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每到平山忆醉翁——简论苏轼与扬州平山堂 一 平山堂是扬州的名胜,苏东坡的“每到平山忆醉翁”(《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相传东坡曾经十到扬州①... 曹慕樊:杜公《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歌》与东坡《韩干马十四匹》之比 一原诗 少陵《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歌》: 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李绪)。 将军(曹霸)得名三十载,人... 周裕锴:苏轼的艺术人生智慧 演讲人:周裕锴,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典文献学等专业博士生导师。 地点:四川大学 时... 李常生:内容表述与参考书籍 研究目标、内容 一、苏轼一生中所去过的地方: 特别是长期所停留和居住过的地方,从这些地方,再去研究苏轼在周遭范围内... 李常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苏轼在世时,已有诸多士人整理苏轼著作,然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于常州,次年移柩河南汝州郏县钓台乡上瑞里[1... 李常生:撰写《苏轼行踪考》之目的与意义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华的文学艺术大师,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均具有巨大成就;他具有天赋的创造性,大大超越... 王兆鹏:《苏轼行踪考》序言 台湾李常生先生,名义上是我门下的博士生,但我得称他为先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我十岁,而是他对苏轼的研究比我精深,对苏... 李天石:《苏轼行踪考》序言 常生君的大作就要付梓了,他要我作序,作为他的导师,我是责无旁贷的! 如果要列出中国历史上几位最伟大的文学家,我想苏轼必... 董卫:《苏轼行踪考》序言 《礼记‧大学》有言:「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朱光亚:《苏轼行踪考》序言 常州乃苏东坡终老之地。常生君李姓,生于江海翻腾的1949年之常州旅次,父亲在战火中不知所终,随母亲渡海赴台,历尽劫波,... 李常生:《苏轼行踪考》序言 河北沧州献县是我的家乡;1949年1月30日,我出生在江苏常州;父亲是军人,二十三岁时,于我出生后,当年十月,内战中,... 莫砺锋:苏轼诗歌的用韵 苏轼对作诗用韵极其留意,善于用韵是形成苏轼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后人往往不满于苏轼写作次韵诗过多,对于才能不足的诗人,次韵... 吴志浩:苏学士与王安石 人们总是希望天才能和天才相遇,并想象着他们相遇的情景。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记载了苏轼(1037-1101... 韩元:凡物皆有可观:苏诗中的“以俗为雅” 陈鹄《耆旧续闻》卷十载:“东坡论柳子厚诗,晚年极似陶渊明,知诗病者也。诗之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 卞毓方:他接纳了无眠,活出了永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政治隐喻,说实话,跟读者没有多大关系,你了然于胸诚然好,雾里看花也无所谓,丝毫不影响它直... 任锋 沈蜜:立国传统中的礼法与立事:以苏轼治体论为中心 摘要:苏轼对宋代政治中任法特征的批评,显示出来自治体论传统的思维启示,这一点从他对贾谊、陆贽之学的推重中可以得到印证。... 王瑞来:读书不求做官 苏轼有首五言诗,是写给他的两个侄子的,诗的开头四句为: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诗有多联... 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都是针对和因应当时文坛的现状与问题而展开的,无不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对文学的价值诉求,一个时... 刘金祥:冠绝千古的苏轼之词——读《苏轼词八讲》 《苏轼词八讲》刘少雄 著 中信出版集团 苏轼犹如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越开采越丰赡,越挖掘越深邃,这不仅体现在其... 张文利:草蛇灰线 有无之间 《游金山寺》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由京师赴杭州通判任途中,于十一月三日游览镇江金山寺后所作。全诗如下:... 龚鹏程:苏东坡这个符号已经通货膨胀 我国文人甚多,但苏东坡是人气王。 原因复杂,但历代粉丝团的作用,不可谓校粉丝嘛,亲之爱之,当然不太管真理真相,喜欢的... 丁楹:苏轼心灵解脱模式的来龙去脉 苏轼文學作品中所透露的人生智慧既受庄子、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的深刻影响,也对谪居在西江流域的南宋迁岭文人解脱精神苦闷产生... 莫砺锋:文星落处天地泣——纪念苏东坡逝世920周年 920年前的夏历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在常州病逝于民居“孙氏馆”(今“藤花旧馆”)。当时陪伴在他身边的除了儿孙之外,只有... 唐利国:日本近世汉学与幕末变革思想——以吉田松阴《东坡策批评》为中 [摘要]本文以吉田松阴(1830-1859)对苏轼的策论集《东坡策》的评论《东坡策批评》为中心,来考察其变革思想的三... 张庆:浅析苏轼对词体革新的历史性贡献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作品多作于酒筵歌席遣兴娱宾之际,内容多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莫砺锋:四海无人角两雄——辛陆异同论 辛词与陆诗是南宋文坛上爱国主题的最高典范,但是二人的爱国思想同中有异,前者以奏议为主要形式,是爱国将帅的平戎之策;后者... 莫砺锋:创新精神是东坡艺术的灵魂 今年秋天故宫展出的东坡文物大展以“千古风流人物”为题,真是画龙点睛。苏东坡在政治与学术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即使他只... 邓小南:从宋史的角度解读苏轼 今天我们来谈谈历史上的苏轼。我不是苏轼研究的专家,只能从北宋历史的角度提供一点个人的观察。 我们与苏轼之间,相隔近千... 浅见洋二:文本的“公”与“私” 内容提要:文本存在“公”“私”之别,在以皇帝为顶点的权力统制下的中国文学史中,文本编入文集,意味着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 彭文良:《宋史·苏轼传》补证——以苏轼、章惇关系为中心 摘 要: 《宋史·苏轼传》来源于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因为苏辙的刻意剪裁与选择, ... 莫砺锋: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这个人物是非常伟大的,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非常多的内容可以介绍,今天,我想先从苏东坡生平轨迹上的一个点切入。 ... 彭劲秀:北宋时期监察御史对苏轼的群体构陷 一代文豪苏轼(苏东坡)自幼饱读经书,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很想有一番作为,期望实现自己人生的夙愿。他在一... 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 黄金灿:押错韵了,是苏轼写的,那就因“病”成妍 趁韵,又称凑韵,历来被视为作诗押韵之一玻刘坡公《学诗百法》认为押韵有八戒,第一当戒者即为凑韵:“一戒凑韵。俗亦称挂韵脚... 巩本栋:走近“苏海”——略谈东坡的思想学术与文学(下) “指出向上一路” ——东坡的词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是词。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是随着隋唐时代燕乐的... 莫砺锋:天涯何处无芳草——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 北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轼离开海南岛北归。次年五月,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东坡在金山寺自题画像说:“心似已灰之木,身... 巩本栋:走近“苏海”——略谈东坡的思想学术与文学(中)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东坡的诗歌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东坡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歌... 巩本栋:走近“苏海”——略谈东坡的思想学术与文学(上) 宋元之间,有位士人名李淦,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他在给门生传授程朱理学的时候,也会论及文章,有学生就把它记下来,刊印了一本... 王兆鹏:宋词流变史论纲 提要本文以代表作家为纲,对宋词的发展流程作了概括和总结。认为柳永发展了词体,以其创调之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苏轼则进一... 吴世昌: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 在未谈正题以前,先讲一则与词有关的故事:北宋词人晏几道有一首《鹧鸪天》说: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 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与艺术家,苏轼对文艺创作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多有切身体会,其文艺观点因此往往能切中... 周勋初:唐宋人物轶事的不同风貌 一 唐宋笔记类著作内容之差异 我在《唐人轶事汇编》的《前言》中曾对编纂目的有所说明,这次编纂《宋人轶事汇编》,用意自... 杨胜宽:东坡与放翁:隔代两知音 陆游在旧时评论家眼中,诗名最著。宋末刘克庄即言:“近岁诗人,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惟... 张宏生:喻意的专指与能指 《庄子》里有一个著名的“濠梁之辩”的故事,原文如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 张宏生:女子命运与家国兴亡 晚唐杜牧的咏史名篇《赤壁》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 张毅:苏、黄的书法与诗法 苏轼和黄庭坚是宋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名家,同时也是宋诗的代表人物。他们所倡导的“尚意”书风,在行草书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祁光禄 祝彦:略论苏轼思想与宋词解放 艺术创作是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其形象的流露与表达。因为思想是对创作主体的哲学政治观念、情感心理意绪、性格气质特征等的高度... 文师华: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 崔承运: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一 苏轼文学散文的基调是弹奏出了博大而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有出息的文学家都会探讨人的价值,回答对人生的见... 古今 宋培宪:论苏轼密州时期的词作 一 现存苏轼词作三百余首,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在密州的作品,于苏词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关键... 葛晓音:论苏轼诗文中的理趣 历来批评宋诗者,多引严羽《沧浪诗话》所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弊,认为风气大变于东坡山谷。其实以文为... 陈四海:论苏轼与民族器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县人(1037-1101年),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大文学家。他不仅精通诗文、绘画、... 周裕锴:梦幻与真如 一 关于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学术界早已有深入的讨论,但禅宗究竟如何通过影响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心态而对诗歌发生作用,以及...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 周振甫:唐宋八大家论 一唐宋八大家定名与背景 《四库全书总目》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称: 《明史·文苑传》: 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 王学泰: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浦松龄在其名篇《马介甫》之后评论说“惧内,天下之通病也”。这恐怕是一句玩笑话,当不得真。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古往今来“...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初以前并未跻身文化主流,经过苏轼的揄扬发明才被推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苏轼不仅追和陶诗,还仰慕并实践其... 朱靖华:论苏东坡的诗词韵体寓言 北宋全能作家苏东坡(1037~1101)不仅在散文寓言方面做出了巨大艺术贡献,还在其诗、词、赋,包括铭、颂、赞等韵文体... 王洪: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 世人评价东坡词,或称其“豪放”,或称其“婉约”;对其影响,也多认为直至辛稼轩出,才有回响。而“豪放”词派,相对于“婉约... 梅大圣:论词的传统与东坡词定位及创作动因 东坡词以其新题材、新意境、新风格卓立于北宋词坛。它的出现,“形成了一种词的进展,建立起一种新的‘标准’、‘典范’”,即... 邓昭祺:柳词对苏词的影响 自从宋代以来,不少词评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柳永词和苏轼词的风格截然不同:柳词属于婉约一路,苏词属于豪放一路。柳永一直被视为... 刘石:李杜苏类型说 将李白、苏轼合谈,的确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加上杜甫,就更有意义。这是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最熟悉和最尊敬的三位诗人,更因为他们... 崔铭:跨越时空的群体性唱和 以苏轼为核心、“四学士”、“六君子”为骨干的“苏门”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人群体之一。在北宋中后期新旧两党激烈的政治... 胡传志:稼轩师承关系与词学渊源 稼轩词问世之初,就与东坡并称,如今,一提起稼轩词学渊源,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东坡。但是,面对苏、辛之间几十年的时间阻隔... 崔铭:基本人生取向与人格理想:论苏轼与黄庭坚的内在契合 黄庭坚人生思想初步形成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宋仁宗、英宗之际,亦即嘉祐、治平年间。其时,通过宋初三先生和李觏、欧阳修、范仲... 梁银林:佛教“水观”与苏轼诗 苏轼熟悉大乘佛教经典,对《楞严经》尤为推重。他说:“《楞严》者,……其文雅丽,于书生学佛者为宜。”还说:“《大乘》诸... 朱靖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全能作家”。其创造力的旺盛,基于其主体的先进思想。苏轼的先进思想是什么?是儒、释、道吗?应... 朱靖华:东坡意象创造论 意象,指经过作者运思而构成的形象,它是文艺创作中的首要因素。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说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 徐季子:东坡文谈 苏东坡是中国有数的大文学家,在他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今将其有关写作的论说,草就《东坡... 东麓:东坡论陶述评 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被重新发现,由诗名并不显赫一跃而成为巍然一大家,这主要应当归功于苏东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世诗... 张惠民:东坡居士易安居士 审美情趣略相似 不用说词学界中人,即便对古典诗词稍具常识者,均知宋词中有豪放、婉约二派,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人物,李清照则历来被称为婉约... 张世宏:东坡教坊词与宋代宫廷演剧考论 教坊词不是词,它与诗词之词没什么关系。教坊词属于乐语。所谓乐语,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解释说:“按乐语者,优伶献伎... 朱靖华:东坡的灵感论 灵感,是人类生命的悟性,是创造活动的灵魂,是智慧源头的感光点。 苏东坡是位从多方面发掘和把握灵感、表现悟性智力,推动艺... 李剑锋:从苏轼评蔡襄书法论到其“尚法”思想 启功论蔡襄诗云:“矜持有态苦难舒,颜告题名逐字模可笑东坡饶世故,也随座主誉君谟。”①又云:“欧阳永叔于蔡书誉之于前,苏... 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 苏轼一生,对“三传”(《东坡易传》、《书传》、《论语传》)极为重视,他在黄州、儋州、虔州时分别写信给滕达道等人,认为完... 郝美娟: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汉字“归”的文化解读 在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甚或是神奇的魔力,一个汉字往往具备了多个层面的含义,... 王琳祥:“老泉山人”是苏轼而非苏洵 旷古奇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皆知,然苏轼又字子平、和仲,小号九二,知之者就不是很多。不独如此,苏轼晚年别号“... 赵仁珪:“诗人情味”最动人 凡超一流的文学家必有超一流的品格;没有超一流的品格绝成不了超一流的文学家。因此,后代的研究者如果想要准确地把握这些超一... 钱锺书:宋诗选注·苏轼 苏轼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土,眉山人,有《东坡集》、《后集》、《续集》。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 叶嘉莹:了然人生的况味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莫砺锋: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 一 汉人何休在《公羊传解诂》中指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① 这句话在后代影响很大,人们... 莫砺锋: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艺思想 如果把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成就综合起来予以考察的话,苏轼堪称千古独步,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他并驾齐驱。在古... 莫砺锋: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 在清代的苏诗研究著作中,纪昀的评点《苏文忠公诗集》无疑属于最重要的一类。据纪昀自称,他评点苏诗始自乾隆三十一年(176... 戴建业:洒脱——阮延俊《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序 本书的作者曾是我的博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越南留学生,即将出版的《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是他博士论文的修订本。 ... 邓文初:强人的故事,富人的故事——苏轼《郿塢》诗读感 陶文鹏先生惠赠《苏轼集》,凤凰出版社“历代名家精选集”丛书之一。书是2006年11月出版的。断续读着却至今没有读完,除了... 胡小伟:「说三分」与关羽崇拜:以苏轼为例 苏轼《东坡志林·怀古》(《东坡全集》卷一百一,文渊阁四库本)云:「王彭甞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 张鸣:一个跟乌鸦有关的文字狱 如果不算土匪流氓等“第三社会”中人,文人跟监狱的距离想必要比其他人近那么一点,越是有才华的人,危险似乎就越... 内山精也:苏东坡与黄山谷的万里交情——围绕《黄州寒食帖》 一、“石压虾蟊与“树梢挂蛇” 苏东坡的《寒食帖》又来到东京了。众所周知,《寒食帖》命途多舛,在关东大地震时险些化为灰... 袁南生:苏轼何以对宋朝联合高丽的国策唱反调 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如何处理与朝鲜的关系多次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中朝关系的走向很容易成为国际性的问题和影响中国的全... 莫砺锋:苏东坡的现代意义 编者按 本文为莫砺锋先生的一次演讲实录。全文分六个章节,目录如下: 一、作为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二、勤政爱... 吉川幸次郎:苏轼:改变中国文学中人生观走向的人 一 宋诗的第一伟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爱称坡公、坡仙等。又称大苏,是因其父苏洵称老苏,弟苏辙称小苏;称长公,是因... 任竞泽:论宋代“《文选》学”衰落之原因 “《文逊学”自隋唐兴起之后,在宋代经历了一个由大盛而渐趋式微的过程。关于其兴衰状况,陆游《老学庵笔记》与王应麟《困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