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离骚 登录

何新文 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关于屈原《离骚》诗题

摘要:对于《离骚》篇题之义的解释,自汉以来歧见迭出,并且由此影响到对诗旨的正确理解。本文从《离骚》文本的内容主旨出发,...

罗建新 罗丹:萧云从《离骚图》诸本优劣辨

摘要:萧云从《离骚图》传本主要有初刻本、摹写本、影印本三种形态,其间复存足本与节本之别。初刻本今存全本与残本,残本多为...

何新文:《离骚》的题义与诗旨

古今学人关于《离骚》题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有不下数十种之多。但是,其中最具胜义者,当属司马迁的“离忧”之说。司马迁定...

崔富章:十世纪以前的楚辞传播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遗楚怀王书,要求约会,怀王于是赴约。“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

梅琼林:《离骚》:原型追索

作为楚辞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离骚》文本充满难以索解的巨大疑难。其中最为独特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莫过于抒情主人公屈...

周建忠:《离骚》“求女”研究平议

清代王邦采在《离骚汇订•序》中说:“洋洋焉洒洒焉,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而《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

《离骚》中“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于诗篇大意及屈原早期思想经历的探 索关系甚大。然古来研究屈骚各家似皆未得...

尚永亮:《离骚》的象喻范式与文化内蕴

《离骚》的象喻大致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香草之喻,二是美人之喻,三是男女君臣之喻,四是求女之喻。这四个层面虽各有侧重,内...

俞志慧:《离骚》乱辞新解

一、问题的提出 《楚辞•离骚》:“乱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李炳海:《离骚》抒情主人公的佩饰意象

香花芳草是《离骚》出现频率极高的物类,屈原赋予它们丰富的象征意义。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 《离骚》之文...

钱玉趾:《屈原列传》的错排与《离骚》的写作年代

对于《史记•屈原列传》,有人认为渗入了刘安《离骚传》的内容,有人认为段落排列有错。我们认为,只是“屈平疾王...

郭杰:从《生民》到《离骚》

文学的历史发展,其实也就是后来的文学创作对既往文学传统不断吸收继承、而又不断创新超越的过程——继承固然是传统的延伸,而...

罗义群:从苗族巫歌看《离骚》的“魔法综合”

“真幻交混”是深层心理躁动的结果 毕加索曾把自行车的一只车座和一个车把组合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一件艺术品——牛头造型。...

吴瑞裘:时代的困惑与人的探求

《约伯记》和《离骚》确切的创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这两部作品都产生于公元前四到三世纪之间。这时东方的两大民族都处...

熊良智:试论《离骚传》的文化走向及其历史成因

一门学术的发展,往往得力于人们对它的文化阐释,而这种阐释所以源远流长,又在于这门学术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联系。楚...

王锡三:谈《离骚》的结构艺术

《离骚》一诗,由于它体制宏大,内容繁富,手法诡奇,确实难懂,正像清人朱冀所说:“令人入其中而茫无津涯。”因为《离骚》是...

巩本栋:屈原的心灵发展及其文化背景

研读《离骚》,我们都会发现其思想艺术上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诗的前半眷念追悔,悲愤怨嗟,萦回复沓,势不得隐,流露出一种...

葛晓音: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关于楚辞体的成因,学界历来认为是来自春秋时期产生于楚地的民歌,而且多举刘向《说苑》的《越人歌》、《新序》中的《徐人歌》...

钱玉趾:《屈原列传》的错排与《离骚》的写作年代

对于《史记•屈原列传》,有人认为渗入了刘安《离骚传》的内容,有人认为段落排列有错。我们认为,只是“屈平疾王...

许结:离骚学与中国古代文论

  一 从初汉到晚清历时两千余年的楚辞研究,既以其虚灵活泼、芳菲郁勃的生命律动卓然自立其理论风格,又以“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