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文化认同 登录

臧知非:封禅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封禅的发生 封禅是帝王举行的最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封,指在泰山之巅筑坛以祭天;禅,指以梁甫(泰山西南脚下小山丘...

周兴陆:中国文学史上的北游南归与文化认同

内容提要:南北方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六朝南北对峙时期,陆机与庾信经历了亡国剧变,都背井离乡,滞留他国。南...

常轶军 徐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意涵

摘要: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主观心理和认知直接影响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具有辨识我者与他者、凝聚情感和力量的功能,...

邹广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叙事结构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总体性共同体样态,...

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

程广云 毕竞悦: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基石——文化认同与政治承认

中华民族国家是唯一绵延至今的文明古国。两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中国国家的统一虽有种种曲折,却是历史发展的总方向和总趋...

祁进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认同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夯实文化认同的基石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做好民族工作、增进...

魏南枝:美国的文化认同冲突和社会不平等性

摘要:文化与社会总是处于互动之中,美国政治文化将种族矛盾作为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自建国以来,盎格鲁—新教文化长期被...

张旭东:当代普遍性论述的知识谱系、文化政治与历史决定——《全球化时

(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

时培磊:中国古代史学“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探析

内容提要:“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产生于宋元之际,其形成既与传统史学观念的积淀有关,又与少数民族政权史学意识的增强密不...

彭林:中华本位文化的重建与认同

作者:彭 林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明之一。德国哲...

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重要论述为线索,以中国共产党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观为背景,从构筑各民族共有...

葛兆光: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犹记得以前一句相当流行的话,“工人阶级无祖国”,但只要听到《国际歌》就能够找到祖国,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吾心安处是故乡...

傅有德:民族性与普世性之间:改革派犹太人的文化认同及其启示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对蕴含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的基本价值的体认,它在文化的意义上回答了一个民族是谁的问题。...

葛兆光:地虽近而心渐远——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朝鲜和日本

壹、前言 今天我要向大家报告的,是一个有关亚洲或者说东亚的历史与文化认同问题。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是因为就这个问题...

赵学勇 王鑫: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1934-1949)

内容提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汇聚延安的域外作家,为中国的国际形象认知拉开了书写“红色圣地”的序幕。国际视野中的延安形...

金雁:焦虑的俄罗斯

“焦虑综合症”之一——身份认同焦虑 俄罗斯如今面临几大焦虑,“焦虑综合症”困扰着俄罗斯。 首先是俄罗斯“身份认同”...

韩星 杨永亮: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这是由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

李婧怡:朝鲜族跨国流动下的归属困境与文化认同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韩国风”的兴起促生了中国东北朝鲜族大规模的跨国流动。不同于“韩流”对外输出服饰、音乐、影视...

刘清平:文化的主体性:谁在焦虑?如何认同?怎样自信?

“文化”即“人化”,包含着价值理念、习俗制度、器物成果三大要素,文化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个体性之人。但不管站在怎样的规范性立...

郭齐勇:国学与文化软实力

摘要:国学包罗至广,主要应弘扬其中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国学养育人的心灵,有诸多关于修身成德、培养君子人格...

许纪霖:文化认同的困境

80年代中期的大陆知识界,曾经有过一场被称之为“新五四启蒙运动”的文化热。文化热的思想主题是中西文化讨论,虽然思潮汹涌...

吕嘉健:身份认证与文化冲突

现代社会使人类发生了大规模的文化身份认证和认同危机,在一个广义的移民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会遭遇身份认证、文化认同和文化冲...

李君如:文化认同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949 年以后,海峡两岸中断往来数十年,直至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才在经贸等方面出现互动交往。现在,尽管两岸双方尚未签订...

高伟: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逻辑

作者简介:高伟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必须考虑文明的整体...

(新加坡)张森林:当代新加坡伤痕文学的发轫

摘 要:自1981年以来,便存在着的“新加坡伤痕文学”,其成因和分期值得探究。在语文教育政策骤变的岁月里,新加坡的华社...

白永瑞:1930年代香港旅行——超越另一个境界线

一、旅行启程 近代中国人在旅行香港的过程中,经历了某种文化经验世界,本文就是笔者旅游此文化经验世界之游记(travel...

陈孔立:两岸文化研究的盲点

  当前在两岸文化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中存在一些概念问题与理论问题,一般的文章对这些概念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说法,...

张颖 陈晓枫:制宪权之真实性的文化解读

摘要: 制宪权理论用“政治决断”解释了“人民”参与构建国家时作出的授权。但在现实中,采用制宪形式构建的政权并不总能获得人...

朱文婷 秦子忠: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戴建业: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福泽谕吉的《劝学篇》1876年成书后,便立即受到明治天皇的嘉许;张之洞的《劝学篇》成书于1898年,也同时...

黄相怀: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于民族文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强调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联系到当前的民族问...

干春松:近代中国人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建——以康有为与孔教会为例

内容提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制度化儒家处于消解过程,康有为面对不可逆转的走向世界进程,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认同对于国...

孙国东:文化认同与道统重建

【摘要】基于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现代性”和“中国文化认同”的社会—历史分析,即通过恢复现代性自晚清以降作为一波三折的“...

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内容摘要:现代的民族国家,究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关于这一问题,是目前国外知识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

周志强:从文化认同到奇俗异观:新民俗舞蹈及其他

12009年5月,杨丽萍用一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云南的响声》在昆明上演,一时之间,风生水起。接下来几个月的巡回演出,更是迎...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第二版绪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第一版)于2005年5月出版,2006年年初即售罄。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要出第二版,编辑和作者都始...

赵汀阳: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

1.问题的背景和结构 Identity 最早是个哲学和逻辑问题(在哲学和逻辑里就译成“同一性”),虽然重要但是并不特别显...

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与重构

现代性[1]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与重构 导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认同危机现代化发端于西方,所以现代性问题对于西方...

黄平:全球化挑战与文化认同危机

几种对于全球化的理解1)古已有之,但是形式不问。例如:罗马帝国的军事扩张,十字军东征,成吉思汗,一直到近代资本主义,都...

刘擎:文化认同的裂痕

在全球化造成的经济断层线上,还交叠着另一种裂痕:文化身份(认同)的分野。在每个国家内部,经济断层与文化裂痕彼此交织,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