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峰:“可比性”的法理 内容提要:“可比性”作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法治化体系建构中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并未受到法学界的应有关注。对社科法学知识... 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切入 摘要:社科法学是一种“逆向运动”,其产生需要有一种思维上的相向运动,当下中国法学研究格局为其产生提供了土壤。在三十年的... 陈兴良:法学知识的演进与分化——以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为视角 当前我国法理学界存在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这一争论实际上涉及法学知识论的问题。法学知识是不断演进与分化的,我国法学知... 田宏杰:中国刑法教义学研究的若干误解与误区 摘要: 在中国,刑法教义学是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争论的一个集中交锋点。透过论争不难发现,无论刑法教义学的支持... 侯猛: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变化与反思 ——一个局内人的知识社会学观察 摘要: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历史,是由不同知识偏好的法理学者共同塑造的,因此也不会有惟一正确的法理学的定义和知识体系。这不仅... 侯猛:我的社科法学研究 【前言】 一晃博士毕业已经13年有余,现在回过头再来看自己的博士论文,是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我不敢判断。这次受邀与学... 侯猛:社会科学在法律中的运用 第1编 社会科学在法律中的运用 这一编所讨论的社会科学在法律中的运用,主要针对司法。社会科学... 徐爱国:中国法理学的“死亡” 一个学者研究法律政治学,或研究外国法理学,只要以学术为目的,以研究为主业,都是值得钦佩的。思想无限,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也无... 邹兵建:中国刑法教义学的当代图景 在中国刑法教义学的初期,我国刑法教义学者的使命主要是借鉴吸收域外先进的研究范式和成熟的知识体系,从而为以后的本土化研究奠... 王绍光:社科法学需要跨越的两道坎儿 2005年5月下旬,北京大学法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会上,来自十几所大学... 车浩: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少女与少妇的故事 所谓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可以打个比喻:如果社科法学是一个少女,法教义学就是把这少女变成少妇。 少女天真烂... 王启梁: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因何而争 【原编者按】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法学发展的新趋势。历史传统、研究进路和知识偏好上的显著差异,使得社科法... 孙少石:对“社科法学”的一个反思 什么是“社科法学”?这是苏力十多年前提出的关于中国法学范式分类的一个概念。既然这个概念并不新近,围绕着这一风格的研究历... 泮伟江:社科法学的贡献与局限 一、社科法学登场 关于什么是社科法学,大致可以有两种解读。首先,社科法学可以被理解成社会科学在法学中的应用。对此,多... 侯猛: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 社科法学倡导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法律问题。这与以规范文本为中心的法解释学及其新兴衍生品——法教义学——有显著的区... 刘思达:法律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国法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从法律移植向本土资源的转换,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法学界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不熟... 张强:苏力的预言实现了吗? 摘要:中国法学从整体上面临着两大问题:首先是法学理论和现实经验的分离,使得发讯研究很容易局限于法律文本和纯粹的法学理... 谢晖:法学研究的分界与合作 作者按:这是今年5月31日于武汉召开的“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对话会”上,我在主持一个单元中发言的录音整理,由我指导的硕士... 陈柏峰:社科法学及其功用 【摘要】需要追问的是,社科法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研究立尝进路和方法?它在多大程度上是法律实践者或学者所需要掌握的方法进路... 李晟:实践视角下的社科法学:以法教义学为对照 摘要:最初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基于各自不同的学术旨趣和视角,所讨论的问题域分离多于重合,相互之间并无太多互动。但是,随... 苏力: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 十多年前,针对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的发展,苏力教授概括并粗略分析了当时中国三种比较显著的法学研究传统。13年过去了,中国法学... 苏力等:什么是你的贡献 摘要:本文来自于“社科法学连线”(Law and Social Sciences Union)系列活动之三,由四位法... 柯华庆:法律变革的逻辑——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的较量 ... 王启梁:中国需要社科法学吗 历经30多年的法治建设,法律已然成为塑造我们生活的基本维度之一,以至于我们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和法律息... 尤陈俊:不在场的在场: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之争的背后 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北京大学苏力教授从宏观角度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法学发展格局进行了... 郭春镇:我们就是好奇,然后想试试 非主流法学的觉悟:我们只是好奇 前几天,我的师弟、中央财经大学的白斌副教授在微信公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于社科法学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