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跨文化 登录

时间和历史的概念:一个实验性的跨文化对话

【编者按】欧盟正在主持编辑一本实验性的跨文化学术字典,欧盟驻华大使郁白先生为项目负责人,人类学家阿兰·乐比雄(Ala...

孙惠柱 秦子然:从梅兰芳、斯坦尼访美比较看戏曲走出去的路径

摘要:近百年前斯坦尼、梅兰芳成功访美后,斯坦尼方法传遍世界;但国际剧坛也经历了一个轮回,从学好斯坦尼的现实主义到突破他...

刘彦:“天下”比邻:19世纪东西方文明碰撞下俄国的中国形象建构

【内容提要】 “天下”作为表征中国传统世界秩序观的术语已得到普遍使用,但像俄罗斯这样在两个多世纪里持续把中国称为“По...

卜松山:中国美学的跨文化视角

内容提要:在知识分子中似乎有一个全球公认的假设,即西方研究模式下的人文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复杂性水平将作为普遍规范得以应...

曲畅 任东升:跨文化互译中的概念误读

一 近二三十年来,基于国际海洋安全局势紧张、国家海洋主权权益频遭挑战、“海洋强国”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大势需要,我国相...

李欣人:儒家文化视域下跨文化传播观念的重构

摘要: 和 的观念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基本取向,可以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交往取向的本土化精致表达,但同时需要文化主体在...

陈少明:跨文化视野中的“道”

摘要:普鸣(Michael J. Puett)教授所授中国哲学课程(Classical Chinese Ethical...

姜飞:后殖民之后:全球传播体系的文化批判

从当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践需求出发,殖民传播体系建立及其传承至今的历史脉络、权力关系、文化逻辑和综合影响迄今依然发挥决定...

赵月枝:否定之否定?从中外传播学术交流史上的3S说起

从达拉斯·思迈斯、威尔伯·施拉姆和丹·席勒与中国的学术关系切入,认识西方主流和批判传播学术中的中国、传播学被引入中国的过...

史安斌 盛阳: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

内容提要:2016年以来,世界进入“新全球化时代”,原有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架构已经无法充分含括和解析全球社会与文化之...

邓京力 林漫:论思想史的“全球转向”

摘 要:与其他学科相比, 思想史的“全球转向”相对滞后, 这与其自身的研究特点和学科传统有一定关系。从现有的全球思想史...

钟邦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跨文化和文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一)跨文化的现实意义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几年来在国...

赵汀阳 阿兰·乐比雄:跨文化对话,是为了消除误解

2019年6月22日,赵汀阳先生和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阿兰·乐比雄在北京大学的北大书店进行了一场跨文化的交流对谈。他们所...

赵汀阳:海内存知己

我想说说老朋友阿兰·乐比雄。 他是个法国人类学家,是欧洲跨文化研究院的主席,一直致力于在欧洲、非洲以及中国、印度之...

陈晓:流徙缅甸:跨文化视域中的赵德胤电影

内容提要:赵德胤导演的电影作品将缅甸社会描绘为一块流徙之地,他通过对缅甸题材的跨地想象,以纪实的方式呈现出缅甸底层民众...

刘勇:五四新文学的跨文化品格

内容提要:“跨文化”是五四新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也是贯穿于五四新文学始终的重要品格,它决定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双重...

孙惠柱:跨文化戏剧之旅中的东西融合

现在有不少导演喜欢东拼西凑,但我认为要保留戏曲的艺术形式的完整性,西方经典的故事和人物也最好保持完整。这些戏的演出及其接...

莫兰:让世界现象学“共同哲思”

文/郑辟瑞、张俊国、李念(文汇-复旦-华东师大联合采访组) 被访谈人:德莫特·莫兰(Dermot Moran),著名现...

高文斌:百科全书与万物互联:一段跨文化漫想

大约半年前,在耶鲁布兰福德学院(Branford College)的草地上,我的老师Giuseppe Mazzott...

李国彤:从跨文化视角反思戊戌时期的妇女启蒙

戊戌时期妇女启蒙的中心是“废缠足” 和“ 兴女学” 。首先, 以明清之际至晚清的各种反缠足话语为对象, 考察在外来文化的...

刘禾:燃烧镜底下的真实

也许出于直觉,也许出于某种超常的洞察力,佛吉尼亚 • 伍尔芙在解读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发表了一...

吴飞:国际软实力传播战略分析

经济崛起是真正的崛起么?答复并不复杂。举例来说,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

吴飞:与他人共在:超越“我们”/“你们”的二元思维

【内容提要】“你们”与“我们”、“东方”与“西方”,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以自我为中心,建构对于他...

李幼蒸:对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的分析批评

历史认知实在论遭到一些后现代主义历史理论的反对。反对实在论的严重后果不仅与历史理论有关,也与政治伦理认识论有关,因为后...

郭萍:理性的困惑:跨文化伦理何以可能?

  【提要】在跨文化伦理的探讨中,理性主义伦理学的立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美国宗教哲学家史蒂文?卡兹教授的观...

史景迁:十七世纪的跨文化之梦

17世纪是一个我们可以开始讲述“跨文化之梦”的时代。在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上,沈福宗的例子是非常独特的。他的经历并非不可想象...

跨文化协同:新时期中国腐败治理的重要维度

腐败是跨越制度界限、意识形态和时间空间而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国度的社会顽症,没有哪一个国家会漠视腐败滋生蔓延及其对文明社会...

孙惠柱:从实验到主流:跨文化语境中中国实验戏剧的路径

本文把实验戏剧放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来考察,希望澄清两个相当流行的误解:一,实验戏剧一定是非写实的;二,实验戏剧在1990年...

程广云:应对全球化的跨文化战略思考

Ⅰ.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世界文化的未来如今,每一个旅游者都有这样一些体验:在我们观光游览的旅游景点里,总是可以发现具有民族地...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1):杜维明论儒学的跨文化发展

【作者按】由于国家教委的一个项目,我有幸于去年9月份来哈佛大学进修,为期一年。利用进修时间我傍听了不少课程。在这边听课有...

姚介厚:跨文化哲学的四个维度

当今世界全球性交往日益密切,并呈现文明、文化与发展的多样性。世界文明研究和跨文化研究都已成为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新兴跨学...

孙惠柱: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

内容提要: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影响巨大,但在中国常受到质疑,源于中西观众的观剧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新加坡《高加索灰...

钟鸣旦:中欧“之间”和移位——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图片传播

“中欧‘之间’和移位”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儿奇怪,我也觉得有点儿奇怪,因为英语的in-betweenness和displa...

陈跃红:文化的冷感——一则关于文化对话的田野笔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去西欧,去北美,去东欧,去南非,最不济也去日本,新加坡什么的。总之是走向世界的各个...

张隆溪:毒药和良药的转换:从《梦溪笔谈》说到《罗密欧与朱丽叶》

有时候跨文化阅读的乐趣在于一种新发现 :本来毫不相干的不同文本,转瞬之间在思想和表达方面却不期而遇,发生意外的契合。文本...

米歇尔苏盖:他者的智慧:在需要共同管理的世界中尊重文化差异

(米歇尔•苏盖在跨文化对话暨丛刊十年庆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8年9月28日)沈珂译首先,我想感谢所有支持...

乐黛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21世纪以来,许多曾鼓吹比较文学学科死亡的欧美学者改变了过去的看法,与中国学者的看法日益接近。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了许...

蔡尚伟 刘海霞:全球口味﹢中国气派﹢异域元素

随着娱乐性大众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和渗透,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全球化一方面让我们直接面临国外电视剧大量涌入的...

贺霆:跨文化的中医之二:中医西传现象的人类学研究

我们在《跨文化的中医,之一:中医在法国的形态及启示》一文中讲到当前的中医西传中的文化动力大于临床需求,因此中医在西方的...

贺霆:跨文化的中医之一:中医在法国的形态及启示

今日谈论中医的现代化,应该能够跳出工业理念、科学主义等框框,让其在最有活力的临床实践中,自然形成与当时当地社会相适合的形...

孙惠柱:奥运会与跨文化表演

当我开始写本书的结语的时候,“狮子王”还在百老汇和伦敦的大舞台上高唱着永远称霸的赞歌,但美国最坚定的反恐盟友英国却在两周...

周宁: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①]

内容提要:比较文学面临着一次新的研究范式的转型,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进入“间性研究”。本文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贡...

周宁:“把最高级的描绘留给了中国”——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

摘要 中国形象曾经作为西方现代文化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大汗的...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中国问题

一一项研究的兴起,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问题。10多年前开始回味新时期社会思想短暂的自由与浪漫时,总忘不了最后那部风靡一...

陈小青:基于文化图式的跨文化互动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研究特定文化群体跨文化互动的认知过程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解读藏族青少年在内地的跨文化交际行为。首先...

彭凯平:文化与心理:探索及意义

2009年3月21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