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楚辞 登录

徐志啸:楚辞之“楚”与屈子之“屈”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其时专指楚地歌辞。而作为诗歌集子的正式定名,楚辞乃起始于西汉时代的刘...

陈望衡:《楚辞》与中华美学的浪漫精神

摘要:由屈原开创的中华美学浪漫主义美学传统有三个特点:一、理想为魂。突出体现为人神互拟,人的形象与神的形象不分,神即人...

王洲明:屈原和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

摘要:屈原对汉人的影响因汉代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特点和具体人物的不同情况而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对西汉前期士人的影响主要...

易闻晓:楚辞与汉代骚体赋流变

摘要:汉人辞、赋不分,及王逸《楚辞章句》以书定名、南朝《文心雕龙》《文逊辞、赋二分,不害本来为一。屈原人格精神系于三代...

梅琼林:论钱锺书的楚辞研究方法

钱锺书先生的楚辞研究主要集中于《管锥编》卷二的《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语言精粹,阐述洗练,抓住难题,重点突破,篇幅约...

崔富章:十世纪以前的楚辞传播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遗楚怀王书,要求约会,怀王于是赴约。“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

葛晓音: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关于楚辞体的成因,学界历来认为是来自春秋时期产生于楚地的民歌,而且多举刘向《说苑》的《越人歌》、《新序》中的《徐人歌》...

方铭 章映:2005年的屈原研究与楚辞学研究

伟大的诗人屈原及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常新的话题,在2005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屈原及楚辞研究仍然是学者们关注...

许欣: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八届年会综述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屈原学会、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圆明园学院主办的“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

常森:论共时性理解对《楚辞》《诗经》研究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艺术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空间艺术依赖于共时性的表现,而时间艺术则依赖于历时性的表现...

何长文:《诗经》与《楚辞》的审美异趣

神道观念的兴起、盛行、衰微及异质过程的时间跨度很大,囊括整个先秦时代,因此,神道观念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必...

熊良智:《楚辞》“二湘”误读之解释

《湘君》、《湘夫人》是《楚辞•九歌》中两篇优美的抒情诗。诗人屈原借二位对偶神的 相思相慕,抒写人神敬慕...

臧策:“文化诗学”视界中的屈原与《楚辞》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国际屈原学术研讨会上,我曾宣读了一篇题为《屈原——东方的奈煞西施》的论文。此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

郭纪金:“诵”字的音义辨析与楚辞的歌乐特质

中国诗歌是在先民们“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中诞生、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中发展和成熟的。笺注先秦经典的学者早就得出...

罗建新:“楚辞”指称的学术史考察

“楚辞”之名,广为人知,然其指涉问题,素有歧见:或曰文集;或曰诗体;或曰战国屈、宋诸人辞作;而或折衷众说,以为实具多重...

曾亚兰 赵季:说仇兆鳌以楚辞注杜诗

杜甫诗笺注昔时号为千家注,注家林立,今昔纷挐异同,多相牴牾,使读者无所适从。仇兆鞫杜少陵集详注》汇集康熙前各家注释,对...

许结:论宋玉赋的纯文学化倾向

在中国历史上,以独立的文学作家的出现为标志,文学相对游离于政治、伦理、哲学而自成一门,当以战国时代楚人的辞赋创作开始。...

俞志慧:两汉的屈原批评及《楚辞章句》的解释取向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关于屈原其人其作品,历代史家和文论家大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趣的是,在屈原身上,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