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五四运动 登录

林毓生: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主义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

引子 拙文初稿,最先是为了参加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在一九六九年五月四日所举行的“五四运动五十周年纪念讨论会”而写的...

黄光国:五四意识形态的百年反思

我回顾过去将近半世纪推动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心得,撰写“中西会通四圣谛”的一系列著作,主张要破解“双重边缘化”困境、建立华人...

王旭: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史叙事之建构

内容提要: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加速了1920年代之后社会的变革烈度。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解释体系中,...

蒙培元:科学、民主与传统道德——对五四的“道德革命”口号剖析

一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全面挑战,其中包括对它的伦理道德传统,不能不作出新的选择。但五四首先要解决...

蒙培元: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是否有相似之处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否定和摧毁中国的封建文化,提倡先进的...

欧阳哲生:从五四时期的“主义”建构到中共初创的行动纲领

逐步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历程大体经历了三次演变。这“三步曲”可以说是五四时期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知识分子...

杨念群:还原五四的多重面相

谈一本书首先应该解题,那我就讲讲为什么要用《五四的另一面》作为书名。 五四今年恰逢一百周年。一般我们中国的史学界有一...

尤小立: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转向及其思想差异

摘  要:五四新文化派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胜利激发转向现实政治的标志是创办《每周评论》。《每周评论...

尤小立:五四运动的“后续”

像其它的历史事件一样,“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也有前兆与后续。“五四”的学生领袖罗家伦回忆“五四”时,特别提及191...

汪荣祖:从文化与政治角度解读“五四”前后的李大钊

引言 李大钊(1891[1]—1927)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主将,他“生得仪表不错,身长面白,留有两撇胡子,河北话...

许纪霖:五四: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运动

五四,是一场爱国运动,但是,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意义上的爱国运动呢? 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这样说...

罗志田:“六个月乐观”的幻灭:五四前夕士人心态与政治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战胜而结束。中国虽号称参战,其实只派出一些劳工,却因此而成了战胜国,颇有些喜...

罗志田:五四运动为何会突然爆发?

摘要:五四学生运动是一个蓄势待发而被瞬间点燃的运动,其所蓄之势是多方面的,且有远因有近因,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最直接...

唐小兵:形塑家庭问题的思想资源与社会想象——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社会

家庭问题是五四之后中国社会问题中最引人瞩目的问题之一,从清末以来,传统的家族、家庭就在趋新的士大夫和之后的新式知识人...

欧阳哲生:纪念“五四”的政治文化探幽——一九四九年以前各大党派报刊

纪念是现实与过去的对话,纪念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至关重要,具有再造历史的作用。在近现代中国,纪念活动通常由...

温儒敏:“五四”辩证:传统的颠覆与赓续

“五四”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内涵是多层面的、丰富的,因此对“五四”的评价和“消费”,也多种多样,非常复杂。一...

许纪霖:从疑到信: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为了超越虚无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当中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精神的纵欲、物质的纵欲、逃遁的虚无与另类的虚无。五四运动让年轻知识分...

周月峰: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

摘要: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

程美东:新知识群体与五四运动

摘 要:五四运动的爆发与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新知识群体有密切的联系。五四前夕,全国大学以及专门学校突破100所,全国...

程美东:从五四时代到新时代——现代中国的发展主题

摘要:从五四时代到新时代,现代中国的发展主题是一致的,那就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五四运动从现代国家意识、人民...

瞿骏:五四:地方视野与长程革命

研究之“创新”与一般意义的“新旧转换”是有大区别的,不少研究之“新”其实是昨日样式的今日呈现。就五四运动研究而言,其“...

叶自成:五四百年再回首,新新文化再出发

百年五四,四十载改革开放,民族文化的讨论历久弥新,当下文化道路又该走向何方?本文深度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与精神内...

许纪霖:五四知识分子通向列宁主义之路(1919—1921)

从1919—1921这两年间,五四的激进知识分子,首先从“知识化主义”的点滴改造,走向寻求通盘解决的“信仰化主义”;随后...

方朝晖:从文化心理结构反思"五四"

五四 运动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最深刻的问题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一直到今天为止,中国的现代性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恰当定位,...

任剑涛 陈卫平 等: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

摘    要: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把握中西古今关系这一命题贯穿了百年中国现代史,直到今天仍...

罗志田:天下、国家与社会:我们怎样看“五四”

“天下”的崩解与双重转化 近代中国一个宏阔的时代转变,就是“天下”的崩散及其多重演变——向外转化成了“世界”与“中国...

许纪霖:五四: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

在五四时代前期,中西文明的大论战,其论述的方式不是“文化”的,而是“文明”的,对立的双方,从普世的人类立场,比较中西文...

欧阳哲生: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今年是《新青年》创刊一百周年,我们通常所称的新文化运动即是从《新青年》创刊开始。1920年4月1...

欧阳哲生:材料、诠释与意义探寻——百年五四运动史研究之检视

五四运动是一个意义不断延伸的名词。最初它只是对1919年5月4日学生运动的指称。1919年5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京...

欧阳哲生:作为“事件”的五四运动

现有的五四运动史研究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从“运动”(movement)的视角推演北京学生运动如何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

何海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摘  要:“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比较完整的现代化观念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五四”以...

黄玉顺:“国权”与“人权”之纽结

“国权”与“人权”之纽结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辨正 黄玉顺 (台湾《鹅湖》2020年2月号) 【摘...

王也扬: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的解决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权益受阻,致使国内爆发大规模民众抗争。那么,五四运动后,山东问题是怎样解决...

任剑涛: “五四”与拯救共和

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到1919年“五四”,接近八年时间。这八年时间,现代共和政体在中国经历了令人惊心动...

罗检秋:学术多元化的源流——近代“文艺复兴”说的思想阐释

摘要:近代知识界曾流行中国“文艺复兴”说。清末梁启超及国粹派将“古学复兴”比作欧洲文艺复兴;民国年间,胡适等人则以“文...

彭春凌:近代思想全球流衍视野中的章太炎与五四

摘要:近代思想,这里指的是以西方的科学革命和进化学说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我们今天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基本认知的那些...

陈平原:互相包孕的“五四”与“新文化”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我当然乐于共襄盛举,先后参加了三个国际会议,撰写《危机时刻的阅读、思...

杨念群: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五四的全部意义吗?

01 作为解题,说到五四的另一面,首先要谈谈什么是“五四的这一面”。 所谓这一面就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面,一说五四,...

耿云志:五四:现代中国的新起点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从它发生到今天,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的意义实...

罗志田:把“天下”带回历史叙述——换个视角看五四

内容提要:五四运动发生时, 身在中国的现场观察人杜威看到“国家”的诞生, 而当事人傅斯年则看见“社会”的出现。这样不同...

李红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五四”史

今年的五月四日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华诞纪念日。当绝大多数曾经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都如同过眼烟云般变得默默无闻之时,一个历...

葛兆光:从“帝国疆域”到“国家领土”

以往学界用“启蒙”和“救亡”双重主题描述“五四”并无不妥,只是,“启蒙”和“救亡”的次序宜调整为“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过...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诉求,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其中,现实可能性来自对客观性的追求,主观能...

石仲泉:五四精神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五四运动是有着5000年灿烂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发生的伟大事件。它包括以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

董学文: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五四运动狂飙般的呐喊声早已散去,五四运动精神却一直沉浸在中华民族奋斗的血脉里。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

金冲及:五四运动百年祭

重温100年前五四运动前后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为先人们在中华民族处于如此险恶境遇中那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

王也扬:“五四”究竟是一场什么运动

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三种说法中,“五四新文化运动”说,因在“新文化运动”中又包含了1...

欧阳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书面发言

(2019年4月13日) 我不是这个“界”的,也不认识主办方的专家,能获得与会的邀请,是征文审评的结果。对鲁迅博物...

杨念群:五四前后“个人主义”兴衰史

内容提要:“个人主义”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于渴求个性解放和个人独立的五四青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五四新文化运...

盛思吾:从女侠秋瑾到学生李超——关于新女性之死的公共性阐释

本文以秋瑾和李超这两位新女性之死为标本,梳理当时公共空间对其的反应、阐释并对背后的历史线索进行探究。秋瑾之死得到公众重视...

周月峰: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流行与早期含义演变

摘要:既往研究多将“新文化运动”当成内涵和外延皆清晰而固定的名词,其实该词流传之初,既是一种革新运动的主张,又是描述现...

泮伟江:从哲学启蒙到社会学启蒙

本文系三会学坊“百年启蒙”座谈内容。 洪恺这个基调发言讲得真好,我听了以后才明白,今年会议的主题主要是跟“五四”...

尤小立:“公意”与五四前后《新青年》左翼同人的思想转向

摘要:卢梭“公意”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是一个中国式的化约过程。近代中国知识人将“公意”理论上的复杂性弃之不顾,径自以...

伍国:社会改造:“五四”的基本价值

学人简介:伍国,现任美国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研究专业负责人。已出版英文专著《郑观应:晚清商人改革家...

王汎森: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

前言  “五四”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思想气候的重大事件,可以化为无数研究课题。在思想方面,相关研究甚多,所以我...

智效民:学生运动是变态社会的产物

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爆发的时候,胡适正陪同杜威先生在上海访问,同行的还有杜威的学生、北京大学教务长蒋梦麟先生。当时他...

冯筱才:政争与“五四”:从外交斗争到群众运动

【内容提要】 1919年五四运动在中国爆发,一般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洗礼下的产物,亦是大众经知识分子宣传启蒙后思想觉悟的...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陈独秀曾说过,“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1]毛泽东则是提出...

马勇:坚信公理终将战胜强权

时间过得真快,再过几年,就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了。 一百年来,中国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知识界对于五四的看法也越来...

陈益南:五四运动学生领袖段锡朋

现在不太为人所知的段锡朋,是一个曾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留下有两处重大痕迹的人: (一)五四运动时,他是发动运动的学生领袖...

潘祥辉:观众成本说:五四运动的一种政治传播学释读框架

观众成本是影响集体行动效果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中介变量。五四运动能够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在于它面临极高的观众成本。观众成本的...

解玺璋: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在关于五四运动的叙事中,我们似乎很少看到梁启超的名字。或者他当时尚在欧洲游历考察,不在国内,没有直接参与到运动之中;或...

袁伟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历史逆流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自由制度的建立,思想、文化进入变革和发展的新阶段,民间掀起办报办刊热潮。 1915年《青年杂志》...

桑兵: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

全文请点击下面的链接阅读。...

邵晟东:对新文化运动的几点看法

——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有感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一般都认为是在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青年...

朱中原:“五四”点火者梁启超

一 1919年7月1日,身在法国参加巴黎和会的梁启超向国内发回了一封密电,密电内容如下: 汪、林总长请转南北当局诸...

顾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典型儒家激进思维的产物

摘要: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失败,是用儒家思维方式和概念理解现代的结果。“新文化运动”一词本身就是儒家思维的产物。...

王凯:曹汝霖的律师生涯

曹汝霖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赫赫有名,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烧的就是他的家。曹是晚清留日学生,毕业后入清廷商部、外务部工作...

梁漱溟: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

我到北大任教的经过 我到北京大学任教,始于一九一七年下学期,而受聘则在其前一年蔡先生初接任北大校长之时。蔡先生之...

叶柏川:五四运动前后的中俄文化交流

语言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语言教育则是语言传播的基本途径。中国的俄语教育始于康熙年间,早于国内其他欧洲语言教育...

胡适:纪念“五四”

全国的青年,全国的同胞: 我在这整整五年里,没有发表过一篇国语的文字,没有发表过一篇国语的演说。今天有这机会向全国广播...

胡适: 五四运动纪念

一、五四运动之背景 中国加入欧战时,全国国民,皆抱负极大希望,以为从此以后,对外赔款,可以停付——至少可以停付五年;治...

唐棣:五四运动与立宪政治

人们往往相信,奠基性的事件或经典中包含了对当代种种问题的答案。由于 宪政 话语在当代中国的流行,五四运动看来也被要求对 ...

欧阳哲生: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

五四 运动之成为现代中国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震撼力外,还与现代中国激进主义所建构的强势意识形态密...

欧阳哲生 金安平: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1999年5月1日至3日,北京大学为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 召开了以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 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

高全喜: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两档事情

胡适先生所代表的这种自由主义,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既拒斥泥古的保守主义又拒斥激进的革命主义,它在一个基于现代自由民主的理路...

欧阳哲生:《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自序与目录

收集在本书的八篇论文是自己在近二十年间围绕五四运动史的研究成果。其中前五篇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撰成并发表,后三篇是在新...

欧阳哲生: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

【深度访谈: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专访五四运动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 导视: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

刘作忠:浮海著禁书——周策纵和《五四运动史》

1952年的一天。美国密西根大学。一位曾在中国停留多年的名教授正与一位中国留学生讨论该生的博士论文选题。忽然,教授提...

颜德如:“科学”是“民主”之本而非并举——五四启蒙思想运动两面旗帜

“科学”和“民主”是五四启蒙思想运动的两面旗帜,妇孺咸知。二者的关系,通常认为是并举的,不存在谁是“本”谁是“末”的...

刘再复:五四理念变动的重新评说

一 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经历了三大意识的觉醒,即“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

李维武:“五四”评价关涉中国向何处去

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95年来,这一运动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矗立在中国思想界的视域中,其影响和意义...

陈子明: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拷问

张耀杰的新书《北大教授——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将要在台湾出版,这是一件很值得祝贺的事情。我认为,那个时代的北大教授,其实就...

刘刚 李冬君:重温”五·四”――换个角度看五·四

对于 五四 运动,人们说得太多,赋予了太多的意义。 说得太多,不是运动本身说不完,而是总有人还要说一说。 这就是历史运动...

刘纳:“五四”与问责“五四”

一在数十年来的历史叙述中,在至今供青少年学习甚至为应考需背诵的历史教科书上,五四被界定为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王柯:“祖国”的发现与民族、宗教、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中国穆斯林的

尽管历史即将迈进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但是中国人始终没有解开沉重地压在心头上的一道难题:在19―20世纪之交庞大的帝国能够...

张鸣:五四运动导火索源自北洋军阀派系斗争

五四作为政治抗议运动,其发生和发展也有许多未解之谜团。如许大的一场运动,根据当事人(“三国贼”之首)的曹汝霖晚年的回忆,...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

“写作,首先是自己需要”刘涛:徐老师您好。有机会和您做一次谈话,非常高兴。徐国琦:一起谈谈也挺好的,我也想了解一下国内的...

赵庆云:从《五四运动简史》看集体撰著

1979年10月,署名“汪士汉著”的《五四运动简史》(以下简称《简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前研究“五四”运动的...

汪晖:“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

周展安(以下简称周):二十年前,您在写作《预言与危机》以及《中国的“五四”观》的时候,在写作方法上,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分...

林贤治:九十年后看五四

□您曾经说过:“在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历史事件,大约当首推五四新文化运动了。”为什么是“五四”?■辛亥至“...

刘瑜:超越那一天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把五四运动和“德先生”与“赛先生”联系起来。《苦涩的革命》(A Bitter Revolution)里...

王志泉:试论当代汉语思想界对“五四”反传统思潮的反省

“五四”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也许再没有什么历史事件能像五四运动这样使我们百感交集...

王晴佳 :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

【内容提要】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大事。每逢“五四”到来,中文学界都会造势庆祝纪念。这一情形,也被华裔学者带到西方学界...

陈平原: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

在当代中国,只要你念过小学,都知道有个“五四运动”;可所谓“知道”,不等于真的理解。更何况,我们每代人都在与“五四”对话...

杜维明:继承“五四”,发展儒学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虽然是近年来在海内外知识界争议性很大的课题,但环绕着“儒学的现代命运”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

韩毓海:“五四”以来科学在中国的命运

摘要: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评价,对运动中的一面大旗“科学”,我们要从历史性的角度进行考察。科学是力量,是公理,是...

刘军宁:反思五四的“民主与科学”

中国人要想得到民主与科学,须由民主与科学的信徒皈依为个人自由的信徒;从关心国家的命运转变到关心个人的命运;从向往民主与科...

张鸣: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这是的确是个需要追问的问题。虽然说,我这个人研究历史,或者说琢磨历史,没有科班出身的人那么多界限...

季卫东:反思启蒙与法学共同体的构建

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的纪念日。联系到建国六十周年和新法制建设三十周年的庆典,在今年纪念五四是具有特殊意义...

高全喜:从苏格兰启蒙的视角来看中国五四以降启蒙的意义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关于启蒙的反思,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几年前参加杜维明主持的讨论会中论及过,基本观点到目前仍然没有太大的...

秋风:告别五四,发现保守主义传统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官方、学术界、媒体举行了很多纪念活动。与以前的纪念年份相比,今年,在广泛的赞美声中,已经...

柳士同:岂能轻言“告别五四”

《随笔》杂志2009年第4期发表了秋风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告别五四,发现保守主义传统》(下文简称《告别》)。对于“五四...

郭若平:多重阐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五四”观念演进之“路线图”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理论界人士对“五四”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五四”的价值与意...

唐小兵:历史与阐释之间的五四话语

2009年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九十周年。因为与八九学运二十周年的“相关性”,以及在时间上的重叠性,当局有意无意在淡...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一、启蒙运动的失败与教训今年,2009年,是我国启蒙运动九十周年,九十年前的今天,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宰割和瓜...

陈子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解读——从文明到文化的转向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

闻黎明:论西南联大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与继承

群众性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是五四纪念的必然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当年运动本身的过程、人物,和时...

周有光:科学的一元性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德先生和赛先生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五四运动”,高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旗帜,震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

马勇:文化的根本在政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前此中国政治的急剧变化密切相关,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精神探索的继续。辛亥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上的剧...

耿云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

近三十多年来,我写过讨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或涉及这两个运动的书与文章不少。都是充分肯定这两个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马勇:北大的困境:五四前的传言与危机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多年来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意见是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上概括北大师...

袁刚 陈雪嵩 杨先哲:“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

[提要]九十年前五四运动后不久由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论争影响深远,但由于对发起的复杂背景缺乏疏理也产生了文本误读,...

邵建:《新青年》的精神初始

五四运动今年90年了,最近连续几家杂志约写有关五四和新文化的稿子,说要纪念。如果反思也是一种纪念方式,这才比较适合我。...

张鸣:五四一曲九十年

五四过去90年了,按国人的习惯,凡是重大历史事件,逢五逢十的时候,总要有点例行的纪念。只是,例行纪念,即使在文字上,也难...

刘复生:五四的三个三十年:当代史中的五四叙述

“五四”是中国历史、精神史的一个象征性时刻,一个意义超载的、被过度文本化的事件。它是一个神话。作为神话的“五四”,具有强...

程恩富:五四运动的四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爱国革命运动中充满的爱国、进步精神和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如同接力棒,为此后...

许纪霖:五四的历史记忆:什么样的爱国主义?

伴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爱国主义在神州大地已经成为强大而广泛的意识形态。90年前的五四运动,也被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定格...

刘克敌:吴宓日记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不知不觉中,五四运动已经九十周年,今年应该有很多纪念活动,而被纪念的主角自然是那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它的领导者。不过,...

梁涛:激进与保守之间

在“国学热”、弘扬传统的热潮中回望“五四”是一个颇不轻松的话题,这不仅关涉到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现象,也对我们如何继承“五...

杜光:填平认知“五四”精神的“代沟”

在5月7日的上海《社会科学报》“五四回眸”专版上,读到了该报实习记者和前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顾骧的对话,题目是《不仅仅是...

王德威:“化简为繁”谈“五四”

多年前,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讲座教授王德威的一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振聋发聩,引来国内学界的一片争议。王德威从...

陈子明:狭义五四运动及民族主义的走向

五四时期,即1919年前后的几年,是中国社会异常活跃的年代。广义五四运动,是指五四时期的多种国民运动,既包括“对外的”的...

韩毓海:从中国到世界:重新检视 “五四”的意义

人民日报编者按: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

杜平:五四运动,高高在上的“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已经90周年,当年提出的“民主”、“科学”等口号再次响起。自从中国现代史由此开启以来,新旧时代更迭,世事沧海桑田...

陈奎德:五四:现代中国回旋曲

一、作为灵感源头的五四五四距今已九十周年了。每逢五四,中国知识人,“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行礼如仪,批评如仪,概叹如...

宋圭武:新五四,新任务

1919年五四运动面临两大主题:启蒙和救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救亡已不是主要任务。但启蒙的任务仍然艰巨。在纪念五四运...

肖雪慧:五四导致传统断裂?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来证明,有哪个国家的什么传统是被来自民间的批判摧毁了的,除非它自身已经丧失存在理...

李泽厚 刘再复:五四90周年仍缺民主与科学

“孔先生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没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了不起。个性和个体独立的精神与品格的觉醒、科学与民主、扬弃覆盖层回归孔子...

陈平原:走不出的五四

作者: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我1978年春上大学,赶上思想解放运动,那时候,我们模仿“五四”新青年,谈启蒙,办杂志,...

刘申宁:五四是什么?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对于年轻人来说,五四已经显得十分遥远。五四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90年前的这一天在北京爆发的一场学...

张旭东:只有五四才能帮助中国在全球化中找到方向

编者按: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各个行业都掀起纪念五四的高潮,五四精神历经九十年的岁月显得更加的生动和鲜活,同时也伴随...

姚轩鸽:五四的功德与缺憾

风雨苍黄,九十载白驹过隙。回望百年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演化轨迹,希望与绝望曾经相伴,屈辱与自豪仿佛如昨。多舛命运的吊诡,一刻...

程凯:“不看中国书”与“五四”真面目

1925年1月,刚刚主持《京报副刊》不久的孙伏园面向“名流学者”发起征求“青年必读书”活动。在收回的答卷中,以鲁迅的发言...

拉纳·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

对话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特约记者 王海燕 发自英国牛津海外汉学方兴未艾,英国的汉学家也不在少数,但是...

金耀基:“现代转向”就在下个三十年

金耀基,1935年生,原籍浙江天台。台湾大学法学士、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

张隆溪:东西对话,这是最好时机

张隆溪,四川成都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

杨荣文:五四是新加坡丰富遗产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在中国的现代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抗议欧洲列强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后拒绝归还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和主权,中国学生走向街头...

许纪霖:“五四”是简单的爱国运动吗?

伴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爱国主义在神州大地已成为强大而广泛的意识形态。90年前的五四运动,也被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定格为...

谢泳:“五四周期率”与社会进步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五四运动,都得承认,它所带给中国社会的主要是进步意义。反思五四的路向很多,激进也好,偏激也罢,它带给中...

陈大民:五四时期的新政治运动及其走向

按照传统的说法,譬如彭明《五四运动史》的说法,“五四运动是一个爱国运动,又是一个文化运动。”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五四时...

尹明耀: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向左转

人们常常把五四运动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如人们常常把地主制社会称为封建地主社会一样。其实,这完全混淆了两个不同的东西。...

朱大可:五四的天真叙事和政治美德

“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纪元,向我们宣叙该事件的宏大意义——中国现代青年大步登上民族舞台,不仅如此,...

叶鹏飞:九十年一觉五四梦

九十年前的今天,北京的大学生于天安门前示威,抗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和平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特权划归日本。...

邵建:火烧赵家楼的“法无可恕,情有可原”

1919年五四那天,是《新青年》广场民主的第一次上演。那天的高潮不在天安门,不在使馆区的东交民巷,而是在曹汝霖的住宅赵...

张鸣:一言难尽的“五四”

五四过去90年了,按国人的习惯,凡是重大历史事件,逢五逢十的时候,总要有点例行的纪念。只是,例行纪念,即使在文字上,也...

傅国涌:重返“五四”,厘清误区

以往我们对“五四”的理解有很多误区,比如:将“五四”单一化地理解成一个全盘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将“五四”政治化,将“五...

郭世佑:继承什么?超越什么?

五四纪念日是一个容易使人无话可说的日子,关键在于论者对五四运动的精神如何认定,对这种精神的历史成效如何衡估。 “继承五四...

王占阳: 最重要的是落实科学和民主

纪念“五四”,最重要的就是落实科学和民主。自“五四”以后,科学和民主被虚化和异化,甚至是正好搞反了。但在名义上,即使在“...

黄玉顺:儒学与中国之命运——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中国的命运”或“中国向何处去”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的时代课题,这个问题与“儒学的命运”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复兴的儒学并...

陈子明:五四时期的新政治运动及其走向

九十年后反思五四时期的新政治运动,一是要肯定全民民主和国民运动,反对精英政治和阶级战争;二是要对代议政治来一个“否定之否...

胡锦涛:让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实践中放射光芒

老师们,同学们: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很高兴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来到充满活力的青年朋友中间。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

康镇麟:承九十年五四精神 做新时代责任青年

九十年前,作为时代先锋的一代青年人,用觉悟、热血和坚持,救民族于危亡,造就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今...

武际可:五四和科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对于“五四运动”如何认识,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有人说:“五四”在文化路向上走了极端,采用...

张鸣:“五四”的又一意义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北京政府在段祺瑞的主导下,押宝押对了,变成了战胜国,虽然说处境没有根本改善,但至少庚...

傅国涌:五四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以往我们对“五四”的理解有很多误区,我简单地概括并列举一些:将“五四”单一化地理解成全盘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将“五四...

杨念群:“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五四解释学”反思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注定是一个热闹的年份,史学界多年已养成习惯,每逢“大年”、“小年”,只要是“革命”历程中的重...

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

首先要说明,我不是研究“五四”运动史的专家,甚至没有发表过“五四”研究的论文。北大有好几位研究“五四”的专家,历史系就...

袁绪程:永远的五四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各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活动纷至沓来,五四运动的新诠释也不绝于耳。也有人批评五四运动中的缺陷,比如发生...

王赓武 郑永年:寻回,而非告别“五四”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从这次运动发生的那个时代起,“五四运动”注定要成为中国现代史的主题。在此之后,中国历史的所...

余世存:百年淬厉电光开——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序

一五四运动似乎已经盖棺定论。这个由蔡陈胡鲁们引导、由傅罗段等人发动的朝野博弈的政治运动,经由国共双方以及胡适、罗家伦、毛...

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仅要解决制度问题,同时也需要解决国民性的问题。我归纳出八个大字来,就是独立、自由、批判和创造。这种独...

张鸣:用板子打五四运动不靠谱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一个历史事件经过这么长时间,还让人惦记着,本身就说明这个事件对后来的历史影响很大。今年的“五四...

郭齐勇:“五四”的反省与超越

“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健将们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然而如同历史上的一切思想家和思潮一样,其历史限制也是无可避免...

陈子明: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陈独秀曾说过,“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1]毛泽东则是提出“...

李新宇:世界化的根据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对本土传统的批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这种批判无疑是破坏性的,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并非...

李新宇:五四启蒙思潮的形成

由于新保守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批判启蒙理性和告别启蒙立场成为世纪末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种时髦,五四新文化运动因为其...

李新宇:面对世纪末文化思潮对鲁迅的挑战——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实

世纪之交,一些关于鲁迅的言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言论从不同侧面对鲁迅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不值得大...

傅国涌:“五四”的激烈背后藏着什么?

“五四”时代之所以令人怀念,因为什么话都可以说,哪怕激烈得有点过头。鲁迅主张不读中国书,胡适断言“中国百事不如人”,钱...

高一飞:“五四”精神的本质是批评与质疑

这篇文章本应当写在“五四”之前的,激发我在”五四”过后仍然写这篇文章的动因是:又到”五四”时,又见到各种评论对”五四”精...

李零:岂能数典忘祖!五四运动的两个遗产

五四运动,光芒万丈。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打倒的只是店,不是孔子。孔子安然,孔子无恙。当时的非圣疑古,表面上是传统...

崔志海: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再探讨

在中国近代思想人物研究中,蔡元培是一位争议较少的人物,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也被学界一致承认。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

黄岭峻:五四时期:古今之争的变异与科学主义的胜利

摘要:从表面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配合着中西之争的古今之争,但究其实质,它只是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将中国的大传统扩展到小...

罗志田: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

我在去年回顾五四的一篇小文中曾提出:“虽然‘五四精神’不断被提及,我们历史记忆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断裂意...

王元化:“五四”并没有反封建口号

“五四”时期只提出了反对旧传统、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把“五四”新文学定为反帝反封建的是毛泽东。他在《新民主主义论...

周树山:民国政客林长民

1925年年底,梁启超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梁思成写信,告知他一个“可怕的消息”: 今日报纸上传...

羽戈:赵家楼的火光与梁漱溟的孤独

赵家楼的火光:正义与暴力 像赵家楼这般寻常的地名,以中国之大,怕得数以百计,吾乡便有一个。其中最出名的那个,当在北京市...

罗志田: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9年的五四学生运动离百周年还有两三年,但从2015年开始,学界已出现一些以“百年”为题的“回望”、“反思”文字和...

胡适:再谈“五四运动”

五月五日《大公报》的《星期论文》是张熙若先生的《国民人格之修养》。这篇文字也是纪念 五四 的,我读了很受感动,所以转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