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话语叙事——以40位社会学人的生 摘要: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与改革开放的同步,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社会学家个人生命历程回顾当代社会进步的独特视角。重建之后的这一... 洪大用:实践自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 摘要:实践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社会学表达,是在学习反思中国社会学发展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总结、揭示和强调,是对文化自... 王小章:学人、学科与时代 自一九五二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中社会学被取缔,继而一九五七年谋求“恢复社会学”的努力失败之后,“社会学”这门学科在中国销声匿... 景天魁:论群学元典——探寻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的第一个版本 笔者在《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一书中,曾经区分了群学的基础性概念(群、伦、仁、中庸)和基本概念(30个)。相应地,群... 刘亚秋:中国社会学的人文转向——以费孝通“扩展学科界限”思想为基础 内容提要:反思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以来的重建问题以及学科发展方向问题,无法避开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扩展学科界限”思想,... 秦红增 陈子华:如何融合经典与现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技术方略讨 摘 要:自20世纪初中国社会学建立以来,其学科体系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就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重建后... 闻翔: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社会学——以“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为线索 内容提要:梁漱溟从未将自己视为社会学家,但其人生史却与同时代的社会学人有着一些微妙的交集,其关于“中国问题”与“人生问... 尉建文 李培林:后西方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学 内容提要: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 李友梅:40年来中国社会学的成长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学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学在人才培养、学科构建和学术反思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刘少杰: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 从1999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不仅各种理论研究热点不断涌现,各种理论探索不断深化... 邹农俭:建设具有本土意义的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已走过三十余年,社会学研究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影响也日益扩大。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一直秉... 文军:何为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为何 内容提要 : 社会学理论 的形成是社会学学科独立的基本标志。作为社会学学科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 社会学理论 ,... 文军:从移植与融合到反思与重建:1980年代以来欧美社会学理论在中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恢复和重建以来,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大致经历了“缺失—移植—融合—反思—重构”的过... 见证中国社会学重建 30年——苏国勋研究员访谈录 [编者按 ] 1979-1980年之交, 费孝通先生受命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刘浩:写给社会学的情书 前几天整理邮件,发现了自己在第一次参与社会学课题调研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有云:“我相信,社会学是有自己的学术关怀的。北宋... 金耀基:现代性论辩与中国社会学之定位 中国社会学近年来之本土化努力,反映了它的文化认同的自觉。70年代以来,全球化为世界带来了一个普遍的现代性格,但现代性的全... 谢寿光: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推荐100本社会学好书 本书单按中外原著作者姓氏音序排列,其中40本非译著,60本译著。本书单按中外原著作者姓氏音序排列,其中40本非译著,6... 成伯清:2014年中国社会学印象记 2014年,也许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并无特殊的标识,而是体现为一种趋向,一种还不太明显的趋向,但确实... 中国社会学年度好书推荐公告 作为一门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联系紧密的学科,社会学近年来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普及社会学知识... 丁建峰:社会学在中国近代的历程 关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严复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说,是“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或者用李鸿章的说法,中... 王道勇:新时期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郑杭生先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的36年间,他有20多年时间担任中国社会学学科的主要领导... 薛立若:潘光旦:救救社会学 “在运动中整人是可以的,打打小棍子也不妨,但是不能把他所代表的那门学问全部整掉,或者是打入冷宫。” ——潘... 刘亚秋:费孝通的“社会学主义” 本文通过阅读《费孝通全集》,试图梳理一些相关概念,探索费先生的社会学主义特征及其形成,阐述他对社会学的期待,回应社会学所... 应星:中国社会的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复兴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而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也几乎与此同步展开,到今天,社会学正在成为一门新的... 田毅鹏:学贯中西:重建社会学学科知识的基础 如果以1979年作为社会学在中国重建开始的标志的话,那么,迄今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已整整30载。透过30年社会学各种有形的发... 吕文浩:一场被遗忘的“妇女回家”论争 一场被遗忘的“妇女回家”论争 吕文浩 在1948年7月和9月,社会学家潘光旦先后在当时颇有地位和影响的南京... 冯钢:社会理论在中国面临的困境 从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理论界,是一个完全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领一切的意识形态领域。这种状况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 吴 滔: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社会调查的传统 近年来,笔者凭借编辑《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三编》“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卷”的机缘,整理了一批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早期的学... 李强:体验社会与研究社会 我的治学经历,在我这一代后来成为学者的人中并不罕见。我这一代,被人们称为“上山下乡”的一代,当年,我没想...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 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 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 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 怀着浪漫的... 野翰林:“叶门三杰”与台湾社会学本土化:一个资料导言 台湾社会学从中国化到本土化,已有三十多年。中国大陆对其工作,尤其是本土化的研究脉络了解甚少。在此,我先做个小的介绍,然后... 齐钊:梁启超与中国的社会学研究 梁启超一生研究兴趣广泛、涉猎领域广博、著作等身,为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正因此,学术界业已形成对其学术思想... 纳日碧力戈:我的问学之旅 我自认为是个“学术游牧人”,从内蒙古草原出来学习和工作,三十多年来,生活千面,社会万象,唯游学之心不改。 名师提携 ... 张昌山:费孝通与“魁阁时代”学风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魁阁时代”,费孝通是其重要的开创者。费孝通和这一时代的学风对时下如何形成... 孙世光:我的父亲孙本文 学者们一致公认,孙本文无疑是我国早期社会学界最权威,最有贡献的人物之一,他还是社会学中国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李强:社会学将迎来学科发展黄金期 果说我国改革的前三十多年是经济学发展的黄金期,那么,未来的几十年将是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黄金期。社会学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从社会学视角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社会治... 郑杭生:当今社会学要做好三门功课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学发展,真正把“理论自觉”落到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实处,使我国成为世界社会学一个既繁荣又有活力的学术... 齐钊:吴文藻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 吴文藻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社会学与人类学学者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对我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中国化进程作... 方文:重铸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社会之魂” 如何系统描述、理解和解释中国人的所知、所感、所行,必须从结构层面深入到人心层面,系统探究社会转型中不同群体的群体构成特征... 陈之骅:陈翰笙先生二三事 2004年3月,107岁高龄的陈翰笙先生离开了我们。今年是他逝世10周年。翰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为我... 冰心:我的老伴儿吴文藻 他是一个酷爱读书和买书的人,每逢他买到一本有关文学的书,自己看过就寄给我。我一收到书就赶紧看,看完就写信报告我的体会和心... 李善峰 王文静:从理解村落到理解中国 以山东大学林聚任教授为主完成的《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以实地调查的形式,翔实描述并系统分析了冷水沟村近百年来的社会... 郑震:孙本文的文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在中国社会现实和以美国社会学的文化学派为主的西方社会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孙本文发展了一种文化主导的社会学立场,从而在 2... 费皖:费孝通为什么一生只是二级教授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短短的几年里,知识分子经历了思想改造、忠诚老实运动、拔白旗插红旗、肃反、“三反”、“五反”、批判电影... 冯钢:怀念费老 上面这张照片是费老20年前在南开讲课时与我们班部分同学的合影:前左起排依次是关信平、卢小英、方宏进、费孝通、周晓虹、冯... 智效民: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陶孟和 从一次社会调查说起 1999年五四运动80周年前夕,某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的部分居民进行了一次以五四为主题的入... 宋林飞:江苏人民的儿子,江苏人民的骄傲—追忆费孝通教授 我国久负盛名的费孝通教授,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充满传奇的一生都同江苏紧密相联。他的出生地在江... 梅非:涂尔干著作的中译本 汉语学术界对涂尔干及其学说本来并不陌生,甚至与许多其他著名社会学家相比,学术前辈对涂尔干的认识还要更早。自从严复等人把... 杨建华:中国社会学的精神品格 学科的精神品格,是学科发展的支撑,也是学科走向成熟和繁荣的标志之一。中国社会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融入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景天魁:使学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怀念陆学艺先生 吴文藻和费孝通有一个精辟论断:中国社会学一定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社会学”。陆学艺典范式地实践了这一条学术路线。... 黄克武:晚清社会学翻译中的思想分途 清末有两种社会学的倾向。一种是严复与梁启超受到斯宾塞的影响,采用调适取向来看待社会变迁;一种是章太炎受到岸本能武太的影响... 吕世辰李昂 :对社会学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的思考 文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社会学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学应该是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社会学在中国难以进入... 夏柱智 :论“半工半耕”的社会学意涵 “半工半耕”是一项总体性制度,而不仅是农业经营制度。通过研究这一社会制度的原因与功能,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国农村... 胡炼刚:中国社会学史上的“燕京学派” 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吗?对此,孙本文在194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中认为,当... 李安宅:思想与存在——人类学家的生成及其理论产生 李安宅(1900-1985)是中国人类学燕京学派重要代表,也是中国人类学早期的代表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生活史、社会史及... 肖瑛: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差序格局并没有消失,反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基于理性意志的新差序格局。理性意志与新差序格局的悖... 潘绥铭 黄盈盈 :新中国“性”变迁史:从无性文化到性革命 “文化大革命”时性曾被视为革命的政治敌人,导致一度的“无性文化”:性沦为只有生殖目的。80年代以来性行为和性关系迅速变化... 魏敬群 :独腿鸿儒潘光旦的齐鲁行 “半身偏坠成何用?坐待河清海晏时。”这亦是《四十三岁生朝》中的诗句,此诗写于1942年8月13日,潘光旦任教昆明西南联大... 林建刚:费孝通的缺憾与事功 在钱钟书与费孝通之间,这同一个“情人”不言而喻是指杨绛了。1998年,钱钟书逝世之后,费孝通似乎依旧没有忘记他的初恋、据... 成伯清:孙本文“门户私计”的社会逻辑 在中国社会学早期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中国化策略,即“贴近小传统”和“联系大传统”,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对待中国传统... 晨枫: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研究轨迹——从改良、革命到改革 著名社会学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倡导学术救国。纵观其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于农村建设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邓敬雷:从中国人的姓名看文化变迁 中国人的姓名体现辈分、渊源、传承、期盼、情感、思想,讲出处、有典故、通伦理、求蕴藉,避讳之礼博大深厚,礼义廉耻尽在其中... 庄孔韶:中国人类学不能“老跟着别人走” “一开春,惊蛰之后,人也开始折腾。三四月份的工作都已经排满了,五月就要开始准备学生答辩了。”刚从欧洲回国的庄孔韶向记... 张翼:社会学 在本土化中创新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学学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历经译介学习、本土化移植之后,社会学现已推进到建立自己完备的学科体系... 竹立家:中国进入风险社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略,那么事实上我们现在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继续坚持35 年前邓小平开创的改革... 张俊峰:超越村庄:“泉域社会”在中国研究中的意义 【内容提要】泉域社会作为一个理论解说模式,是为克服村庄范式在中国研究中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泉域社会首先是水利社会,而... 桂华: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 张天潘:“中国学派”的断裂与传承 谁也不能说作为中国传统根基的乡土文明应该摈弃了,变得没有任何研究价值了,相反,这将是一个不断翻新的领域,是深不见底的学术... 钱穆:略论中国社会学 (一) 1中国人称身家国天下。人生各有身,又有家。家之上乃有国,有天下。人生不能离此四者以为生。身家国各有别,天下则尽人... 洪大用:在双重重建的良性互动中发展中国社会学 尊敬的培林副院长,各位同仁,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非常荣幸能被邀请参加《社会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庆典,并作为“最高... 李培林: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担当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本文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 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源流辨 中国社会学应以“群学”所代表的本土社会学传统资源为“源”,将本土学术传统之“流”与近代以来传入的西方社会学之“流”展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