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冷战 登录

洪宇 陈帅:“数字冷战”再审视:从互联网地缘政治到地缘政治话语

摘要:以“数字冷战”为转折,全球媒介的属性、格局与观念正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基于社会-技术复合体的媒介定位,论文将...

田飞龙: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童话与冷战的继续

戈尔巴乔夫走了,但其造成的历史和政治裂痕却被放大了。乌克兰战争某种意义上仍可视为苏联遗产纠纷的继续,也是冷战的继续。...

刘胜湘 陈飞羽:大国竞争关系生成与传导机制论析

内容提要:大国竞争关系的生成与传导机制是分析大国竞争的重要视角。二战后,在大国恶性竞争的传导路径引导下,美苏争霸不断发...

赵学功:美国是冷战始作俑者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军事等领域,展开了...

田飞龙:新冷战、软脱钩与21世纪秩序模式

针对香港国安法的制裁回应及盟友体系内的超强动员,给了美国发动一嘲新冷战”以最为直接的理由和机会。 新冷战,有别于但又...

倪峰:避免“新冷战”是中美关系的必答题

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首...

陶文钊:中美关系不是新冷战

特朗普任内,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中美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跌入了建交以来从未有过的低谷。于是,一些美国学者便...

杨震:后冷战时代中国的海权发展与海军战略

按照地缘政治学的划分标准,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很多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地缘政治重心在历...

田飞龙: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美新冷战、西方缺失与世界秩序重构

〔摘要〕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和特朗普主义经受民主规范检验和民意问责,其败选具有象征性意义,但并不表明特...

温铁军:迟到但不会缺席的“新冷战”

若非亲身经历,很难体会我们失去话语权之后的尴尬。即使仍然留着客观求实的基本常识也会看到,在疫情对任何体制的国家都同样是巨...

田少颖 李倩瑗:德国统一进程中的安全架构研究述评

两德统一导致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终结,牵涉到美苏和东西欧各国的重大政治利益,影响到其安全保障,东西方主要国家的领导...

汪晖:冷战的预兆:蒋介石与开罗会议中的琉球问题——《琉球:战争记忆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所存《蒋介石日记》、美国外交档案和中华民国档案等三种档案资料,详细分析了开...

温铁军:新冷战的前世今生

今天的新冷战在2001年就已经有了初步的端倪。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特别是2018、19年,美国经历过老冷战的一批政治家...

赵继珂:志愿自由队:冷战初期美国利用逃亡者的特殊尝试

摘    要: 为了缓解美国军队面临的巨大压力, 艾森豪威尔在就任总统后, 特别提议招募来自苏东集...

姚洋:千万不要误以为中国冒头的时机已到,去挑世界的大梁

最近,我们都能感受到外部环境不断恶化。我个人判断中美的新冷战已经形成,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美国针对中国的实体清...

沈志华:历史的转折——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

整理/龚思量 近年来,中美两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这也是两国自关系正常化以来经历的较大的转变。许多人质疑,...

理查德·哈斯:切勿挑起和中国的新冷战

原载:《华尔街日报》网站2020年5月7日 中国对美国构成了实际和潜在的双重威胁。但这种威胁是可以解决的,无需将其作...

赵可金:为什么新冷战是不可能的?

当今世界正在步入“软战时代”,而不是新冷战时代。软战时代的世界政治纷争将越来越沿着软性政治的分界线而展开,有关各方将围绕...

于海洋 马跃:新铁幕抑或新冷战 :中美关系现状及中国应对之道

引子 随着美中关系进入全面战略竞争时代,准确定义美中关系的属性及特征,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美国对华...

韩召颖 黄钊龙:对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考察:目标设置、威胁界定与战略

内容提要: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内外战略呈现很强的变革性特征,特别是随着《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等重...

沈志华:从档案看东欧各国社会制度转型

受访人:沈志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周边国家研究院院长,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

赵学功:核武器、美苏关系与冷战的起源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两国联手研制原子弹,由此确定了双方对核武器的垄断。虽然美国政府主要出于减少美军伤亡和加...

沈志华: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

本文为沈志华教授为《东欧各国社会制度转型档案文献编目》撰写的总序,本书为东欧八国及俄罗斯总计四万多条档案的目录汇编,...

田少颖:冷战后期东西方裁军进程与德国统一关系研究

美国在关于两德统一的安全安排当中预设了北约政治化和管辖权东扩机制。北约日后的东扩成为美俄、欧俄长期争论的渊薮。在当年谈判...

葛腾飞:美国战略稳定观:基于冷战进程的诠释

内容提要:冷战期间的战略稳定主要涉及美苏核力量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客观上,冷战时的战略稳定可以被理解为是两个核超级大国在...

吕迅:冷战逆行者:1957年台北刘自然事件始末

内容提要:1957年3月20日深夜,刘自然被驻台美军雷诺兹两枪毙命。被害人就职于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被凶手指为偷窥狂...

周乃蓤:美國冷戰“蘇聯通”比亞勒飄逝

三十年前柏林圍牆倒塌,東歐革命風起雲湧,再過兩年蘇聯正式解體,半世紀的冷戰就這麼相當和平地結束了。絕大多數研究蘇聯東...

谢国荣:冷战与黑人民权改革:国际史视野下的布朗案判决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国际角色定位的转变、美苏冷战的展开、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的日益重...

沈志华:1990年代,我到俄罗斯搜集苏东档案

在生意和学术间“挣扎” 八十年代,我曾经在南方做了几年生意。主要是我从监狱出来的时候特别受歧视,那个时候劳改释放犯...

傅莹:是狐狸还是刺猬? ——从加迪斯《论大战略》看美国后冷战时期的

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加迪斯2018年4月出版新著《论大战略》(On Grand Strategy),讨论战争和战略的逻...

田飞龙:中美新冷战的困境与出路

导言 2018年国庆期间,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了堪称“新铁幕演说”的冷战宣言,指责中国对美国主导权、价值观甚至国内民...

沈志华:斯大林是如何掉进“修昔底德陷阱”的?

亚洲的冷战归根到底是苏联确定了方针以后,把中间地带——中国、朝鲜都是中间地带——裹胁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使得冷战在全球...

赵明昊:特朗普执政与中美关系的战略转型

摘要:特朗普执政以来坚持走“美国优先”路线,持续推进美国内外政策的深刻调整,采取了以“压制性回缩”为特征的大战略。美...

崔丕:美苏冷战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乔治·凯南与美国现实主义的遏制政

1947年7月,乔治·凯南发表了署名“X”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首次公开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构想,同时也引发...

田飞龙:12点看法:彭斯讲话折射中美关系质变

​彭斯的“新冷战宣言”惊动世界,展现了特朗普主义对美国“建制规范主义”的妥协与借用,也折射出“美国优先”对美...

蒋华杰:国际冷战、革命外交与对外援助

内容提要: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

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前言

本文系沈志华教授《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书前言。 本书作为教材,主要是为中国大学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作,同时,...

葛腾飞:工具理性主义的困境与美国冷战决策模式的批判

伴随着冷战档案的解密和研究视角的创新,国内冷战史研究正进入新的研究阶段,研究领域更加拓展,研究手段更加丰富,研究主题...

林晓光:冷战鼻祖、遏制之父——乔治·凯南

对冷战起源之际的美苏各自的对外战略、政策行为、地缘政治、全球构想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较为详尽而全面细致的了解,其中美国冷战...

牛军:东亚冷战视野下的中美关系

摘要: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与东亚地区战略格局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等,在那个时期与诸多重大事态一起,塑造了该时期东亚国际...

郑永年:技术冷战与中美冷战的序曲

中美两国的贸易战,至少在言语层面,正在激烈地交锋之中。目前的局部贸易战会不会升级成为全面贸易战?贸易战会不会导向技术...

郑永年:西方对中国的新“冷战”思维

这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覆盖整个西方世界和它们的盟友,包括美国、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澳洲、日本、印度等。一些国家的政府官...

刘中民:中东地区格局的冷战化趋势及其影响

沙特和伊朗带有冷战色彩的全面对抗对中东地区格局和地区秩序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近年来,中东形势围绕美国、沙特与俄罗斯、...

刘宏周:简论冷战后美国在中亚的软权力运用

【摘要】冷战后,美国通过发挥大众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在国际机制中的主导力以及“良好”国际形象的亲和力三个方面,积...

刘国柱:后冷战时期和平队的历史走势

【内容提要】美国在冷战中获胜,使得美国政界认识到文化因素这一“软权力”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在后冷战时期,和平队作为...

刘国柱:和平队与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

摘要: 和平队是肯尼迪对第三世界国家“新边疆”外交的重要标志, 它是肯尼迪冷战思维的产物, 同时也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

郑永年:中国必须避免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冷战

对中国的外交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中美之间是否能够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了,即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尽管历史上一而再、...

王义桅 倪世雄:均势与国际秩序:冷战后时代的思索

内容提要:均势有三种涵义:均势状态(均势体系)、均势策略(均势术)、均势观念,分别对应存在、手段、目的三层次。作为对...

R·萨科瓦:乌克兰的未来

乌克兰危机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危机。一方面,这是乌克兰民族和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危机,表现为“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的...

沈志华:事与愿违:冷战年代中国处理陆地边界纠纷的结果

本文认为,边界纠纷的解决及其结果说明,当时中国领导人还没有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整体意识和观念,在他们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一...

袁鹏:“后后冷战时代”观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就美国政要“9·11”后提出的所谓“后后冷战时代”观进行了评析,认为此一 提法既是美国政要对当前时代的...

袁鹏:美俄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议美俄“新冷战”说

内容提要:美俄关系经过近十年的磨合大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但这一框架未能根本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伊拉...

张志刚: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

摘要:冷战结束后,诸多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越来越深受宗教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已在国内外理论界渐成共识。然而,如何阐明宗...

牛军:中美关系与东亚冷战

中美关系现在的确面对诸多的挑战,不论是基于何种原因,两国似乎正在接近一个十字路口并需要做出历史性的选择,所以有必要从东亚...

梅兆荣:东西方冷战对中德关系发展史的塑造

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开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分裂对峙的两...

丁礼庭:也谈所谓“新冷战”的本质含义

最近,顺着亨廷顿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

刘擎:2014年西方知识界回顾

冷战终结二十五年:思想激辩的开启 “历史终结论”的辩驳与重申 资本主义的警钟与丧钟 中国的世纪与美国退入孤立主...

周栎枫:世界正面临新一轮冷战威胁

二十国集团(G20)峰会11月15至16日于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举行,期间西方媒体热炒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峰会期间遭...

丁礼庭:美国政府到该清醒的时候了

美国政府到该清醒的时候了 ——中俄2014海上联合军演隐含着“新冷战”的趋势和危机 在中俄2014海上联合军演即将开...

殷之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与新冷战的结构

摘要:中国所面临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是其内部的问题,但同样也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问题。其解决不但是内政,也是外交。因此,尝试...

鲍盛钢:冷战又回来了吗?

  冷战真的又回来了吗?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因为毕竟冷战后20年经济全球化已经改变了世界,要想再回到过去已经...

王义桅:俄美欧新冷战的幽灵与中国的福音

一个幽灵,冷战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首次面临重复20世纪悲剧的局面。 事情的起因是乌克兰在...

铁风:从故土到新乡

从故土到新乡 ---萧燕摄影作品评论 铁风     想了一阵也不知道怎么给...

辜学武:对美外交的“去冷战化”战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此前,中央高层频频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暗示局部改...

牛军:东亚繁荣——冷战的一个非预期遗产

  “从大的过程看,冷战留给东亚的遗产中有对抗、战争的消极影响,但主要的遗产是这个区域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

杨维东:新冷战思维下美国大政府趋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2013年1月,奥巴马在新任就职演说中提到:我们不能把制造新就业机会和新行业的技术让给其他国家,我们必须...

唐翀:从敌对到正常化: 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外交关系

  摘要: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实现了从敌对状态到正常化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对东盟的外交政策经...

陈兼: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在很多阴谋论者看来,“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是终极真理。可是,这些人未必知道,在朝鲜战争结束到尼克松访华之间的近二十年...

沈志华: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兼论冷战格局形成的概念界定

论文提要:本文根据新的档案文献指出,苏联在战争期间解散共产国际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适应战后与西方盟国继续合作的战略需要,因此...

蒋华杰 刘阳: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内部发行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内部发行制度产生的思想文化影响是塑造改革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历史因素之一。因此,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最近30年中国社会的...

刘晓原:“蒙古问题”和冷战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美苏超级大国的争夺是冷战时期公认的国际政治主题,向来也是冷战史学研究的中心。可是实际上“冷战时期”的历史比“冷战”要丰富...

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世界历史的视角

【内容提要】20世纪的世界体系经历了从“解构”到“局部重构”、再到“全面重构”的历史过程。冷战处于世界体系的“局部重构”...

戴超武:斯大林、苏联外交与冷战的起源

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

马骥远:沈志华谈冷战

“我们只能聊一个小时。”在广州的滂沱大雨中,行色匆匆的沈志华对我说。一个小时,对于我写了满满一张A4纸的采访提纲来说,够...

牛军结盟与战争——冷战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的战略决策

时间:2013年4月11日下午3点地点:社科文献出版社绿坞主持人徐思彦:今天我们荣幸地请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教授...

任东来:冷战史中的苏联解体

有一种史学,可以称之为“纪念史学”。就是在某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发生、或某个历史人物诞辰(去世)的整数年份里,在政府或某个社...

鲍盛刚:失误与衰退——全球化与冷战后20年

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衰退主要原因在于其战略的失误,首先,他们推动了全球化,认为全球化就是市场化和民主化,而市场化与民主化就是...

鲍盛刚:冷战,后冷战与新冷战

冷战结束已经有20年,但是冷战的阴影并没有散去,20年前冷战结束,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20年后后冷战时期走向终结,目前世...

孙歌:冷战初期的“民族”与“民主”

一、导言二战结束之时,即是冷战时期开始之时。冷战作为一个历史结构,主导了二战结束之后到苏联解体半个多世纪的世界格局。作为...

钟声:美国涉华动作频现冷战思维

美国国会众议院推动对台军售,五角大楼出台新的涉华军力报告,说到底,都是大国对抗冲突陈旧逻辑作祟,是“霸主”思维的体现。陈...

孙景峰 王淑姣:后冷战时代世界政党意识形态的嬗变

综观世界政党发展的历史,冷战前,各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多极化的,政党间意识形态针锋相对,互相排斥。冷战结束后,世界各政党的意...

鲍盛钢:冷战没有结束,而且又回来了

冷战没有结束过,因为只要中国,俄罗斯还有朝鲜等前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被西方化,美国化,没有被纳入现有世界体系,对于美国和西方...

鲍盛刚:中美将爆发新冷战吗?

最近美国正式公布新的军事战略,抛弃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变成“1+”战略,全球军事重点转向亚洲,目...

曾健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的新魔咒──评龙应台的1949

内战冷战意识形态不但是台湾现实生活的结构,而且在政治经济的再生产结构中,作为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思想不断地再生产。虽然它是...

就反导针锋相对 俄美冷战阴影或重现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3日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弹防御系统作出强硬表态称,若美国一意孤行,俄将退出《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

丁咚:中美新冷战为何难成形

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克林顿对亚洲展开了穿梭访问。奥巴马在澳大利亚宣布了增加驻军的决定,并提升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至“战...

沈志华: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进入19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俄国及东欧国家历史档案的大量解密与公布,利用多国文献资料及口述史料对冷战时期一些人物或事...

许静:“心理战”与传播学

传播学是二战后在美国率先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尽管传播技术的进步,商业广告业的发展,民选政治的需求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一直被...

沈志华: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冷战国际史”海外研究状况简介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人们惊异地发现,国际史学界有一项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学术成果之多、之新,学术活动之广泛、...

沈志华:“冷战国际史”海外研究状况简介

冷战结束后十几年来,在参与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冷战国...

袁伟时:从后冷战时期中日关系看冲突与融合

同一个世界,不发达各国的状况却大不相同;说到底无非是坚持狭隘民族主义、斗争哲学还是主动调和矛盾、融入世界一体化过程的不同...

李君如:冷战思维抹杀不了中国人权事业上的成就

4月21日上午,北京人权论坛在京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主题为“发展、安全与人权”。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

龙应台:我们记得谁?——献给冷战中所有的牺牲者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只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约翰。肯...

储昭根:美俄要打“新”冷战?

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严厉批评美国“不受节制滥用武力”地在世界上滥用武力,并警告说...

顾宁:评冷战的文化遗产: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

「内容提要」1949~1990年间的中美教育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冷战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教育交流可分为前期准备、建交前的...

郑羽: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

一、后冷战时代是否依然存在中美俄三角关系经典意义上的中美苏三角关系存在於1972-89年间的冷战年代。1972年《上海公...

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

「内容提要」欧洲冷战格局形成以后,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其对日本政策,但是在对日媾和问题上,美国军方与国务院产生了严重分歧...

孔寒冰:冷战并没有真结束

·美国发动冷战的初衷可谓“痴心不改”。现在的美国依然是一手挥舞着超强的武力大棒,一手打着美式自由民主的大旗,推行美国所谓...

王缉思:中美可以避免新冷战

冷战结束后的十来年里,美国对中国一直采取两手政策,一方面从外部施加压力,企图制约和防范中国;另一方面以交往为手段,企图促...

王绍光:中央情报局和文化冷战

“九一一”事件与珍珠港事件一样都是没有预警的突然袭击。两个事件凸现出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情...

王福春:科索沃战争与冷战后的中国外交战略

随着南联盟军队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约在6月20 日宣布正式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这场历时78天、造成6000平民伤亡、近...

杨光斌:论意识形态的国家权力原理

国家权力由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构成,其中每一种权力都贯穿着弥散性的意识形态权力,而且意识形态权力是...

张建: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思想家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摘要:美国的战略思想家是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因素,他们对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精致设计为美国赢得冷战发挥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