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顺福: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 摘要:天人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主要问题。早期儒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开辟了儒家重人间、强人文的方向,孟、荀随... 邓立:王阳明诗歌中的伦理意蕴 尽管王阳明的诗歌在传统诗学中并不显著,甚至其对辞章的价值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偏见”,但他始终没有远离诗教传统和诗歌创作... 张向朋:王阳明与《周易》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阳明学派(姚江学派)创始人。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 王木林:王阳明理欲之辨探微 宋至明中叶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化与成熟时期。理学伦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了玄学、佛学和道教的思辨特点与修养方... 朱承:王阳明的为政功业 王阳明一生的政治经历,是他不同于古代许多书斋里的哲学家之处,也是后世学者钦慕阳明而值得大书一笔的地方。关于王阳明的事... 刘悦笛:良知与良觉,性觉与心觉——兼论王阳明思想的儒佛之辨 摘要:王阳明的良知论乃是作为一种“觉学”而存在的,并不是知即为觉,而是良知实乃一种良觉,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觉,因为只... 张新民:过化与施教——王阳明的讲学活动与黔中王门的崛起 摘要: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针对大、小两种传统受众的不同,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学活动,既吸引了大量地方普通民众,化导移... 马士彪:儒家境界体验中的抽象置定与具体表现——以牟宗三对阳明与二溪 摘 要:儒家的实践不仅关涉到工夫实践中的身心状态转换,亦关涉本体呈现后的境界体验。目前学界... 曾海军:重估王阳明“心外无物”论的价值——读丁纪《鹅湖诗与四句教》 摘要:丁纪的《鹅湖诗与四句教》一文对阳明学的兴盛表达了忧虑。以“心学”著称的阳明学实则落在了“意”上。“心”的地位看... 傅锡洪:朱子的“心即理”及其与阳明的异同 摘要:虽说“心即理”是王阳明等心学家的标志性命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朱子没有类似的观点,甚至于在对这些观点的内涵的理... 温海明:文与悟:“良知即是易”的意本论解读 摘要:王阳明易学思想文本内容不多,目前学界已有论文对文本的运用重复率较高。鉴于有学者指出笔者1998年的论文没有把“... 傅锡洪:王阳明中晚年工夫论的转折与连续 摘 要:在龙场至平藩阶段,阳明工夫论的焦点乃是克服支离,使工夫具有切要性。他认为,格物工夫... 龚晓康:“气”何以具有道德的性质?——以王阳明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摘要:“气”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既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亦被视为人性善恶的渊薮。但是,这种说法可能导致... 彭国翔:阳明学的政治取向、困境和分析 内容提要:中晚明的阳明学具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本文从政治取向这一角度,将中晚明的阳明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察,深入分析“... 徐艳:经典镜像中的知音——王阳明眼中的陶渊明 异代知音是文人墨客经常吟咏的内容。与同代知音相比,异代知音更有一种多层面镜像投射的意味:历经千载,偶像已在诸多次被奉... 刘怀岗:“拔本塞源”论:阳明先生的良知政治思想 阳明先生在青年时期,年轻气盛,积极参加京城的文章诗会团体,针砭时事,不放过任何一个反抗强权的机会。最终在一次拯救同僚... 盛邦和:王阳明入世论出发的援释改儒 若探讨中国民族精神如何从中世走向近代,因王阳明思想研究可得重要线索。这是因为王阳明从评判宋代理学出发,倡导“良知”理... 黄振萍:明清之际王学“清谈误国”论质疑 摘要:学界对阳明学哲学内蕴的阐发,多致力于挖掘王学的“庶民性”,更有论者将其与西方“启蒙”概念相比附。余英时认为王学... 杨泽波:论阳明心学存在的偏颇 摘要:与西方流行的感性、理性两分结构不同,孔子思想内部为三分结构,除欲性外,仁性和智性都是道德的根据。阳明心学的基础... 许家星:精一之传——王阳明道统思想探幽 摘要:道统论是王阳明良知学的重要内容。阳明道统论以“精一之传”为宗旨,阳明认为此道始于尧舜禹之十六字心法,经孔颜(孟... 郑泽绵:王阳明的“良知见在”说与儒家时间意识的突破 摘要: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良知不是... 蒙培元:良知与自然——王阳明 王阳明提倡良知说,这被认为是儒家主体哲学的最后完成。阳明哲学的主体性是没有人怀疑的,也是不必怀疑的,但是,阳明哲学的主... 卢盈华:天理在王阳明哲学中的定位 内容摘要:不同于朱子理学对天理与自然之理连贯性的认可,王阳明认为二者没有本质的关联。在阳明心学中,理即天理,亦即道德... 蒙培元:王阳明龙场悟道 阳明先生遗爱处 龙场地处贵州省修文县郊外,距贵阳市一百公里左右,周围是起伏的山峦,中间是一片农田,在农田的中间突起... 蒙培元:良知与境界——王阳明 王阳明的良知说,是一种很有主体性和实践特色的心灵境界说。他要克服朱熹“心理为二”的矛盾,提出“良知即天理”以及“心外无... 汪学群:从龙场悟道至天泉证道——王阳明经典诠释的历程 提要:学术界从哲学角度对王阳明的思想发展过程已有论述,但没有从经典诠释(经学思想)角度梳理其思想形成及发展。本文立足... 牟坚:君子以致命遂志——贬谪龙场的王阳明 阳明与湛若水结交的第二年,即1506年,阳明35岁,言官戴铣等上疏弹劾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被矫诏入狱,阳明冒死抗疏援... 苏晓冰:王阳明哲学是道德相对主义吗?—— 从“侃去花间草”一段文字 王阳明(1472—1529)“心学”承接前代“理学”而起。相对于“理”的超越性品格,“心”则明显具有切身性的特点。如... 蒙培元: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性合一说” 一 有人说,陆、王心学是对传统思想的“反叛”。这种说法,把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看成是传统思想的代表,而把陆、王心学... 蒙培元:从王畿看良知说的演变 王阳明的良知说既确立了其在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又宣告了理学已开始解体,而理学解体的帷幕是由他的大弟子王畿正式揭开的... 蒙培元:论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罗钦顺(1465-1547)是明中期的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和同时代的王廷相比较接近,而同王... 张学强:试论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中期阳明学派的创始人,是明代最重要的理学家,其教育... 赵建永: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习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正所谓‘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全党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 “不诱于誉,不恐于... 张学智:阳明心学是生命的学问 王阳明的核心学说是“致良知”。王阳明有很多哲学命题,比如“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但“致... 吴光: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 陈嘉映:知行关系 §1知行合一 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 [1]知行之中,则一... 张志强: “良知”的发现是具有文明史意义的事件 导语 在白银货币体系确立、社会流动性增强、庶民社会初步形成的晚明,“欲望的解放”成为时代精神主题,既有的社会与价值秩... 龚晓康:“此心光明”:王阳明的生死觉化与良知体证 王阳明早年出入儒释道,经龙场大悟觉化生死一念,实现了生命的彻底超拔。阳明之生死觉化,既未堕于虚无寂灭之窠臼,亦未落于自求... 陈来:“万物同体”——王阳明思想的晚年发展 明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六年(1521—1527),王阳明居住在越城生活讲学,在这六年中,没有任官的行政事务,没有平定叛乱... 方志远:“亲民”:王学要义所在 王阳明虽集学术与事功于一身,但却命运多舛,他去世后,朝廷对其“盖棺定论”,部分承认其事功,却全面否定其学术,直指为“邪... 杨立华: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异同? 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经过北宋五子,达到了极高的理论建设高度,基本上从根本解决了为儒家理性的生活方式确立哲学基础这个... 刘光育:王阳明的本体功夫论与禅学 摘 要:本体功夫之辨是王阳明心学体系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王阳明吸纳了禅宗的思想并较为圆融的将其纳入到儒学体系... 林安梧:明清之际:一个思想观念史的理解——从“主体性”、“意向性” 一、问题的缘起 约莫二十多年前,我写了《知识与道德的辩证性结构:我对朱子学的一些看法》[1],之后对船山做出人性史... 黄朴民 熊剑平:知行合一:王阳明兵学思想管窥 王阳明曾自称“不习军旅”和“将略平生非所长”,但这显然只是自谦之词。事实情况是,他在兵学上的建树,并不亚于儒学领域。《... 陈来: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摘 要】阳明晚年在越城讲学明道,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阐发了感应论的思想。王阳明晚年的感应论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以感... 陈来:王阳明的“有”与“无” 阳明学是在近古东亚文明中影响仅次于朱子学的思想体系。就中国文化而言,这一体系无疑有特色地显示出中国文化发展到15-16... 吴震 刘昊: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摘要:阳明学通过“良知自知”“良知自觉”“觉即弊去”等命题,突出了良知的主体性原则。然而若过于强调人心的主观内在性,则... 彭彦华:心学与国人的信仰哲学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确立和解决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是一种内向性的自反思维,是一种以精神... 朱嘉明:怎样理解和认知新时代? 本文是作者在2019年8月18日阳明教育研究院举办的“新时代星火计划(筹)”闭门研讨会上的演讲。本文经过作者依据录音记... 吴震: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可以有广狭两义的理解,就狭义言,两者分指朱子或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从广义看,两者则包含朱子或阳明之后学... 陈立胜:良知之为“造化的精灵”:王阳明思想中的气的面向 内容提要:王阳明的良知是知孝知弟、知是知非(道德判断)、好善恶恶(道德意志)与真诚恻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之概念,除此... 杜保瑞:工夫论与做工夫 内容提要:王阳明编撰之《朱子晚年定论》一书,将朱熹与朋友通信中的一些话语抽出,认为这些思想是朱子晚年痛切悔悟、直下工夫... 张天杰:章太炎晚年对阳明学的评判与辨析 内容提要:章太炎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的评判曾经历三个不同阶段,直至晚年方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评判,且与同时代学者多有不同。他... 张春香:王阳明“良知即是易”之逻辑演绎 内容提要:王阳明良知哲学体系的建构源于易,最后又归于易,晚年更是明确提出“良知即是易”。王阳明的良知哲学体系是以“身、... 贡华南:心与目之辩 内容提要:王阳明尊心贱目,反对放纵目光向外逐物。主张真正的视乃心视而不应当单单以目视,心视发窍于目才有目视。目被心所主... 陈力祥 颜小梅:褒贬是非:船山对朱子阳明性情论之批判与重构 内容提要:性情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重点之一,作为宋明理学的总结者的王船山,他的性情论框架是承宋明性情论而来,但又呈... 程海霞:中晚明王学“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新探 内容提要: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在王塘南的思想中,主要有以心证仁、以良知而非情识证性体、以“外”证“内外中道之体”等... 卢盈华:王阳明四句教的“实存与机能说”之新诠释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和检验了对王阳明四句教尤其是首句的几种合理的诠释。“形上本体和圆融境界说”主张心的形上境界超越经验的... 解玺璋:今日欢呼王阳明 ——读长篇历史小说《天机破》 最近读了吕峥煌煌百余万言的长篇历史小说《天机破》。这是一部以传奇手法展现明代思想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至圣之路的... 郑宗义:再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摘 要: 过往研究多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阐述道德的知或良知。无疑,阳明在龙场之悟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及其后与门人徐爱... 陈少明:“心外无物”:从存在论到意义建构 摘要:王阳明除以物喻事或理之外,其心学作为完整的世界观,依然存在如何处理自在之物的问题。理解“心外无物”命题的关键在于... 郭齐勇:阳明心学的世界影响与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学习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性。王阳明的一生很短暂,仅有五十七年,但他留给世人... 张清民:阳明哲学是东方存在主义现象学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世人习称王阳明)是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代思想宗师,他构筑了一个以心物一元论为... 郭齐勇:王阳明的生命关怀与生态智慧 摘要:孔子、孟子至张载、程颢的儒家思想,是王阳明强烈的生命关怀与高超的生态智慧的源头活水。阳明肯定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郭齐勇:王阳明的坎坷人生与思想智慧 讲座纲要: 本讲座有四个部分:第一、生动地讲述王阳明传奇的一生,重点谈他的龙场悟道与军事天才。第二、... 杜保瑞:论王阳明的知行关系 一、前言: 二、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 三、王阳明哲学的研究进路 四、王阳明哲学型态的心理因素 五、王阳明的重要哲学命... 杜保瑞:对牟宗三诠释王阳明哲学的方法论反省 一、前言: 本文讨论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中的王阳明哲学,针对牟先生所提出的良知是本体一说,以及良知的坎陷以为... 杜保瑞: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理论反省 摘要:本文针对哲学史上王阳明对朱熹批评的意见做反思,指出这些批评意见,从直接的材料上讲,主要都是依据《大学》文本诠释... 辛晓霞:顺情而心安 【内容提要】 陆澄得知儿子病危,因而忧闷不能堪,阳明先生批评他爱亲偏了,已是私意。然而当阳明得知自己父亲病危时,却“欲... 解玺璋:该轮到王阳明了吗? 忽然觉得有了读王阳明的必要。这种感觉源于最近一个时期读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一些书。康有为在《我史》中讲到他早年曾经师从朱... 胡一帆:重拾三心,复兴心学 在《初解 一以贯之 》和《 一 是什么》中讲述了如何理解老子孔子庄子等对 一 的界定及 天人合一 的本意;《定性 良... 梁漱溟 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希望跟着王阳明走》 梁:两种执,我执,一种叫“分别我执”,“分别执”;一种叫“俱生执”,“俱生我执”。“俱生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不等... 韩毓海:我心光明——王阳明心学的现代意义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讲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 汪学群:王阳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法治,当然也离不开道德。法治偏于制度,而道德则重在观念,两者毕竟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 杜维明:王阳明何以成为知己 无论在何种时代,身处何种体制,无人能代替你看顾自己的内心;对于人而言,很难否认“一生的果效皆出于心”,这正是阳明所说的:... 尹江铖:王阳明的政治哲学 阳明通观儒、释、道三家学术,是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明史》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 朱晓鹏:论王阳明的“身心之学” 王阳明认同道家等所主张的“道不可言说”的观点,认为作为本体的道、心体不属于言说之域。他说:“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 尹江铖:与阳明心学相关的思考札记 1、儒家文化包涵内圣和外王两个部分,其中,外王大体的可看做其政治学说,由周公开创礼制传统,孔、孟及以后诸儒当然的接受并沿... 陈立胜:“良知”与“种子”:王阳明思想之中的植物隐喻 儒学作为一种生命智慧,其平实、亲切的特点在言说方式上集中体现在“能近取譬”的风格上。大凡生活世界之中人们耳熟能详之物... 胡素平:王阳明“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解析 贺麟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行合一说与王阳明的名字可以说是分不开的。王阳明之提出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为道德修养,或致良知的功... 黄玉顺:儒家良知论——阳明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是关于阳明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比较研究。孟子提出的良心、良知、良能是密切相关、但涵义不同的三个观念:... 黄玉顺:儒家心学的奠基问题 摘 要:本文通过对以孟子、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心学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探索儒家哲学在现代阐释... 邓志峰:王阳明与他的时代 一 、引言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王阳明与他的时代”。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复兴论坛的朋友提出,对王阳明很... 余世存:阳明之于当代人的意义—-《王阳明详传》序 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也许是一部书、几页纸,就可以说尽了。但对一个主动创造人生社会并抵达其极境的人而言,他既富于人性,也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