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超等: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 摘要:本文从《诗经》入手,结合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对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周代先民栽培的主要农作物为粟(S... 柯小刚:《诗经·关雎》大义发微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如果考虑到早期经学“《诗》、《书》、《礼》、《乐》、《易》、《春秋》”的顺序,《关雎》也... 黄玉顺: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诗经》美学思想研究 《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 陈戍国:论以礼说《诗》与以诗说《诗》 摘 要:以礼说《诗》为解释《诗经》中言礼之诗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以礼说《诗》、以诗说《诗》的道理,希望匡正数十年来治... 江晓原:从《诗》三百到《夹竹桃》:艳情诗之中国篇 25年前,我和一个同学去造访戈革先生,我们初次见面,相谈甚欢。据这位同学后来告诉我,戈革先生事后对他说:“这个江晓原有... 曹胜高:《诗经》的礼义、乐义、诗义与经义 《诗经》所载乐歌,本为两周礼仪的用乐与歌舞的歌词,要对其诗义进行清晰的解读,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结合两周礼乐制度,从礼... 尹传政:最早的内参资政——采诗官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对体察民情颇为重视,这也是在交通、通讯甚为不发达的情况下进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并由此衍生出... 张中宇:《诗经》的经典地位与现代价值 演讲人:张中宇,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诗学与文化学。诗学研究集中于《诗经》、唐诗和现代新诗... 刘梦溪:《诗》《书》《礼》《乐》是最早的教科书 六艺可以全提,可以合论,亦可分论。现在请合论《诗》《书》《礼》《乐》。《诗》《书》《礼》《乐》为何可以并提合论?盖缘...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诗经》早期书写 随着出土材料的增多,早期中国经典书写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诗经》尤为学者所关注,其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出土《诗经... 刘立志:《诗经》先秦多次辑集说 《诗经》的结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之说,后世引发长期的争论,从违双方论争纷纭,聚讼不断。... 刘毓庆:百年来《诗经》研究的偏失 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所有的语文教材或文学通俗读物,一旦涉及《诗经》并需要对她进行说明时,总是会给出这样的... 刘冬颖:《诗经》中的老虎 虎与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源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甲骨文中就有“虎”字,为象形字,竖写,字形像大口獠牙、长足... 卞毓方:从《诗经·秦风》里,拎出一个“我” 这不是定论,只是有此一说: 时在西周,地在西汉水上游的河谷,一位商代东夷嬴氏的遗民骑在马上,马不是一匹、两匹,而是一... 龚鹏程:文学诗经学导论 《诗经》什么时候才被当成文学作品来读呢?宋代! 宋《许彦周诗话》引「瞻望无及,伫立以泣」二语,谓:「真可以泣鬼神矣!... 孙玉文:阅读古诗文应该懂一点古植物词知识 一、什么是名物 所谓名物,指事物及其名称。本文主要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例如: (1)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胡佳佳 黄易青:《诗》韵四声分押与古四声系统 ... 姚小鸥:安大简《诗经·葛覃》篇“穫”字的训释问题 内容提要:徐在国《<诗·周南·葛覃>“是刈是濩”解》认为,《诗经·周南·葛覃》篇“是刈是濩”句中的“濩”字... 曹胜高:阴讼于社与《诗经》婚怨之歌的生成机制 摘要:《诗经》所载婚怨之歌,皆为男女相怨之辞。《周礼》言媒氏掌“男女之阴讼”,又载多种乐官有“听讼”之职责。阴讼以辞诉... 张炜:诗学的新与旧——读《诗经》之十 看取铜器的方法 对待任何文学作品,都存在一个接受心理的问题,这是一个隐而不彰却又的确存在的基本问题。《诗经》是几千年... 柯汉琳:论“诗心” 摘要:“诗心”一词在中国古代罕见作为一个诗论范畴出现和使用过,但《诗纬》中有“诗者,天地之心也”的说法。《诗纬》的说法... 孙欣欣:唐诗选本:唐诗传播与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专题讨论)——查批本 主持人:詹福瑞 [主持人语]唐诗选本是唐诗传播与经典化的重要途径。自唐代以来,历代文人通过编癣评点、注释唐诗选本,开展... 韩宁:唐诗选本:唐诗传播与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专题讨论)——清初唐诗 主持人:詹福瑞 [主持人语]唐诗选本是唐诗传播与经典化的重要途径。自唐代以来,历代文人通过编癣评点、注释唐诗选本,开展... 任文京:唐诗选本:唐诗传播与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专题讨论)——唐人选 主持人:詹福瑞 [主持人语]唐诗选本是唐诗传播与经典化的重要途径。自唐代以来,历代文人通过编癣评点、注释唐诗选本,开展... 李辉:《诗经》重章叠调的兴起与乐歌功能新论 内容提要:重章叠调在《诗经》燕飨诗中较早兴起,其复沓的形式,与主宾间献酬往来的仪节进程、殷情致意的仪式主题正相吻合;重... 黄德海:呦呦鹿鸣——《诗经》的“观” 一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了一个故事。楚元王少时,跟鲁国的穆生、白生、申公一起从浮丘伯学《诗》。元王封楚之后,礼敬三位... 王充闾:伊人宛在水中央——读解《诗经·蒹葭》 作为一首怀人诗,《诗经·蒹葭》以其情深景真、丰神摇曳而传诵不衰、久享盛誉。同人生一样,诗文也有境与遇之分。《蒹葭》篇... 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 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一) 《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闇,于《书》所不能解者... 傅斯年:我们怎样研究《诗经》 我们去研究《诗经》应当有三个态度,一、欣赏他的文辞;二、拿他当一堆极有价值的历史材料去整理;三、拿他当一部极有价值的... 傅道彬:用诗时代的形成及其意义探讨 闻一多说:“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从建安至盛唐,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最光荣的时期,都是诗的时期。两个时期各各拖着一个姿态稍... 傅道彬:周代乡里诗乐活动与世俗生活的诗化 【内容提要】乡里是周代基础的政治组织,也是基本的文化单位。周人的礼乐教化通常是在乡里的诗乐活动中完成的,诗乐由此全面进... 傅道彬:“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内容提要】“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 傅道彬:“赋诗言志”里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是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许多重大的文化事件在这个时代发生,以西周为核心的城邦联盟开始解体,诸侯城邦... 傅道彬:“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 【内容提要】“诗可以观”首先是一种现象,然后才是一种理论。观诗风尚是以礼乐为核心的社会生活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春秋贵族内... 傅道彬:“诗可以兴”:由艺术兴起的思想延伸路线 【内容提要】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的观点本质上是一条思想延伸路线,而不是纯然的艺术理论。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 傅道彬: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 【内容提要】乡里是周代社会的基础政治构成单位,乡人是具有一定政治和文化地位的贵族阶层,乡乐是周代乡党间诗乐活动的典型样... 姚小鸥 高中华:《诗经》与清华简之“雠”命 前辈学者如高亨等人早已指出,《周易》卦爻辞中存在着与《诗经》相类的语词及句式。简帛文献所见其他《易》类文献亦多本《诗... 边家珍:“温柔敦厚”诗教观新论 摘要:“温柔敦厚”诗教观,与周代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周代的贵族教育着力培养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 孙克强 耿纪平:《诗经》与商周宗教思想、审美观念的变化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存录的诗歌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商代中后期(注:关于《诗经》中产生年代最早诗篇的认... 葛晓音: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关于楚辞体的成因,学界历来认为是来自春秋时期产生于楚地的民歌,而且多举刘向《说苑》的《越人歌》、《新序》中的《徐人歌》... 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先秦以后,四言在汉魏晋几代一直是诗歌的主要体式之一,直到南朝才迅速没落。不少学者曾通过比较诗经体四言和汉代五言诗的句式... 胡适:谈谈《诗经》 这是民国十四年九月在武昌大学讲演的大意,曾经刘大杰君笔记,登在《艺林旬刊》(《晨报副刊》之一)第二十期发表;又收在艺林... 马银琴:《诗经》:中国诗歌不祧之祖 《诗经》在先秦时代一直被称为《诗》。就其作品最初创作、传承的动因,以及文本结集的目的与功能而言,《诗》的文本性质毫无疑... 扬之水:《诗经·关雎》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一章)参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扬之水:《诗经·伐檀》赏析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③。彼君子兮,不素餐... 扬之水:《诗经·七月》赏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①。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②。无衣无褐③,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 扬之水:《诗经·出其东门》赏析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①。缟衣綦巾②,聊乐我员③。(一章) 出其闉闍④,有女如荼⑤。虽则如荼,匪我思... 扬之水:《诗经·卷耳》赏析 采采卷耳①,不盈顷筐②。嗟我怀人,寘彼周行③。(一章)陟彼崔嵬④,我马虺隤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⑥。(二章)陟... 扬之水:《诗经·君子于役》赏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章) 君子于役,不曰不月,曷其... 扬之水:《诗经·氓》赏析 氓之蚩蚩①,抱布贸丝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③。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④。(一章)... 扬之水:《诗经·硕人》赏析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①。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②。(一章) 手如柔荑③,肤如凝脂④,领如蝤蛴... 扬之水:《诗经·考槃》赏析 考槃在涧①,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②。(一章)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③。独寐寤歌,永矢弗过。(二章) 考槃在陆,... 扬之水:《诗经·芣苢》赏析 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②。(一章)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③。(二章) 采采芣苢,... 扬之水:《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 扬之水:《诗经·采蘋》赏析 于以采蘋①,南涧之滨。于以采藻②,于彼行潦③。(一章) 于以盛之,维筐及笞④。于以湘之,维錡及釜⑤。(二章... 扬之水:《诗经·静女》赏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①。(一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②。(二章) 自牧归荑,... 扬之水:《诗经·黍离》赏析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 彼... 扬之水:《诗经·燕燕》赏析 燕燕子飞,差池其羽①。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②。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一章)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③。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扬之水:《诗经·汉广》赏析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①。汉有游女,不可求思②。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③。(一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④... 扬之水:《诗经·扬之水》赏析 扬之水 扬之水①,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一章)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 王硕民:试析汉代《诗经》研究历史化产生的根源 《诗经》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它内容丰富,其中有劳歌、恋歌、战歌、祭歌、颂歌、哀歌、怨歌等,接触到社会各阶层人物,社会... 萧华荣:试论汉、宋《诗经》学的根本分岐 一、小引 中国近世之前的《诗经》学以及整个经学,到宋时发生了重大变异,皮锡瑞称之为“经学变古时代” ①,今人称之为“新... 李宇正 赵沛霖:试论《诗经》战争诗的历史真实性 以战争直接为题材的战争诗是《诗经》中的重要一类,同时也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类别之一。 《诗经》战争诗按战争的... 孙世洋:试论《诗经》诗篇结构的“诗中有诗”现象 《诗经》中的诗篇在其形成、传播方式上,具有一些不同于后世诗歌作品的特点,这使得《诗经》的诗篇在内容、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少... 郜积意:使用与阐释:先秦至汉代《诗经》学的理论描述 20世纪20年代,“古史辨”的中坚人物顾颉刚在《〈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一文中对先秦的《诗经》学作了较清晰的梳理。... 夏传才:诗经学四大公案的现代进展 诗经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学者所处时代不同,哲学、政治和学术观点有所差异,对若干课题的研究互有歧见,形成长期聚讼纷纭... 蔡先金 吴程程:上海博物馆楚简《采风曲目》与《诗经》学案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市场陆续买回一些竹简,经专家分析鉴定为战国中、晚期楚国贵族的随葬品。简数共计1 200... 于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与《诗经》古义 2001年刊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诗论每每论及《诗经》篇章主旨,与齐鲁毛韩四家诗说相比,特别是与《毛诗序》对有些诗篇... 晁福林:上博简《诗论》在诗经学史上的价值及其学术史意义 中国传统经典几乎每一部都有一个蔚为大观的研究史,这些研究史是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诗经》为例,对于它的诠释和研... 晁福林:上博简《诗论》与《诗经隰有苌楚》新解 一、《桧风》与《隰有苌楚》 《桧风》在《诗经》中历来不大受人重视。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于周乐”,聆听诸国诗歌演... 吴洋:上博(四)《多薪》诗旨及其《诗经》学意义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四册〔为行文方便,本文简称“上博(四)”〕发表了两篇《逸诗》,整理者马承源先生将其中之一定... 张思齐:日本诗经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日本是域外各国研究《诗经》最发达的国度。日本的诗经研究蔚为大观。它的历史较中国以外的其他许多国家更为长久,大体与韩国的... 王以宪:闻一多《诗经》研究的两大贡献 在现代的《诗经》研究者中,闻一多是一位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他将传统的考据学与现代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从揭示《诗经》中的... 刘毓庆:杨慎与《诗经》考据学 就经学研究的历史而言,一般认为可自然地分成三个阶段,即汉唐之训诂、宋元之义理、清代之考据。至于明代,前人多以“空疏”二... 林祥征: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大陆,港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13... 房瑞丽:宋代《诗经》学研究的新气象 宋代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皮锡瑞称为“经学变古时代”。宋代《诗经》学是《诗经》学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围绕“... 殷光熹: 宋代疑古惑经思潮与《诗经》研究 中国经学可分为三大学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这三大学派几经兴衰,各有特点,各有得失。〔(1)〕汉... 梅琼林:文化本义的追溯:论诗经学民俗文化研究倾向 二十世纪之末,诗经学的勃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在这个亘古如斯、鲜有变动的学术领域,不仅出现了研究诗经文化的汗牛充... 夏传才: 现代诗经学的发展与展望 一、遗产:财富和包袱 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经历汉学、宋学、清代新汉学和“五四”以后现代诗经学等发展时期。一... 常森:现状和困境:近年来《诗经》研究平议 在近年来的《诗经》研究著作中,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以及李山《〈诗?大雅〉若干篇图... 王长华:余冠英的《诗经》研究 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抛开作为学术机构领导所起的作用... 张可礼:三国时期《诗经》学者著述叙录及其启示 一、学者著述叙录 两汉时期,《诗经》主要有鲁、齐、韩、毛四家,这四家的学者和著述很多。三国时期(本文所指的三国时期,大... 陈国安: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 “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1](页269),作为历来经学研究重典的《诗经》,清人对其研究之成果层出不穷,自然尤为翘楚。... 夏传才:略述国外《诗经》研究的发展 一、《诗经》的外传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像西方汉学家们的评... 常森:论简帛《五行》与《诗经》学之关系 《五行》之引《诗》论《诗》,确实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并做过一定的研讨,但很少有学者深入探究《五行》和《诗经》学的关系或者... 向熹:论《诗经》语言的性质 《诗经》为大家所熟悉,它的语言属什么性质,是雅言还是方言?清以前无人讨论过,现代学术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 常森:论共时性理解对《楚辞》《诗经》研究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艺术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空间艺术依赖于共时性的表现,而时间艺术则依赖于历时性的表现... 韦春喜:论汉代人才培养、选拔对《诗经》的影响 人才培养、选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政治内容,它是一种社会政治统治、文化制度得以发展、延续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其中,汉代是... 张启成:论《诗经·王风》的地域、时代与诗旨 《诗经·王风》的地域与时代,近年来似乎已成为定论。程俊英教授《诗经译注》说: “主”即王都的简称。平王东近洛邑,周室衰... 毛振华:论《诗经·国风》中的男性形象 《诗经·国风》中描绘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者们多关注婚恋诗作中女性形象的探究,反而忽略了对独具艺术魅力男性形象... 张晓光:论《诗经》中的直觉艺术 《诗经》不仅是我国诗的肇端,也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艺术特征,折射出中华民族反映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 赵敏俐:论《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其作品的经典意义早已被世人所认同。从创作论的角度考虑,它的产生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遗憾的是... 贺光速 孟修祥:论《诗经》的理性精神特征 《诗经》代表着我国早期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的特点是把理性贯彻落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中,... 赵敏俐:乐歌传统与《诗经》的文体特征 关于《诗经》可以配乐歌唱的问题,本是古今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如何认识《诗经》的乐歌特质及其复杂的生产过程,进而深入解析... 左洪涛: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 西汉时期《诗经》是最早被立于官学传授的,为了讲述的方便,这些写本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是为今文经。正如《后汉书... 陈斯怀:酒与《诗经》的游之精神 酒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较早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受其启发,王瑶撰有《文人与酒》一... 李颖:驾舟与乘车 恩格斯说过,人类的生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 汪大白:胡适:现代诗经学的开山人 胡适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时候曾经说过:“我现在只希望开山辟地、大刀阔斧地砍去,让后来的能者来做细致的工夫。”[1]事实... 李杰荣:汉至唐代的诗经图 诗三百首,经过孔子和汉儒的解读,在汉代立为六经之一,成为儒家典籍。历代阐释《诗经》的专著多如汗牛,而以图诠释《诗经》的... 张启成:海外与台湾的诗经研究 《诗经》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又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因此《诗经》的影响早已超越我国的范围,不仅对东亚的日本... 夏传才:国外《诗经》研究新方法论的得失 中国现代诗经学,是中国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诗经》研究的质变性的革新,固然是中国社会和学术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 夏传才:关于《诗经》再评价的几个问题 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百年的现代诗经学,是对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完成了《诗经》研究的一次重要转型,... 张民权: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韵例分析的重要意义 研究《诗经》用韵是研究古韵分部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其内容主要有二:一是韵例,二是通韵合韵的关系。而... 刘立志: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 近百年来,地不爱宝,出土文物甚丰,每每引起中外轰动。择其大者言,先后有商周甲骨鼎彝、敦煌遗书、甘肃武威汉简、山东银雀山... 孙秋克:对《诗经》研究传统模式的挑战 方玉润所著的《诗经原始》在清代《诗经》研究中别开生面,在“诗经学”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部著作力求还《诗经》以文学作品... 鲁洪生: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中国诗经学会、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淄博学院、山东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协... 林祥征: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中国诗经学会和日本诗经学会合办的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8月4日——9日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召开,出席会议的中... 夏含夷:从西周礼制改革看《诗经周颂》的演变 现代有关礼仪的最为重要的解释之一来自人类学家对其表演过程的观察。那么,研究古代文明的学者怎样去观察这种表演呢?以中国古... 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对于《木瓜》篇的评析看《诗经》编纂问题 上博简《诗论》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对于《诗经》的最早评析,它的内容出自孔子。作为《诗》的编定者,孔子对于《诗》中诸篇... 龚红林:从楚地婚俗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本义 关于《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的题旨,历来有六种主要见解:一说为刺时诗,以汉《毛诗序》《韩说》① 为代表;一说为“贞女抗... 陈洪波:从《诗经周颂》到汉代祭祀诗看秦汉之际的文化嬗变 当人类走出原始蒙昧,进入理性时代以后,便逐渐意识到自己精神家园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何升华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 刘冬颖: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平议 《诗经》自产生之日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今传本《毛诗》也已流传两千年了。从早期的书于竹帛、口耳相授,到后代的版刻流传... 张振龙:曹操引用《诗经》的文学史价值 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建安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第二编中指出:“代表建安文学的... 钱志熙: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 朱熹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序,P1)又其注《国风》云... 向熹:《诗经》注音杂说 从语音上研究《诗经》有两个方面。一是《诗经》的用韵,一是《诗经》的注音。本文讨论的是后一个问题。 一、《诗经》的最早注... 周小兵 王志忠:《诗经》宗教现象原论 处于初始文学阶段的《诗经》文本具有浑朴的性质,在文学属性之外,同时包含着古代文化宗教、政治、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与接近... 龙文玲:《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 一、《宛丘》诗旨众说举要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 (一)讽刺时事类。... 李炳海:《诗经国风》的章句类型及其演变 《诗经》在周代是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诗,《国风》则是采自周代15个地区的歌诗。现存《国风》没有以一章成篇者,都是由两章以上... 李炳海:《诗经国风》同名歌诗用相同曲调演唱考论 《诗经•国风》有多首同名歌诗,《王风》、《郑风》、《唐风》都有以《扬之水》为篇名者,《邶风》、《?{风》都... 马宏伟:《诗经蒹葭》与口头文学 一 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真正的叙事作品出现之前一直长时间的存在着口头叙事传统。口头叙事研究者认为,口头思维和表达的特征之... 谷红丽:《诗经卫风》之木瓜、木桃、木李名物考 一、前人对《诗经•卫风》中木瓜、木桃、木李的训释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 于逢春 孙维才:《诗经六义》与《和歌六义》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无论从题材、创作手法,还是风格上,二者均有共同之处。日本的纪贯之在他撰写... 黄震云:《周南》、《召南》的写作时地和《诗经》的构成 《周南》、《召南》25篇,排在《诗经》卷首,先儒以为正风,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朱熹《诗集传序》认为,“惟周南、召南亲被文... 赵沛霖:20世纪《诗经》传注的现代性特征 进入20世纪以后,一向以稳定性和继承性强而著称的《诗经》传注和训诂,在现代学术意识的主导下,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并逐渐... 夏传才:21世纪诗经学展望 20世纪的《诗经》研究,经历着由传统诗经学到现代诗经学的重大变革和划时代的进步。诗经学是世界性的学术,中国诗经学的进步... 赵雨:《诗经》与夏商周西部开发 一、西部开发:《诗》的生活富矿 夏商周的国家体系与后世不同,它是以相对独立的宗族城邦为单元的。各大宗邦间的联盟关系确立... 李湘:《诗经》与中国葫芦文化 匏瓠即葫芦,古代亦称瓜瓞、瓜、瓠、瓜苦或瓜瓠等等,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代就已食用,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了;而作为文化之... 林祥征:《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 在我国,战争最早时期可推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黄帝曾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自此之后,战争从未停止过。《诗经》战争诗只有... 张敏:《诗经》之结构性观察分析:来自心理学的视角 《诗经》被众多研究者笼统地总结为由口头文学创作转化为书面文学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但是,如果将《诗经》规定为周代以后的作品... 王晓平:《诗经》之于亚洲汉文学 亚洲汉文学是指古代中国、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半岛、琉球群岛等地区用汉文写作的文学。新的研究方法力图突破民族与地... 杨子怡:《诗经》中“人”的解读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永远说不完也似乎无法说完的话语。从《圣经》而降,尼采、柏拉图、笛卡儿、康德……等无数哲人对此进行了不... 蒋立甫:《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 一 《诗经》中含“天”字诗句165个,共有166个“天”字,另诗题中有3个“天”字未计。这些“天”字, 除去与其他字组... 周秋良:《诗经》中《周南》《召南》的地域性特征 中国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百年的《诗经》。《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既以... 王泽强:《诗经》中楚国歌谣缺失的原因 从现存文献及出土材料来看,楚国有着发达的歌舞艺术,有足够优秀的作品可以入讯诗经》,但是现存《诗经》文本却不见《楚风》,... 郑志强:《诗经》中的“黄鸟”意象与流寓群体 “流寓”,是人类社会自始就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样态。从“地球村”整体演进史的宏观视野俯瞰,在农业社会中,一方面,流寓者离开... 李蹊:《诗经》中赋的再评价 自汉人总结《诗经》中“赋比兴”表现手法以来,古今学者对“比兴”代有研论,“比兴”的诗学理论自魏晋以还,发展很快,成为中... 韩高年 边思羽:《诗经》中所见的政治观念 周代是我国宗法制社会形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中产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由此产生的周人的政治观念也在《诗经》中有... 董运庭:《诗经》学与“诗本义” 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在统治者和知识阶层中,受到特殊的重视。然而,他们都侧重于应用,包括在外交场合和社交场合中的“献诗... 郑志强:《诗经》兴体诗综考 在诗经学史上,对于“兴”,两千多年来的主流阐释,是作为一种“诗的表现手法”①来看待的;而将“兴”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 刘延玲:《诗经》训诂的歧解与阐释 《诗•豳风•七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诗,它以时间为主线,生动、具体地描写了西周时期北方先民一年... 张树波:《诗经》异文产生繁衍原因初探 异文既是一个校勘学术语,也是一个文字学术语。《诗经》异文属于前者而又义兼后者,是指《诗经》305篇原文,在不同传本中,... 高原 乔健:《诗经》研究误区综论 既有的《诗经》研究确已结出无可否认的累累硕果,但也难免不容忽视的重重误区,后者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研究思想的误导及由此必... 何长文:《诗经》与《楚辞》的审美异趣 神道观念的兴起、盛行、衰微及异质过程的时间跨度很大,囊括整个先秦时代,因此,神道观念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必... 孙克强 耿纪平:《诗经》与商周宗教思想、审美观念的变化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存录的诗歌最早产生于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商代中后期(注:关于《诗经》中产生年代最早诗篇的认... 赵雨:《诗经》与夏商周村社文化 一、村社文化:《诗》的“具体的历史环境” 《诗经》时代的中国本是村社中国,《诗经》中大部分诗篇本是上古时代村社农民讽诵... 雒三桂:《诗经》祭祀诗与周代贵族政治思想 一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 王德龙:《诗经》恋歌与布依族情歌比较 从狭义上讲,情爱是人类一种生物性的本能意识。从广义上说,情爱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相...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诗经》美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美学界轻视或忽视《诗经》美学的研究,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美学界... 刘毓庆:《诗经》鸟类兴象与上古鸟占巫术 由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开始,鸟便成为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表达着人们心灵世界的秘密。而《诗经... 黄霖:《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 一、引言 《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有关它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明代万历以后,出现不少评点作品。这些作品刚问世不久,就... 尚永亮:《诗经》弃妇诗分类考述 一、古今相关评说之基本检讨 弃妇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表现弃妇的悲苦哀怨亦成为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然而,在... 王晓平:《诗经》日藏古本的文献学价值 《诗经》今存写本,以敦煌石窟所见卷子为最古,皆唐以前人手写,大有裨于《诗经》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古代流传于日本之唐抄本... 安秉均:《诗经》鸤鸠考 一、绪言 《诗经》国风曹诗当中有篇诗说: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 郑志强:《诗经》“六诗”新考 自唐代孔颖达主编《毛诗正义》,首倡“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之后,关于《诗经》中只有“风”... 汤力伟:《诗经》“兴”论 “兴”乃《诗经》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兴”的本义是“起”,《说文》:“兴,起也,从舁从同,同... 姜革文:《诗经》“玄鸟”新探 《诗经》有两首诗歌谈到“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 王政 臧志攀:《诗经》《老子》与雨兆、祈雨 一 《诗经》中写到一些雨兆。《诗经•豳风•东山》曰:“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卢芸生:《诗经》古词在内蒙古西部方言里的孑遗 方言中的古词是古代汉语语音、词汇的活化石。调查研究方言古词,对于认识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揭示古代汉语发展变化的规律,了... 蔡骥鸣:《诗经》后期诗歌衰落的原因分析 中国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从有诗可载的西周初年至今约三千多年的历史。而《诗经》既是中国诗歌滥觞时期的诗歌集合,又是第一个... 张立新:《诗经》和《圣经》比较学论纲 《诗经》和《圣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部伟大作品,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但它们同样地表达出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 方学森:《诗经》复沓艺术生成的文化成因 重章叠唱是中国诗歌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复沓的艺术形式比较集中地出现在上古时代的《诗经》和现代通俗歌曲的歌词中,在汉代以... 鲁洪生:《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 《诗经》婚恋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诗经》中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诗的总称,数量较多。朱熹《诗集传》认为《国... 郭杰:《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细心阅读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人们可以发现,对话问答之体,是其中并不罕见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对这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郑志强:《诗经》比体诗综考 在现存《诗经》文本中,保存着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这就是“比体诗”。然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样式,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 周勋初:“兴、观、群、怨”古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R... 徐有富:《诗集传》对《诗经》篇章结构的探讨 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它在废《序》,提出“淫诗说”,分析诗歌作品中所采用之赋、比、兴创作方法等方... 黄震云 韩宏韬:《古诗十九首》引《诗经》考论 钟嵘《诗品》说《古诗十九首》其体源出于《国风》。[1] 其后,学者多从比兴等角度探讨两者的渊源关系,而对其引用《诗经》... 张思齐:《宾之初筵》的神性可比素与《诗经》的史诗基本格 一、绪引:研究沿革,两种解说 《小雅•宾之初筵》五章,章十四句,是诗经中的大篇,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可以供... 易卫华:“乡先生”与宋代《诗经》学 宋代是继汉代之后《诗经》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诗经》研究成果丰硕,名家辈出,著述成林。宋代《诗经》学也一直是... 青袖:《再别康桥》的《诗经》意蕴 前记 阅读《再别康桥》一诗,如果只是停留在亮丽音色的欣赏,以及那份离别时淡淡的感伤,还只是领略了皮毛,它更应该从心灵上... 枕戈:何谓风雅:《诗经》的道德解释 任何民族不判断价值,便不能自存;如果它自存,它判断的标准,应当与邻族的不同。一个价值表高悬在每个民族的上面,看吧!那是它... 范曾: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谈战争与《诗经》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古往今来任何战争都是极端的暴力行为。他是死亡的信号,而不是欢乐的节日。人类的历史,悲剧多于喜剧,而悲剧... 高续增:《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 每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信史以前的史诗时代。大部分民族的史诗的内容都是歌颂他们的民族英雄,描述他的神奇和威武,描述他英雄利... 边家珍:华钟彦先生《诗经》研究的贡献、特色与方法 摘要:华钟彦先生谙熟文字学、音韵学、经传诸子之学,在《诗经》音韵训诂、义理辞章、《诗》学基本问题研究等方面,都有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