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西南联大 登录

熊贤君:被高估的西南联合大学

摘要:西南联合大学作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在办学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形成了高尚、独立的大学精神,被人们给...

吕文浩:日军轰炸西南联大的后果

抗战时期,日军对昆明的空袭从1938年9月28日开始,持续至1943年底。其中以1940-1941年为最烈,其后随着...

张曼菱:西南联大的“想象误区”

西南联大这些年来成为社会热点,“以文学想象写史”的作品大量流行,网络时代的“段子”具有传播优势,催生很多与历史脱节的...

我的西南联大 ———张世英的片断记忆

●口述人:张世英,1921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

吕文浩:西南联大25位教授为何辞谢“特别办公费”?

西南联大25位教授为何辞谢“特别办公费”? 吕文浩 西南联大以及在此之前的北大...

吕文浩: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

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 吕文浩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西南联大社会生活史的一项专题研究,集中探讨19...

刘猛:萧公权的南渡北归:学人的浊世选择与命运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先迁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再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学校教职员纷纷随校南...

何兆武:学术的生命力在于自由

我们那时候什么样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或者政治上的隔膜。宿舍里各个系的各级同学都有,晚...

易社强:学术自由是西南联大最大的精神遗产

我无意讨论当下中国高校之学术自由的实际状况,但我想表达的是,除非真诚、坚定地在观念和实践层面追求和恪守学术自由,中国很难...

汪子嵩:中西哲学的交会——漫忆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之一)

从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五年,我是西南联大哲学系的学生。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教授由三校各自分别聘任。当时哲学系的...

谢志浩:纪念西南联大需要平常心

说实在的,一所已经不存在的大学受到“经久不息”的关注和“一唱三叹”的纪念,以及“扼腕叹息”的反省,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

抗战时期,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学界分合的背后,除了政治理念的明争,亦有派系因...

杨福泉:咏西南联大

星光照耀神州地,曾有名校在滇云。 国难图强书生志,学海求真壮士心。 民主科学是旗帜,真理之光示后人。 莘莘学人谱心路,...

杨福泉:参观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有感

抗战期间,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9年时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名师巨匠,创造了...

吴定宇:陈寅恪滞留香港前后的生活与风骨

一 1938年陈寅恪随西南联大西迁昆明不久,发生一件几乎改变他生活的大事。这件事在中国学术界、教育界,都产生很大的...

何兆武:战火芬芳

1937-38这两年,全国确实有一种新气象,《毛泽东选集》里面也提到:自从抗战以来,全国有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概,过去的...

何兆武:“天人交感”下人生观的转变

我做研究生第一年读的是哲学,可是不久得了肺病,一犯起来就吐血,身体非常虚弱。那时候肺病非常普遍,大概很多人都有,不过没...

何兆武:恋爱?

在恋爱婚姻的问题上,老一辈人和我们当时的年轻一代有很大不同。五四的那一辈人一方面是维新的,比如钱玄同,他的名字就是“疑...

何兆武:兼职做教师

从1939年到1944年,对我是最困难的几年。抗战前在北京做中学生的时候,学校里一天吃三顿饭,一个月才花五块多钱,质量...

何兆武:茶馆听吹牛,里根挂二牌

我们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极差,尤其教师就更艰苦了。以前那些名教授,比如冯友兰,战前一个月的工资有四五百大洋,在北京可以买一...

何兆武:图书馆不是藏珍楼

联大有个大图书馆,每个系也有自己的图书馆,这在战争期间是很难得的。所有图书馆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进书库,愿意看什么书...

何兆武:逃课、凑学分与窗外的聆听

我们那时候的学生可真是自由,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比如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先生,他的西洋政治思想史、西...

何兆武:自由,学术之生命

我做学生的时候,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中国通史,每个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一套讲,当然...

何兆武:三个大学从来都“联”得很好

西南联大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起来的一所大学——而不是三所。南开的人少、钱少、物质力量也小,占不到十分之一,...

何兆武:自由散漫的作风

我在北京上师大附中的时候,每一年开学教务主任都有一篇成绩报告,说我们今年暑假毕业了多少人,有多少人考上了北京大学,多少...

柳盈莹、余明霞:西南联大报刊《今日评论》的作者群像及意见表达探析

               ...

吴绍芬、潘际銮:抗日烽火中的高等教育奇迹:理念、制度与文化

               ...

闻黎明:“有田——克莱琪协定”在中国的反响

阅读本文请点击下方链接。...

闻黎明: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

提要: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的从军运动,是中国教育界献身抗战建国事业的壮举。目前,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

毕唐书:“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

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最为成功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在民国时期的教育中,最值得尊崇的是抗战时期的教育;在抗战时期的教...

陈平原:岂止诗句记飘蓬

内容提要:陈寅恽吴宓、朱自清、潘光旦、浦薛凤、魏建功、浦江清、萧涤非等八位西南联大教授抗战期间多有旧体诗创作,当初很少...

闻一多:“一二一”运动始末记

自从民国三十三年双十节,昆明各界举行纪念大会,发表国是宣言,提出积极的政治主张,这里的学生,配合着文化界,妇女界,职业...

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诸位!我们抗战了七年多,到今天所得的是什么?眼看见盟国都在反攻,我们还在溃退,人家在收复失地,我们还在继续失地。虽然如...

闻一多:五四历史座谈

时间——三十三年五月三日晚 地点——联大新舍南区十号教室 刚才周炳琳先生报告了五四时候北大的情形,五四运动的中心是在北...

闻一多:给西南联大的从军回校同学讲话

我也是参加校务会议的一分子,但我所讲的只代表我个人。关于治标治本的问题,刚才查先生冯先生说的很清楚,很详细。我也替大家...

闻一多:八年的回忆与感想

说到联大的历史和演变,我们应追溯到长沙临时大学的一段生活。最初,师生们陆续由北平跑出,到长沙聚齐,住在圣经学校里,大家...

周棉:西南联大的校园氛围与闻一多精神之养成

自从闻一多先生1946年血洒昆明那一天起,声讨、抗议法西斯暴行的声明、有关的报道以及纪念文章,犹如雪片一样在全国飘飞,...

凌宇 张森:联大时期沈从文的知识分子观

1939~1946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所属的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对现代知识分子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现代教育、现代思想进行了一...

刘东:自由与传统的会通 ——重读《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

一、黄金的岁月 记得还在北大教书时,我就曾以“西南联大”的经验为例,质疑过当下国际通行的、以种种参数来评定“一流”(e...

闻黎明:西南联大首次战时募捐记

抗日战争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它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意志,还需要能够支撑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中国抗战的优势在于地广人众...

闻黎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远征军

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胜利前夕为了军事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史学界围绕运...

闻黎明: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书后

西南联大重返我们的视野最多不过20年,成为热门话题还是2005年以后的事。台湾也一样,若非鹿桥的《未央歌》,很多人对...

余斌:西南联大时期的叶公超

  【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专 题 号】J3 【复印期号】2014年11期 【原文出处】《新文...

汪曾琪: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

张鸣:西南联大的政治课

  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大学,抗战时期都到了昆明,房舍紧张,地皮难觅,干脆三校合一,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人称...

李腾腾:从西南联大的课堂与课后窥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有这么一所抗日战争时期设立在昆明的综合性大型,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其在办学的八年时间里,培养...

孟凡茂: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原创作者是谁?

西南联大校歌于1939年7月公布,之后在联大师生中传唱。在此期间,每年都印制歌片发给新生,在现存的歌片中,对歌词作者的署...

黄枬森:杨祖陶教授著《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60年》序

杨祖陶教授新著《回眸》即将出版,邀我作序,我不但答应了,而且感到很高兴、很愉快。我们虽然是60多年前的先后同学,又在一...

谢泳:关于《联大八年》的出版

饶佳荣策划出版《联大八年》,我以为是为学术界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佳荣对西南联大情有独钟。2006年夏天,佳荣在翻译易...

段德智:西南联大精神的一个标本

杨祖陶先生在回眸其求学为学的曲折历程时不仅以相当大的篇幅生动地再现了其恩师们的高风亮节,而且还以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与先生...

刘宜庆:箫声剑影最销魂——从刘绪贻的生平和学术看联大学子

与何兆武教授的《上学记》一样,《箫声剑影》是刘绪贻教授的口述自传。刘绪贻的《箫声剑影》贯穿着他对国家、民族的赤诚爱国之情...

刘绪贻:西南联大的奇迹

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它继承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光荣传统和三校严肃认真的学风,在短...

谢泳:西南联大的当下情怀

国外的西南联大研究比较早,专著基本都是二十年前出版的,我知道有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还有一位日本人专门研究...

傅国涌: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西南联大的老师在学生的记忆里,可爱,可亲,可敬。他们穿的衣服就各有意思,朱自清有时候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身材...

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

汪子嵩:漫忆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

从 一九四一到一九四五年,我是西南联大哲学系的学生。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教授由三校各自分别聘任。当时哲学系...

谢泳: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与衰落

一、西南联大的设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一所著名大学,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

谢泳:西南联大的当代意义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70年前的4、5月份,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怀念的季节...

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教育

一、教育转型西南联大建立之时,恰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大学出现10年之际。联大的建立带有突发性,因为抗战开始,为使中国...

谢泳: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感与事实判断

一本文选择五位西南联知识分子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访华言论为研究对象。所谓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主要指当年在西南联大工作和生活的...

仰之:闻复制西南联大纪念碑志感

公元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始立于昆明之联大校园。纪念碑由冯友兰先生撰文,闻一多先生篆额,罗庸先生书丹...

刘绪贻:西南联合大学的奇迹

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它继承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光荣传统和3校严肃认真的学风,在短...

傅国涌:遥望西南联大传统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人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孙希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文化发展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为了坚持抗战,保存我国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设施,大批高等学校和科研文...

何兆武:我经历的西南联大民主运动

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已有很多,也出版了不少书,但大多是资料集。比如北大出版社的《西南联大校史》,最后的修订我也参与了,...

何兆武:联大七年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值得怀念的就是西南联大做学生的那七年了,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段好时光。 一、自由散漫的作风...

张曼菱:西南联大与我们

主讲:张曼菱时间:2003-11-04晚7:00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报告厅主办:北京大学校友会•北京大...

马勇:尴尬风流:大后方的教授们

据统计,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共有高等院校一百零八所,其中大学四十二所,专科学校三十所。这些学校大部分集中在东部中心城市...

王海东:西南联大学生与飞虎队

一场令人发指的战争祸害无数生灵,摧毁了人性的高墙——狼性四起,我们还敢希望什么?然而也正是这场殃及20余亿人的“第二...

贺祖斌:守护中国大学精神家园

到昆明已经有好多次了。   这次是应邀到云南大学、云南警官学院等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在完成计划中的学术报告后,...

何炳棣:西南联大师友丛忆

郑天挺为国抡材 也许是由于特别缘分,我早在清华三年级时就知道北大秘书长郑天挺(毅生)先生清史造诣甚深。1939年秋...

黎勤、李凌:龙云与民主堡垒西南联大

(一) 1946年5月4日,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由冯友兰教授撰写的《国立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