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陶渊明 登录

吴中胜: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演讲人:吴中胜 演讲地点:南昌工程学院“鄱湖讲坛” 演讲时间:2022年9月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大家应该非...

唐弢:晓风杨柳

柳枝一弯弯的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象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做窠在瓦檐缝里的两只麻雀,已经飞了出...

吴怀东:“文取指达”说的千古误解及其思想背景

内容提要:“文取指达”说是陶渊明身后其诗文获得的第一个重要评价,影响深远。将“文取指达”视作否定性评论不符合《陶徵士诔...

顾随: 论陶渊明

余不敢说真正了解陶诗本体。读陶集四十年,仍时时有新发现,自谓如盲人摸象。陶诗之不好读,即因其人之不好懂。陶之前有曹,...

朱光潜:至淳至练——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

徐艳:经典镜像中的知音——王阳明眼中的陶渊明

异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内容。与同代知音相比,异代知音更有一种多层面镜像投射的意味:历经千载,偶像已在诸多次被奉...

田菱: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

近千年来,陶渊明(或陶潜,字元亮,谥号靖节,365—427)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是,作为文化偶像,陶渊...

李剑锋:“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

王慧刚:从文本到图像:论陶渊明手中之“杖”

内容提要:陶渊明的画像有很多种,但是在宋元之后有一种表现方式体现出极大的趋同性,那就是持杖行走的陶渊明,画像中的陶渊明...

朱光潜: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

尹谭皓:十载绝知音,卜筑临东篱

徐清泉先生在谈及“隐逸文化”时曾指出:“隐逸文化所呵护的一批士人及士大夫,相对于封建政统现实,成了边缘人,相对于文艺审...

王灵均: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思想文化意蕴

内容摘要:本文在前贤今人的考释材料的基础上,结合陶渊明的事迹、著述及时代文化背景,从陶的不参加东晋庐山慧远佛教集团的...

张世英:渊明遗风何处寻

今年春节,两个儿子要我一同游江西宜春市,泡富硒温泉,说是对身体健康有益。我因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对泡温泉的兴趣不是很...

刘奕:形容的尺度:陶渊明诗歌的选词手段

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所谓质与癯,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就风格而言,而要实现这一风格,重要的方法是“不用或少用形...

张可礼:陶渊明接受史

剑锋教授对陶渊明情有独钟,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志趣,对陶渊明的研究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毅精神。剑锋于1995年考取了山东大学...

顾农:陶渊明的思古幽情

中国的一大特色是历史悠久,典籍丰富,所以知识分子(“士”)大多是熟读史书的,而且一般都很喜欢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文人尤其...

曹虹:陶渊明与洙泗遗音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文学精蕴与儒家的关系,晚清刘熙载在其《艺概·诗概》中作了极为显豁而精湛的概括,他在分辨曹植、王粲、阮籍...

陈引驰:走向田园,从枭雄身边……

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会浮现出来:这是一位遵从自己心愿而归隐田园的诗人。 不过,就一定...

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三版自序

拙著《澄明之境》曾忝列我校出版基金丛书,于199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初版,次年重樱2012年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郭杰:陶渊明“真意”探微

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二十首》(其五),是古今传诵的名篇。全诗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吴云:陶学一百年

(一)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陶渊明研究进入近代化时期。在这一百年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相对应,陶学研究也...

王学泰:谈谈隐士文化

桌子上一杯乌龙茶,散播着阵阵幽香,靠在沙发上有意无意地面对电视,享受着退休之后的那份悠闲。我突然想到,退休是不是与退隐...

张节末:从陶潜的“化”到王维的“空”

本文拟对东晋陶渊明到唐王维的诗歌中所用“化”和“空”两词所表现的自然观作一研究和比较,并对汉以后唐以前古代诗歌中用“空...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

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初以前并未跻身文化主流,经过苏轼的揄扬发明才被推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苏轼不仅追和陶诗,还仰慕并实践其...

东麓:东坡论陶述评

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被重新发现,由诗名并不显赫一跃而成为巍然一大家,这主要应当归功于苏东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世诗...

邓安生:陶渊明享年无七十六岁辨

陶渊明的年纪,史传记载为六十三岁,然与本集中自述年纪的语句多不相合,故至南宋张縯首献其疑。其说见李公焕《笺注陶渊明...

李文初:关于陶渊明的享年问题

《文学遗产》1996年第一期发表了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享年考辨》。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考据文章,自然引起学界普遍的关注,...

魏正申:陶渊明寿年63岁说辨证

陶渊明(365-427)享年63岁,本来是个颇为明确的问题。 萧统最早编《陶渊明集》,所附陶渊明卒后不久颜延之《靖节征...

贺忠顺: 百年文苑知己 一序空谷足音

萧统(501-531)是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文章选家,其伟绩有二:一是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逊,以选家独到...

景蜀慧:《读〈山海经〉》十三首与陶渊明思想中的墨派倾向

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亘古一出的伟大诗人。不仅诗格奇高,而且人格也极其卓异,其胸襟的高远旷逸,思想的深邃丰富,世罕其...

高建新:“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以文为诗”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为后来苏轼的“以...

刘翠 刘石:“四皓”、“南山”与陶渊明

本文考辨“四皓”隐居地名及其与陶渊明诗句“悠然见南山”的关系,并针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就如何全面、辩证地理解陶诗提出了...

陈寅恪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古今论陶渊明之文学者甚众,论其思想者较少。至于魏晋两朝清谈内容之演变与陶氏族类及家传之信仰两点以立论者,则浅陋寡闻如...

钱志熙:论陶渊明的寒素性质及其在文学上的体现

东晋时期,发端于汉魏之际的门阀士族制度及与之相关的士庶分流的社会制度趋于成熟,造成了士人社会中的阶层化现象。每一个士人...

叶嘉莹: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咏贫士》之一 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

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

享年问题是关于陶渊明的一大疑案,聚讼纷纭,由来已久,至今仍然没有圆满解决。其中以主六十三岁说者最为普遍,自(宋)王质《...

袁行霈: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

莫砺锋:隐逸诗人陶渊明(下)

三、简朴生活的诗意升华 朱熹评陶渊明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朱子语类》)此语真是知人...

莫砺锋:隐逸诗人陶渊明(上)

一、躬耕陇亩的隐士 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的一生平淡无奇,不但没有垂名青史的功业...

莫砺锋: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

一 汉人何休在《公羊传解诂》中指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① 这句话在后代影响很大,人们...

莫砺锋: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地位

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意味深远。它不但生动地描述了陶渊明的生平...

陈良:陶渊明何以自炒鱿鱼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冬月,江州郡督邮例行公事,到辖区各县巡察。督邮是一郡最高长官太守的属吏,官位虽然不高,却很有...

戴建业: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陈寅恪先生认为陶渊明不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而且“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1]。不过,陶渊明对宇宙、...

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后记

我读研究生期间学的是唐宋文学,自西南师大毕业回华师母校工作后,便被安排从事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文学的教学。这时魏晋向我敞开...

范子烨:陶渊明归隐的真相

我们很有必要重温一下袁行霈先生对陶渊明的精彩论断:“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