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卫东:反思启蒙与法学共同体的构建 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的纪念日。联系到建国六十周年和新法制建设三十周年的庆典,在今年纪念五四是具有特殊意义... 秋风:告别五四,发现保守主义传统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官方、学术界、媒体举行了很多纪念活动。与以前的纪念年份相比,今年,在广泛的赞美声中,已经... 柳士同:岂能轻言“告别五四” 《随笔》杂志2009年第4期发表了秋风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告别五四,发现保守主义传统》(下文简称《告别》)。对于“五四... 郭若平:多重阐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五四”观念演进之“路线图”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理论界人士对“五四”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五四”的价值与意... 唐小兵:历史与阐释之间的五四话语 2009年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九十周年。因为与八九学运二十周年的“相关性”,以及在时间上的重叠性,当局有意无意在淡...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一、启蒙运动的失败与教训今年,2009年,是我国启蒙运动九十周年,九十年前的今天,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宰割和瓜... 陈子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解读——从文明到文化的转向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 袁刚 陈雪嵩 杨先哲:“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 [提要]九十年前五四运动后不久由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论争影响深远,但由于对发起的复杂背景缺乏疏理也产生了文本误读,... 邵建:《新青年》的精神初始 五四运动今年90年了,最近连续几家杂志约写有关五四和新文化的稿子,说要纪念。如果反思也是一种纪念方式,这才比较适合我。... 张鸣:五四一曲九十年 五四过去90年了,按国人的习惯,凡是重大历史事件,逢五逢十的时候,总要有点例行的纪念。只是,例行纪念,即使在文字上,也难... 程恩富:五四运动的四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爱国革命运动中充满的爱国、进步精神和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如同接力棒,为此后... 许纪霖:五四的历史记忆:什么样的爱国主义? 伴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爱国主义在神州大地已经成为强大而广泛的意识形态。90年前的五四运动,也被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定格... 刘克敌:吴宓日记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不知不觉中,五四运动已经九十周年,今年应该有很多纪念活动,而被纪念的主角自然是那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它的领导者。不过,... 梁涛:激进与保守之间 在“国学热”、弘扬传统的热潮中回望“五四”是一个颇不轻松的话题,这不仅关涉到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现象,也对我们如何继承“五... 杜光:填平认知“五四”精神的“代沟” 在5月7日的上海《社会科学报》“五四回眸”专版上,读到了该报实习记者和前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顾骧的对话,题目是《不仅仅是... 王德威:“化简为繁”谈“五四” 多年前,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讲座教授王德威的一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振聋发聩,引来国内学界的一片争议。王德威从... 陈子明:狭义五四运动及民族主义的走向 五四时期,即1919年前后的几年,是中国社会异常活跃的年代。广义五四运动,是指五四时期的多种国民运动,既包括“对外的”的... 韩毓海:从中国到世界:重新检视 “五四”的意义 人民日报编者按: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 杜平:五四运动,高高在上的“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已经90周年,当年提出的“民主”、“科学”等口号再次响起。自从中国现代史由此开启以来,新旧时代更迭,世事沧海桑田... 陈奎德:五四:现代中国回旋曲 一、作为灵感源头的五四五四距今已九十周年了。每逢五四,中国知识人,“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行礼如仪,批评如仪,概叹如... 宋圭武:新五四,新任务 1919年五四运动面临两大主题:启蒙和救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救亡已不是主要任务。但启蒙的任务仍然艰巨。在纪念五四运... 肖雪慧:五四导致传统断裂?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来证明,有哪个国家的什么传统是被来自民间的批判摧毁了的,除非它自身已经丧失存在理... 李泽厚 刘再复:五四90周年仍缺民主与科学 “孔先生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没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了不起。个性和个体独立的精神与品格的觉醒、科学与民主、扬弃覆盖层回归孔子... 陈平原:走不出的五四 作者: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我1978年春上大学,赶上思想解放运动,那时候,我们模仿“五四”新青年,谈启蒙,办杂志,... 刘申宁:五四是什么?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对于年轻人来说,五四已经显得十分遥远。五四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90年前的这一天在北京爆发的一场学... 张旭东:只有五四才能帮助中国在全球化中找到方向 编者按: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各个行业都掀起纪念五四的高潮,五四精神历经九十年的岁月显得更加的生动和鲜活,同时也伴随... 姚轩鸽:五四的功德与缺憾 风雨苍黄,九十载白驹过隙。回望百年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化轨迹,希望与绝望曾经相伴,屈辱与自豪仿佛如昨。多舛命运的吊诡,一刻... 程凯:“不看中国书”与“五四”真面目 1925年1月,刚刚主持《京报副刊》不久的孙伏园面向“名流学者”发起征求“青年必读书”活动。在收回的答卷中,以鲁迅的发言... 拉纳·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 对话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特约记者 王海燕 发自英国牛津海外汉学方兴未艾,英国的汉学家也不在少数,但是... 金耀基:“现代转向”就在下个三十年 金耀基,1935年生,原籍浙江天台。台湾大学法学士、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 张隆溪:东西对话,这是最好时机 张隆溪,四川成都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 杨荣文:五四是新加坡丰富遗产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抗议欧洲列强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后拒绝归还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和主权,中国学生走向街头... 许纪霖:“五四”是简单的爱国运动吗? 伴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爱国主义在神州大地已成为强大而广泛的意识形态。90年前的五四运动,也被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定格为... 谢泳:“五四周期率”与社会进步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五四运动,都得承认,它所带给中国社会的主要是进步意义。反思五四的路向很多,激进也好,偏激也罢,它带给中... 陈大民:五四时期的新政治运动及其走向 按照传统的说法,譬如彭明《五四运动史》的说法,“五四运动是一个爱国运动,又是一个文化运动。”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五四时... 尹明耀: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向左转 人们常常把五四运动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如人们常常把地主制社会称为封建地主社会一样。其实,这完全混淆了两个不同的东西。... 朱大可:五四的天真叙事和政治美德 “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纪元,向我们宣叙该事件的宏大意义——中国现代青年大步登上民族舞台,不仅如此,... 叶鹏飞:九十年一觉五四梦 九十年前的今天,北京的大学生于天安门前示威,抗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平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特权划归日本。... 邵建:火烧赵家楼的“法无可恕,情有可原” 1919年五四那天,是《新青年》广场民主的第一次上演。那天的高潮不在天安门,不在使馆区的东交民巷,而是在曹汝霖的住宅赵... 张鸣:一言难尽的“五四” 五四过去90年了,按国人的习惯,凡是重大历史事件,逢五逢十的时候,总要有点例行的纪念。只是,例行纪念,即使在文字上,也... 傅国涌:重返“五四”,厘清误区 以往我们对“五四”的理解有很多误区,比如:将“五四”单一化地理解成一个全盘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将“五四”政治化,将“五... 郭世佑:继承什么?超越什么? 五四纪念日是一个容易使人无话可说的日子,关键在于论者对五四运动的精神如何认定,对这种精神的历史成效如何衡估。 “继承五四... 王占阳: 最重要的是落实科学和民主 纪念“五四”,最重要的就是落实科学和民主。自“五四”以后,科学和民主被虚化和异化,甚至是正好搞反了。但在名义上,即使在“... 黄玉顺:儒学与中国之命运——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中国的命运”或“中国向何处去”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的时代课题,这个问题与“儒学的命运”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复兴的儒学并... 陈子明:五四时期的新政治运动及其走向 九十年后反思五四时期的新政治运动,一是要肯定全民民主和国民运动,反对精英政治和阶级战争;二是要对代议政治来一个“否定之否... 胡锦涛:让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实践中放射光芒 老师们,同学们: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很高兴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来到充满活力的青年朋友中间。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 康镇麟:承九十年五四精神 做新时代责任青年 九十年前,作为时代先锋的一代青年人,用觉悟、热血和坚持,救民族于危亡,造就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今... 武际可:五四和科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对于“五四运动”如何认识,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有人说:“五四”在文化路向上走了极端,采用... 张鸣:“五四”的又一意义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北京政府在段祺瑞的主导下,押宝押对了,变成了战胜国,虽然说处境没有根本改善,但至少庚... 傅国涌:五四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以往我们对“五四”的理解有很多误区,我简单地概括并列举一些:将“五四”单一化地理解成全盘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将“五四... 杨念群:“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五四解释学”反思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注定是一个热闹的年份,史学界多年已养成习惯,每逢“大年”、“小年”,只要是“革命”历程中的重... 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 首先要说明,我不是研究“五四”运动史的专家,甚至没有发表过“五四”研究的论文。北大有好几位研究“五四”的专家,历史系就... 袁绪程:永远的五四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各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活动纷至沓来,五四运动的新诠释也不绝于耳。也有人批评五四运动中的缺陷,比如发生... 王赓武 郑永年:寻回,而非告别“五四”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从这次运动发生的那个时代起,“五四运动”注定要成为中国现代史的主题。在此之后,中国历史的所... 余世存:百年淬厉电光开——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序 一五四运动似乎已经盖棺定论。这个由蔡陈胡鲁们引导、由傅罗段等人发动的朝野博弈的政治运动,经由国共双方以及胡适、罗家伦、毛... 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制度问题,同时也需要解决国民性的问题。我归纳出八个大字来,就是独立、自由、批判和创造。这种独... 张鸣:用板子打五四运动不靠谱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一个历史事件经过这么长时间,还让人惦记着,本身就说明这个事件对后来的历史影响很大。今年的“五四... 郭齐勇:“五四”的反省与超越 “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健将们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然而如同历史上的一切思想家和思潮一样,其历史限制也是无可避免...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陈独秀曾说过,“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1]毛泽东则是提出“... 李新宇:世界化的根据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对本土传统的批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这种批判无疑是破坏性的,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并非... 李新宇:五四启蒙思潮的形成 由于新保守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批判启蒙理性和告别启蒙立场成为世纪末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种时髦,五四新文化运动因为其... 李新宇:面对世纪末文化思潮对鲁迅的挑战——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 世纪之交,一些关于鲁迅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言论从不同侧面对鲁迅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值得大... 傅国涌:“五四”的激烈背后藏着什么? “五四”时代之所以令人怀念,因为什么话都可以说,哪怕激烈得有点过头。鲁迅主张不读中国书,胡适断言“中国百事不如人”,钱... 高一飞:“五四”精神的本质是批评与质疑 这篇文章本应当写在“五四”之前的,激发我在”五四”过后仍然写这篇文章的动因是:又到”五四”时,又见到各种评论对”五四”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