剑:论“以直报怨”非“对等复仇”——兼与张明辉老师商榷

经典往往因为年代久远,脱离了当时的语境和环境,而在后世的理解中呈现出多义性。汉人董仲舒倡“诗无达诂”,莎士比亚说“一千...

黄朴民:也谈《论语》的体系与读法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少作品堪称“经典”,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蒙培元:怎样解读《论语》 ——从《乡党》篇末章注解说起

《论语·乡党》篇末章被认为是最费解的文字,历来无确解,也未受到一般学人的重视。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字,而...

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在无数次的重读与重估中,形成并确立其为经典的,《论语》也不例外。它承受过最高的赞誉和尊崇,也承受过最...

何中华:柔性智慧:中国文化的主线——以《论语》为中心考察

摘要: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柔...

张明辉:“以直报怨”辨正

“以直报怨”是一个常用成语,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

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

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

陈峰:《孟子》《荀子》引《论语》考论

内容摘要:作为儒学在战国时期的两座高峰,孟子、荀子同尊孔学而各有效力,对孔子言论的梳理与诠释尤为措意。在考察战国时期...

胡亚军:《论语》中的诚信观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的诚信思想。“诚”和“信”二字在《论语》中共出现40次,《论语》中的“...

韩星:以《论语》为主探讨儒家德行与学问的关系

摘要:本文认为“四教”是教学次序,文先德后,由浅入深;“四科”是教育次序,德先文后,由本而末。儒家强调志道、据德、依...

吴尚之:《论语》中的读书观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这既是一部讨论哲学、社会、政治、伦理、教育问题的书,同时也是...

李细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四种歧解辨正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古往今来,学者们对于这句话的意旨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一、诸...

王晓阳:《论语》中的仁德观

“仁”在《论语》中出现频次很高,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统计,“仁”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

陈来:略论《论语》的传承与训解

仁在孔子思想里面,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最高的德行、最高的原则,同时仁又是德行的全体,其地位是其他任何一德目都不能够与之相比...

王昌乐:从《论语》看孔子与《易》之关系

孔子与《易》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一、孔子是否是《易》本经的作者;二、孔子是否学习过《易》;三、孔子是否为《易传》的作...

吴天明:《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摘要:孔子生活在国家治理由政教一体向世俗政治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

钱穆:读《论语》的最高境界

生活处皆可读论语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

杨伯峻:我和《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论语》《孟子》是我从小熟读的书。当时我祖父教我的只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一则我年纪幼小,二则祖父也不大给我讲解...

何中华: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智慧

【摘要】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

陈来:《论语》为什么以“学而时习之”开篇

在西方,古希腊以“爱智”为“哲学”的精神特色,这对后来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国哲学不是以“爱智”为...

韩星:儒家学问之道——以《论语》为主的讨论

摘要:学问之道简单地说,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标、准则及方法,古人称为“道”。古人无论做什么,总要思考或探索具体事...

练亚坤:“愚民”与“不可使知”之间——论清末民初学人对“民可使由之

【内容提要】 《论语·泰伯》篇中的“民可使由之”章在清末民初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愚民的问题上。有关此...

黄朴民:为“仁”之进路——《论语·雍也》旁通

《论语·雍也》篇共计三十章,其中前十六章上接《公冶长》篇,依然是借人物品题表达孔子本人的道德追求与价值取向;后十四篇...

黄朴民:仁本的精髓——《论语·里仁》浅解

《论语·里仁》与《八佾》可谓是姐妹篇,《八佾》言“礼”,本篇说“仁”。孔子既倡导“礼乐”,又强调“仁义”的思想逻辑借此...

黄朴民:政治蓝图的构思——《论语·季氏》篇释义

《季氏》为《论语》的第十六篇,全篇共计十四章。孔子在本篇中集中阐释了两个问题:他的基本政治立场以及相应的政治主张;他关...

徐向阳:身心与本体:《论语》作为儒经乐教论的格义考察

礼为地之则,乐为天之和。孔子是从音乐的德性本体立场来决定其审美价值取向的,乐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一切的音乐并非只为耳...

刘伟:孔子弟子与先秦时期《论语》编纂探微

内容提要:先秦时期《论语》成书是一个“层累叠加”的过程,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402年,经历了“初稿集结”“首次整...

王传龙:孔子“民可使由之”句的二十二种训释

内容提要:《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因与孔子核心思想似有不符,故梁启超、宦应清等人率先提出变更句读...

魏敦友:《论语》的两种读法

辈份无所谓的,人与人之间那份内心的尊重才重要。你们魏老师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很看重情谊的人。情怀比理性更重要,因为逻...

刘增光:孔子的心学与史学

内容提要:钱穆一生对《论语》用力颇多,他对《论语》的理解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不言心性本体,而以人与人相与之人道、人人情...

许宁:马一浮对《论语》的现代诠释

内容提要: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中“新经学”的代表。马一浮将“四书”纳入“五经”系统,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观点,充分...

郭园兰:从《论语》“克己”诠释看朱熹学术内倾特征

摘要:自汉代以来,对《论语》“克己”的诠释甚多,朱熹释《论语》“克己”为“胜身之私欲”,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透显...

石佳音:《论语》我读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 一 ) 「君子」、「小人」之分,是儒家对人所做的最根本分类,而「义利之...

韩星:《论语》的为政之道

摘要:本文对《论语》为政之道做了梳理,指出“政者正也”是为政的核心理念,正己正人,德风德草是为政的首要前提,民无信不立...

黄朴民:兼济与独善的彷徨——解《论语·微子》

《微子》为《论语》全书中的第十八篇,共计十一章,主要载录孔子及其弟子与其他人物言辞交流、思想观念碰撞的生动史实,特别是...

陈文新:孔子说的“女子与小人”特指“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完整表述见于《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919年以来...

王元化:谈《论语》八篇

王元化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了几篇《论语》简释的文章。不想十余年后出现了一股《论语》热。元化先生对于经典的普及是赞成的...

黄朴民:起点与宗旨:《论语·学而》的逻辑

《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

黄朴民:内圣外王之道:《论语·尧曰》的境界

《尧曰》篇作为整部《论语》的终结篇,共计三章,文字篇幅不大,但主题却稍嫌散漫。有关全篇的核心宗旨,黄克剑教授的解读提示...

黄朴民:君子的气象——读《论语·泰伯》心得

《论语》是儒家的第一经典,传世通行的《论语》共20篇,《泰伯》是《论语》其中的一篇。它的主旨不像《论语》其他诸篇那么显...

黄朴民:教育的境界:《论语·述而》阐释

《论语·述而》篇共计三十八章,主要述说孔子的志向、情操、好恶、仪容、行止。其重点是阐说孔子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治学精...

李以建:再评杨义老子庄子论语还原

杨义先生在2011年出版《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四种,其后又于2015年出版《论语还原》一种...

王俊才:“为政以德”与“为国以礼”

“为政以德”与“为国以礼”,出于《论语》的《为政》和《先进》两篇,皆为孔子的语录。前者的语境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万昌华:再论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共和国特质——从《论语》等书所记史实

笔者在以前的《论我国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共和国特质》一文中曾指出,据《左氏春秋》中的有关史实可知,春秋时代的鲁国与世界...

陈学勇:老舍、郁达夫与论语派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创作驯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系列作品选本,既含学术性,又具普及性,颇受读者欢迎,虽说似乎出得艰辛...

马文增:《论语》五章新说

笔者于《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君子道者三”、“原壤夷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5...

王学泰:近百年的儒学与《论语》热

《论语》是本纪念册 《论语》在过去是《十三经》之一,被视为是记载圣人行迹的经典。其实就《论语》的原始意义而言,它应该是...

王学泰:探源溯流说《论语》

孔子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位名师,他也把教育学生视为头等大事。他的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学生,与学生情同父子。试想,他的离去...

陈寅恪:杨树达论语疏证序

孔子之生距今二千五百载,神州士众方谋所以纪念盛事显扬圣文之道,而长沙杨遇夫先生著《论语疏证》适成,寄书寅恪,命为之序...

李幼蒸:论“重读”《论语》的必要性

作者按语:本文为作者参加2014年6月21日西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中西经典诠释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1。古今背景...

杨绛:我是怎样读《论语》的

  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

陈少明:经典的平实与深奥——以《论语》为例

现代人看古代经典,有两种看似很不相同的态度。一种表现在一般读者中,以为经典很玄奥,离我们很远,读经是附庸风雅的事情。...

郭齐勇 肖时钧:也谈《论语》“父子互隐”章——兼与廖名春先生商榷

摘要:《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不能释为“檃”(矫正),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公开告发、宣扬,“隐...

杨晓刚:“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释义

《论语·阳货》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一般翻译成“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

陈赟:“学而时习之”与《论语》的开端

摘要:《论语》以学而时习开端,导向的是人的自修之道,不同于旧约以创世的开端导向以信仰为基础的归顺之路。但《论语》并非止于...

特别推荐David R. Schiller最新《论语》英译本

各位朋友:下面是美国学者David R. Schiller积二十余年之力写成的新版《论语》一本书的内容介绍。该书是作者二...

张秋冬:《论语》树上的苹果

(一)前人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是从“经济”的层面讲的,我这里为了言说的方便和自由,我想抛开传统上对其单纯从政治...

张林杰:对“君子不器”之解读

摘 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

储成仿:《论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秦晖先生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2012-1-11)、转载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2-1-29)的一篇题为《〈论语...

黄健:阅读《论语》札记二则

孔子的秩序观纵观《论语》的各篇内容,孔子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慢慢地阐释着他的秩序观。孔子所倡导的秩序观可以先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译 / 朱荣贵)狄百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内容提要】此文从孔子在《论语》中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来说明今日我...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六)

十五、从庶民到公民:有序社会与人的尊严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多少有些了解,一般都会知道“重民”或“民本”的概念。假如对这样的...

郭世佑:《大学语文》第一单元第一篇《论语先进》导读

本篇与《论语》中的其他各篇一样,取篇首二字为名,以示分篇,故“先进”之名,不同于后世的命题作文,并无特别的含义。全篇所录...

朱维铮:于丹根本不知《论语》为何物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李宗陶于丹在百家讲坛说《论语》,以惊人速度成为文化明星。那些排着长队购买《于丹〈论语〉心得》的读者,跟...

陈少明:《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序

本书是研读《论语》的专题文集。在中国文化中,《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有些经书,便是借助对《论语》的解释而成为经典。那么,...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五)

十四、忠恕之道:宽容达成和谐孔子一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或是波澜壮阔的作为,不过是读书、谋官、周游、教书而已矣。然而...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四)

十三、有教无类与“破格”种种前面愚有言道,孔子首先是个教书的。作为教育的开创者,前无古人,孔子的一切作为就都具有了原创性...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三)

十二、权变:国人的智慧古书读得多了,会有两个明显的感受。一是总觉得越到后世,人们越是在重复着前人说过的话。当年为了一顶博...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二)

十一、“朋友之道”非常道中国文化是最讲究伦理道德的。这种讲究早已名声在外,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事实上,任何一个民...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一)

十、“身正而令行”与上行下效《论语》其实是一部讲政治的书。古语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孔子一生教书...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十)

九、不知“师道”,哪有“尊严”鄙人教书业已二十多年了,从不认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文革”语言),始终认同“师道尊严”...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九)

八、“家丑不可外扬”与“避讳”2008本是个好年头,可是新年伊始,网上丑闻不断,有关信息应接不暇。咱是教书的,关心高校,...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八)

七、“以直报怨”,该是不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罗瑞卿的儿子罗箭少将与一些抗战将领亲属们参观四川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七)

六、此“小人”非彼“小人”在整个古代社会,孔子始终是精神领袖,受到全社会的极度尊崇。到了近代,在新文化运动中,孔子成了批...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六)

五、“修己”怎能“安百姓”?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现时,这种美誉每每受到人们的质疑。道德滑坡成为一个说了太久而且有...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五)

四、也说“民无信不立”于丹女士被网民誉为美女教授,讲《论语》风靡全国,一时间洛阳纸贵。可也有忿忿然咬牙切齿者,更有九博士...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四)

三、“学者为己”辨余生也晚,可光阴荏苒,教书也已二十多年了。为什么选了这么一个行当,说老实话,主要是因为懒。务过农,做过...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三)

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年来,国人的贪欲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世人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那些触目惊心的重大事件上,领导们也...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二)

一、里仁为美喜欢读古书的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叫做“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解释并不要求统一或达成共识,...

葛荃:说《论语》聊社会(一)

楔子:孔子一生做了三件大事要开说《论语》,必须先说说孔子,订正两件事。其一,孔子本质上是个教书的;其二,孔子一生做了三件...

王岳川: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

在中国思想的历史遗产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历代对孔子思想的评价,或将孔子思想经学化而当作“玄圣”“教主”[1...

张祥龙:境域中的“无限”——《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析读

说到“无限”,往往令人想到宇宙时空的无穷广大和久远。初念及此,一个少年人会为之震撼和困惑,生发出许多“天问”。 然而,...

陈少明:立言与行教:重读《论语》

“子曰”、“诗云”是传统辞汇中引经据典的常用语。这一事实显示,作为“子曰”基本资源的《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第一经典的...

陈少明: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章”的解读

思想史上有些意义深远的观点,不一定是以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是在庄严圣洁的殿堂发表的。有时候,一些日常性问题或者偶发性事件...

秋风:反经典的经典解读标本

孔子突然热起来了。于丹女士在说什么,不是十分清楚,因为没有读过她的畅销书。但李零教授的著作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就像很多论者...

周运中:薛涌:读过《论语》吗?——驳薛涌《学而时习之》序二

薛涌读过《论语》吗?好像不是问题。人家那么多学历和名头,还写书,还开博,“那场面是相当壮观1但是他作为一个到处鼓吹自己学...

陈壁生:《论语》诠释传统中的时代张力——以《论语》中的“事君”及其

《论语》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作为一本被认为忠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历代儒家文人对它进行了详细的梳...

贝淡宁:《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

(吴万伟 译)我们都知道,于丹的《‘论语’心得》已经成为出版界轰动一时的事件。从最新的统计来看,该书在中国的销售量已经突...

陈少明:君子与政治:对《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的解读

经典只有通过解释才能释放出它的思想力量。然而,不是所有的经典疑难都能找到确切的答案。这一事实,可能导致人们对有些难题的讨...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自序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也给本科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负责教其...

黄朴民:礼之大体:我读《论语·八佾》

《论语·八佾》的中心命题是“礼”。孔子及其弟子就“礼”的重要性、“礼”的本质属性、“礼”的基本内涵、“礼”的体现形式、...

肖从礼 赵兰香:金关汉简“孔子知道之易”为《齐论知道》佚文蠡测

最近各新闻媒体均发布了海昏侯墓出土《论语》(《知道》篇)的消息,如:《海昏侯墓出土竹书有望重现失传1800年的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