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峰:“可比性”的法理 内容提要:“可比性”作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法治化体系建构中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并未受到法学界的应有关注。对社科法学知识... 牟钟鉴:西方学术史上的人类学与宗教学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即有人文主义传统,但这一传统被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独断统治所中断。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启... 代洪亮: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困境与新进路 摘要:中国历史人类学是一门在与西方主流理论对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中国历史人类学在理论... 赵世瑜:开放的本土研究:历史人类学的实践与前瞻 1999年,人类学者王铭铭出版了《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以人类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被置于海外交通史框... 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切入 摘要:社科法学是一种“逆向运动”,其产生需要有一种思维上的相向运动,当下中国法学研究格局为其产生提供了土壤。在三十年的... 赵鼎新:解释的层次与诠释圈 值此纪念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吴定良先生之际,我准备围绕着“解释的层次与诠释圈” 这一题目介绍人类在面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杨清媚:中国人类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建设历程中,中国人类学家作出了理论和实际的双重贡献。从民国时期开始,他们就自觉探索不同于... 王铭铭:新中国人类学的“林氏建议”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驻岛“国军”被解放军肃清,厦门解放,三日前被当作“共匪嫌犯”抓捕入狱的大学教授林惠祥幸免于难。... 杨念群:中国史学引入社会科学方法的阶段性表现及其限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在不同阶段所接受的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背景进行梳理,概要分析了在 现代化论”支配与 逆现代化... 王莅:自然状态的历史化及其政治哲学效应——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对西 作者简介:王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 100872 原发信息:《教学与研究》第20214期 内容提... 麻国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人类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社会人类学在学术传统中等同于比较社会学,它以不... 王铭铭:人类世该有怎样的人类学? 《人类学为什么重要》是一本面向一般读者的人类学入门书,出版于地质学家重提“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十... 侯猛: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科学思维:以人类学为中心 摘要:越来越多法律纠纷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文化冲突。作为社会科学的人类学,其田野调查、参与观察、理解他者、使用当地语言等特... 窦存芳 冶芸:边疆、走廊与“一带一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三次实践 摘要:中国人类学经历了百年发展,这百年也是学者们倡导和追求人类学本土化的过程,从经验形态、理论形态及学科形态方面都取得... 李凌霞:西方人类学的“历史性”研究:概念、表达与路径 摘 要:“历史性”指关于“过去”的多元文化观念,它从哲学领域进入人类学学科视野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为极具... 常建华:明清北方宗族的新探索(2015—2019年) 摘 要: 近年来,明清北方宗族研究异军突起,山西、山东的研究形成热点,京畿河北地区的研究别开... 刘仕刚 张继焦: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困境和发展新方向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在大陆恢复重建以来,经过几代学者近40年的努力探索,虽然总体上而言,中国人类学无论... 刘海涛:西方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根据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外学界对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和认知存在学科差别和时代差别,即不同学科的学者,往... 麻国庆:社会与人民:中国人类学的学术风格 摘要:中国人类学近百年的发展,除与国际人类学研究共享的领域外,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学术风格和思想资源,如家乡人类学... 周大鸣:人类学的应用研究与中国学派建设 摘要:从应用视角梳理了西方应用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学派、中国话语、中国经... 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内容提要:人类学在中国经历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对历史学提供了诸多理论及方法上的启示,但也面临学科被泛化的局面。当越... 王宏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学科基础与发展目标 摘要:根据近年来的翻译研究和观察,结合国际有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尝试提出中国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的学科基础和发展目标。认... 邓安庆:重重危机夹击下的人类还有未来吗? 我们这代人再次见证了什么叫世道无常,沧海桑田。 谁也不会想到,庚子新年之交“新冠疫情”(COVID-19 Pand... 李利芳: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 摘 要:我国儿童文学学科迫切吁求着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人类学视域对我国现代早期儿童文学学科曾发生过重要的思想滋养,新... 姬广绪:互联网人类学:新时代人类学发展的新路径 【摘要】进入21世纪,互联网开始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学开始关注互联网的研究,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互联网人类... 张小也:历史人类学:如何走得更远 内容提要:近年来,历史人类学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史学研究方法,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此,一直倡导该研究方法的几... 林锋:“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唯物主义及《资本论》的关系 内容提要:西方学界曾流行一种论调,认为马克思创作于其晚年最后时期的“人类学笔记”表明了他思想倾向的一个重大变化:放弃历... 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 摘 要:在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逐渐提出了一些概念,如萧凤霞、刘志伟提出的“结构过... 黄剑波 赵亚川:日常生活与人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 摘要:当代人类学研究愈来愈缺乏宏观视野与理论的思考和关照,而趋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在此背景之下,应该强调 复数人类学... 徐新建:自我民族志:整体人类学的路径反思 内容提要:民国以来,国内民族志作品大多呈现为聚焦中观族群或社会的他者表述,对人类整体与个体缺乏足够关注。建构整体与个体... 杨云鬯:民族志与原住民电影:相互融合的社会实践 内容提要:民族志电影和原住民电影虽然在概念层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们之间并不需要划出明确的界限。二者的关系是... 梁君健:影视人类学的第一次转向:斯宾塞对澳大利亚中部原住民的电影拍 内容提要:鲍德温·斯宾塞既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重要开创者,同时也是影视人类学实践的先驱,为探讨视觉媒介的使用与人类学学科... 庄孔韶:流动的人类学诗学 【内容提要】 在新近执导与拍摄人类学纪录片《金翼山谷的冬至》的过程中,笔者经历了学术专著、歌谣、诗作、电影、戏剧、新媒... 夏莹:人工智能话语体系的建构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延伸和扩展了人类能力的同时,也让人类生存面临一系列挑战。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 曲枫: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学——语境与困境 【摘要】从历史形成过程、概念纠葛和本土化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族学的构建与发展,并分析民族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深层次原因。... 李文倩:维特根斯坦与人类学 摘 要:1920年代,维特根斯坦曾告别哲学,到偏远的山区当小学教师。我们可将维特根斯坦的这一经历,视为一... 何菊:多义性作者:多元主体参与的人类学写作 内容提要:后现代人类学强调人类学家从来就不是参与写作的唯一主体,笔者由此追问“多元主体如何进行人类学写作”。本文回到传... 陈晋:走出人类学的自恋 一 自恋的人类学 自恋既是情结(complex),也是意识形态。《新牛津英语字典》... 赵世瑜:结构过程礼仪标识逆推顺述——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概念 摘要:在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逐渐提出了一些概念,如萧凤霞、刘志伟提出的“结构过程”、科大卫提出... 萧凤霞:廿载华南研究之旅 数年前,一位申请入读耶鲁大学人类学系的学生如是说:“我对华南的抗婚习俗甚感兴趣。在芸芸研究这个题目的学者当中,萧凤霞的... 李亦园:寂寞的人类学生涯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的乔健教授是我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的学弟,他晚我几年进入人类学的领域。人类学是一门冷门学科,系里的学... 陶庆:回归“民族志”与重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灵魂”是实践民族志与历史民族志,两者构成了共时性与历时性有机统一的“科学民族志”雏形。马... 马丹丹 王晟阳:中国人类学从田野回访中复兴(1984~2003年) 内容提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田野回访,拉开了新时期中国人类学的序幕,开辟了乡村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同时又以汉人社区... 黄剑波: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类学 【摘要】 人类学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现代人类学之形成则是比较晚近的事情。现代人类学从其19世纪中后期形成以来,就已经处... 大卫·格雷伯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结语 最后的问题——之前我一直在避开的——就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人类学家还没有贡献自己的知识去寻求另一种解决方法呢?我己经... 吴飞:自杀与中国人类学研究 2006年10月12日14:30—16:30,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年轻的副教授吴飞博士在本中心作了一场名为“自杀与中国人类... 傅道彬: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 20世纪初人类学大师克罗伯(A.L.Krobor)指出我们正进入“人类学的时代”(Age of Anthropolog... 温春来:历史人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同几乎所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人文社会科研究流派、风格与方法一样,“历史人类学”最初主要是西方学者所提出来并予以实践的... 武宁:保罗拉比诺和“当下人类学”进路 在人文社科领域中,人类学是最富反思性的学科。而在人类学家中,保罗•拉比诺又是相当另类的。知识创新的批判精神... 周典恩:国家意志与美国人类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内容提要】 美国人类学研究旨趣的转变及其理论的推陈出新与美国国家意志的变迁息息相关。美国独立建国后为拓展疆域、增强国... 周雷:人类学视角下的南海海权之争到了什么程度 11月22日,中国南海协同创新中心舆情平台召开了“海洋时代国际传播与全球政策”讨论会,并在会上发布了舆情平台的最新年度...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晚清以来,中国的知识系统大体按照西学模式重新组装,而条理的形式各异,或是完全新增,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 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序言 约四年前,朋辈学友纷纷出国留洋,我与我的合作者张乐天、陈中亚却打点行装,去浙北农村进行调查,着手进行对该地区乡村近半个... 周大鸣等:“当代人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 主持人:周大鸣 主持人语: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 周大鸣: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内容提要:关怀“他者”是人类学主要的学科传统。当代人类学通过参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更是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了实处。... 周大鸣:农民企业家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个案分析,认为“农民企业家”具有受正规教育时间不长,但有较好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本身有传奇色彩;... 周大鸣:未来的城市与都市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研究(下)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未来都市聚落的趋势,都市体系和世界性都市的出现及都市结构的变化;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未来都... 周大鸣:族群与文化论——都市人类学研究(上) 内容提要:本文对都市人类学研究的主题——族群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作了论述,认为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文化又是维持族... 王启梁:法律——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 【原编者注】本文作者王启梁,云南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研究基层法律实践、边疆地区法治... 张世明:“地方性知识”的概念陷阱 近些年,关于地方性知识和法律多元的概念在学术论著成为时髦的术语,风靡一时,像藏密六字真言那样,被人们不时耳口相邮,形诸... 王剑利 庄孔韶 宋雷鸣: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弱势群体识别问题 摘要:在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多年实践中,贫困农村社区的弱势群体是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和受益对象,组织人类学的观点探索以何种原... 范可:权力与稳定 国家人类学是一些西方学者在新世纪伊始时提出来的概念。今天看来,这样一种关注的出现与盛极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有关。它关注国家... 范可:流动性与风险:当下人类学的课题 摘要:人类学历经百余年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局面。与过去不同,今天的人类学更多地面对“流动性”的问题。“流动性”构成了当... 吴强: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贫民窟 推荐语 香港有一座叫重庆大厦的楼宇,仿佛香港的香港,又如全球化的孤岛。香港大学人类学教授麦高登(Gordon Math... 赵旭东:也谈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定位 【摘要】中国的人类学一直处在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夹缝中而生存。那种合并人类学于民族学之中的看法,不仅可能会打破人类学因为历... 赵旭东:秩序、过程与文化——西方法律人类学的发展及其问题 内容提要: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迅速发展。该学科绝大多数的开创性研究都是建立在西方法理学的基本框架之上的。... 赵旭东:不应被忘却的灵魂——忆田汝康教授 我与田汝康教授未曾谋过面,只是以前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与著作,知道他曾经在社会学界著名的“魁阁”跟随费孝通教授从事云南的社... 赵旭东:费孝通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与文化自觉 1999年4月17日是第一讲,主讲人是费孝通教授,我负责为费先生的演讲录音并整理成文字。录音转成文字稿之后转呈费先生亲... 谢晖:法人类学研究的“政治正确”与“学术正确” 按语:这是2014年10月14日在大连召开的2014年度“中国人类学大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内容,事后根据回...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八十岁可能是一条年龄界限,跨过了这条线,一个人会觉得心情上轻松、自由些,因为余下的岁月已不大可能改变这一生已铸下的功过... 吴飞:寻回人伦的尊严 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当我们谈哲学,或者是谈整个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我看来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 林尚立:人类学研究对政治学的意义 回到人自身,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民族、社会与国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动力所在。中国政治学也必须回到这里寻找发展的力量,在这... 熊晓辉: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国音乐人类学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从其发展历史来看,音乐人类学是文化对话与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纳日碧力戈:我的问学之旅 我自认为是个“学术游牧人”,从内蒙古草原出来学习和工作,三十多年来,生活千面,社会万象,唯游学之心不改。 名师提携 ... 云也退:人类学家里的康拉德 康拉德是以“苦写”著称的作家,把人生的成熟期全部埋葬在案头;说起对自己的苛刻,马林诺夫斯基也不遑多让,日记告诉我们,在2... 叶雷 :一部关于咖啡的商业人类学 本书如是说:咖啡入侵并改变了赤道地区的山坡,甚至在有些地方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咖啡加速了土著居民与非洲人的奴隶化... 王伟臣:法律人类学的身份困境--英美与荷兰两条路径的对比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国家的法律人类学研究遭遇危机,而荷兰的法律人类学研究却风生水起。在英美国家的学术... 王邦虎: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相关问题 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历史源头是古希腊文明。英文的“anthropology”由希腊文的“anthropos”与“logys”... 周大鸣: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人类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在世界各国大学中普遍设置。人类学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一百年,但是学科的发展一直比较坎坷,至今人类学... 胡燕华:西方身体人类学:研究进路与范式转换 一、发端:作为“背景”的身体 西方身体人类学的发端是深深根植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对话的生涯。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 猛犸象为何灭绝了?因为人类与狗 在一条西伯利亚河流岸边埋藏着成百上千的遗骨,大部分都属于巨大的猛犸。一项最新研究提出,这种神秘的墓地并非是自然灾害的结果... 李永杰 章昕颖:海洋人类学——凝练与海洋相处的智慧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海洋人类学这一概念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逐渐为学术界所熟悉和认可,其研究也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一... 刘新:中国人类学之困境与未来 极为兴奋有这个机会能到中山大学来,因为中山大学不仅是中国人类学之重镇,而且中山大学人类学传统和美国人类学传统一脉相承,... 庄孔韶:中国人类学不能“老跟着别人走” “一开春,惊蛰之后,人也开始折腾。三四月份的工作都已经排满了,五月就要开始准备学生答辩了。”刚从欧洲回国的庄孔韶向记... 黄凯:价值标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历史法制得失评价标准的反思 【摘要】如何对历史上的法制的得失进行价值评价是中国法制史研究中所必须认真对待并精准回答的问题。为了建立正... 董建辉 徐雅芬:底层民众与政治权力——西方政治人类学视野中的弱势群 【内容提要】 本文以政治人类学为视角,评介了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特别是人类学学者对工人、农民、妇女等被边缘... 李瑜青 张建:民间法研究中法律人类学进路的探讨 【摘要】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有必要反思研究者本身在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从法律人类学入手进行民间法的研究,是民间法研究主要的进路... 王铭铭:东南与西南——寻找“学术区”之间的纽带 提要:“学术区”内部成果与外部关系的考察,是中国社会科学“反思性继承”的一项基础工作。如作者所言,“学术区”系指“被本地... 王铭铭:关于国家的人类学 人类学成长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各地,国家政治勃兴;所谓“新的国家”( the new states) 与旧的国家越变越不... 王铭铭:天·地·人:古代观念的人类学意义 之一:天象与人类学李约瑟《中国科学与文明史》这部巨著中有一卷是谈中国的“天学”和“地学”的。他用的概念很中国化,“天学... 王铭铭: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下) 人类学是什么?他的历史决定了它的认识特征。人类学的历史,正式肇始于19世纪中叶,其时,社会科学以欧洲为中心出现了一个学科... 王铭铭: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上) “人类学”这三个字,是西文“anthropology”一词的中文翻译;“人类学”这个“汉字结合体”是一个新创的符号,指代... 高丙中: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种范式的六种尝试 反思(性) 、反观(性) 、反身性( reflection ,reflexivity) , 由哲学概念进入经验研究的社会... 王铭铭:把人类学做到绝望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7-03-251962年生于福建泉州,1985年获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学士学位,1993年获伦敦大学... 阎光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硅谷 能够触发人类学学者灵感和旨趣的对象通常不外乎两个特征: 一是“异”,二是“古”。所谓“异”无非是指有别于“我”习以为常的... 王铭铭:危亡与超生 一、引言 1990年,笔者在沿海城市泉州从事人类学实地考察。在这坐古老城市中,我面对的问题很多,而其中之最大者,系为这座... 王铭铭:现代场景中的灵验“遗产” 本文将通过分析我从一项人类学田野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对“文化遗产”问题进行讨论。我对“文化遗产”问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对... 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 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横扫社会科学各领域,对现代学科体制进行尖刻的批评。依据福柯(Michel Foucault)对“... 希利尔·贝尔绍: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未来面临挑战 人类学的现状与问题 我给自己规定一个任务,那就是以现状和现存问题为根据提出问题: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的学术系统中存在什么缺欠... 李竞恒:何为“隐微写作”? 据说,真理需要秘传。从古代至现代,那些高贵的哲人为了免遭迫害,因此发明了秘传知识[1]。据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刘小枫: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 二十多年前念研究生时,我就对人类学这门学科发生了兴趣。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对这门二十世纪春风得意的学科仍然不明究里。记... 王铭铭:回顾与展望:30年来人类学研究的新视野 *根据中央音乐学院“当代人文思潮系列讲座”发言整理讲座题目里所谓“30年”,大概指的是1980年代、1990年代和21世... 王铭铭: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20 世纪30 年代至40 年代那段沧桑的日子里做了许多事。1935 年夏天,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一同前往广西... 弗朗索瓦·于连 阿兰·李比雄:更新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重估中国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阿兰·李比雄:人类学构建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以下述两个要素为出发点:一是建疒立在矛盾原则基础之上的精确科... 纯粹道德学说与人类学 Reine Morallehre und Anthropologie--Kritische Ueberlegungen ... 贺霆:跨文化的中医之二:中医西传现象的人类学研究 我们在《跨文化的中医,之一:中医在法国的形态及启示》一文中讲到当前的中医西传中的文化动力大于临床需求,因此中医在西方的... 郭于华:关于“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食物与进食,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却又再重要不过的事情,无论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如此。而把“吃”作为研究、思... 郭于华:不适应的老人:两种意义系统的冲突 从美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的著作中,我们获知了“不适应的少女”(托马斯,1... 周大鸣 刘朝晖:中国人类学世纪回眸 如果以1903年赫胥黎《天演论》中译本在中国的问世算起,中国人类学发展到今天将近百年华诞。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对一个学... 王铭铭:作为“陌生人”的人类学家 带引号的“陌生人”, 有其特别的所指。1908 年, 60 岁的德国社会学奠基人齐美尔写了一篇题为《陌生人》的文章, 在... 富晓星: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的组织特征、流动规律及艾滋病防治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经性途径传播比率逐年上升。女性商业性性服务者作为艾滋病易感人群,受到来自医学... 夏国锋:田野工作的价值与限度 内容摘要:本文以人类学中田野工作作为讨论的对象,从概念及其作为已经被众多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所借用的研究方法入手,认为... 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 --以人类学为中心的思考 一、引 论 1996年以来,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笔者针对“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比较”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本... 王铭铭:范式与超越:人类学中国社会研究 一、主题演讲 既然是座谈,而不是讲座,那就让我来个开场白,作为引子,抛砖引玉,我希望留出更多时间,以便大家过后畅所欲言。... 庄孔韶: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 摘要 对国内外关于农民社会和乡村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做了重要综述,并特别强调从多元视角发展对中国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 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性质,主要涉及“魁阁”时期的三项人类学研究及其“再研究”。作者借一项科研课题的记述,表明... 张海洋:人类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 主讲人:张海洋(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时间:3月21日晚7:00地点:三教107说句实在话,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前几天... 王铭铭: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 《论语》 开篇 , 即为 《 学而》 , 它综合了孔子关于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的言论 , 陈述一种 “ 学习理论” 。 ... 杜靖:文献与田野间的双向阅读 对于人类学家来说,开展田野调查几乎是人人都能进行的工作。甚至某种程度上而言,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