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新媒介能否让我们遭遇世界?——从阿伦特的政治社会理论出发 本研究以阿伦特对 社会 和 公共 的定界考察了网络空间中 公 与 私 的复杂缠绕,并尝试把对 社会 的限定从内容层面转向... 本杰明·史华慈:政治的宗教:对汉娜·阿伦特思想的若干反思 文 | 本杰明·史华慈 译 | 张放 一 在一个充满争论的时代,一些逐渐淡出的争论会从... 郭于华:不在程度,而在本质: 阿伦特“平庸的恶”之阅读与思考 汉娜·阿伦特(1906—1975)《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中文全译本终于在2017年由译林出版社... 刘擎:大革命与现代政治的正当性:施米特与阿伦特的竞争性阐释 近二十年来,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的宪制思想及其对自由民主政体的挑战备受关注。其影响从德国散播到整个... 林伟毅:政治现象学:政治哲学的可能理论进路 内容提要:政治现象学是政治哲学的可能理论进路,在这一进路上,思想的展开方式与在分析政治哲学和批判理论进路上的方式存在着... 刘擎:现代政治的多元与脆弱:阿伦特与施米特的观念之争 近二十年来,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的宪政思想及其对自由民主政体的挑战备受关注。其影响从德国散播到整个... 张贤明 张力伟:找回责任:现代思想中的责任政治观念分析 内容提要:责任是政治生活中的关键概念,在历史的变动中表现出定义的拓展与重构。现代思想中的责任政治观念以传统为继承,从现... 李佃来: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四个根本性误解 摘要: 阿伦特对马克思所作出的独特解读,通常被人们认定为后者的政治哲学得以开显的一个重要契机。阿伦特虽然积极开显了马... 郭于华:今天我们为什么读汉娜·阿伦特? 主持人:各位读者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今天冒雨过来听郭于华老师和刘苏里老师来谈阿伦特。说实话阿伦特虽然一定程度上相比... 陶东风:阿伦特与当代中国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与中国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并希望在两者之间形成对话关系。文章认为,对于关注... 陈伟:阿伦特:失落世界的守望者 汉娜·阿伦特出生于德国,在1933年为逃避希勒特对犹太人的迫害,离开故土,曾作为无国籍者漂泊在异国他乡多年,最终她到达... 李石:革命的本质是平等 摘要:依据阿伦特对革命的意义论述,探讨革命的本质。在阿伦特看来,革命的本质是以自由立国,而这种自由远远不是消极自由理... 陈伟:阿伦特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超越 〔摘要〕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继承的是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哲学传统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视乃至否定政治生活,这从柏... 张源:迈斯特的预言 约瑟夫·德·迈斯特伯爵的《论法国》 (一七九六) 是一本奇书。这个薄薄的小册子,其实应该叫作《论法国大革命》 ,或者不... 涂文娟:古典还是现代 摘要:作为20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是日渐式微的共和主义阵营的忠实捍卫者。共和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最悠... 陈伟:汉娜·阿伦特与自由主义之反思 摘要:阿伦特对自由主义的反思从属于她对现代性的批判。她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所包含的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和宪政主义等基本理念... 陈建洪:论阿伦特的霍布斯 一、引言 在二十世纪西方政治思想中,霍布斯的政治理论以不同的面目复活,而且在这个世纪强势延续。比如,德国政治理论家和公... 高峰枫: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抄袭了历史学家希尔伯格吗? 历史学家只提供原始的材料、冰冷的数字、未经加工过的档案,而思想深邃的哲人则对史家囤积的原材料,进行打磨、... 反抗平庸之恶?不是平庸,而是恶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Eichmann in Jerusalem... 崔卫平:汉娜·阿伦特:热爱这个世界 汉娜·阿伦特遇上海德格尔那年18岁,和波伏瓦遇上萨特的年纪相仿。然而比波伏瓦苦涩得不可比拟的是,海德格尔此时已经35... 王洁:阿伦特:我为何为纳粹辩护 52年前,以色列法庭对希特勒同乡、纳粹重要战犯艾希曼进行审判。 艾希曼曾是第三帝国党卫军中校,负责把整个... 夏一璞: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 金观涛:永不放弃的追问——写在《极权主义的起源》成书60年 *本文原载於《思想》第12期《族群平等与言论自由》。 无论我们能从以往历史中学得多少,都不能使我们预... 陈伟:极权主义的逻辑——试论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 近年来,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政治思想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不仅她的部分著作被译成中文... 朱迪斯·巴特勒:阿伦特:我仅仅属于他们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讲过这样一段话:“左派认为我是保守派;而保守派认为我是左派,或是持不同政见者,... 陶东风:如何判断一个政府是否合法? 阿伦特认为: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区别在于: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人的复数性本身,来自“人最初的聚集”和人的“共在”,在于它产生时的... 丁帆:谁以革命的名义绑架了法律、制度、自由与人性 尽管我在情感上并不喜欢阿伦特,因为她与那个支持纳粹的海德格尔始终保持着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既是师生又是情人的暧昧关系,但... 羽之野:遥望阿伦特 有人说:把女人和哲学联系一起,既糟蹋了哲学也糟蹋了女人。我认为这说法蛮有道理,因为这话既符合生理学心理学,也符合哲学。然... 唐小兵:阿伦特:市侩主义下的文化危机 “文化中国”在这些年成为响彻神州大地的口号,无论是政府高层的文化创新,民间社会的大众文化崛起,还是知识界从左翼、自由... Adam Kirsch:当心怜悯——汉娜阿伦特与非个人的力量 1999年,一名克罗地亚女作家到海牙参加前南斯拉夫战犯审判。被告里有一个来自波斯尼亚的塞族人,三十多岁,叫Goran J... 蔡英文:《极权主义的起源》导读 蔡英文(男,东海大学历史系及政治研究所副教授)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极权主义的起... 詹妮弗·林:既需要马克思,也需要阿伦特 在批判资本主义剥夺人类作为一个完全的人、自觉的人方面,马克思无与伦比。在批判极权主义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剥夺了人类作为一个... 薛巍:汉娜·阿伦特论恶的平庸性 50年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见证了组织大屠杀的主要人物阿道夫•艾希曼的受审过程。在报道这场审判时... 张芸:汉娜·阿伦特:不可原谅的独立 1962年3月19日,纽约中央公园附近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大卡车与一辆出租车相撞。坐在出租 车后座的一位56岁的女子被撞... 陶东风:没有成功的革命如何告别? 政治自由是真假革命的衡量标准,也是评判革命是否成功的价值标准。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革命的原初政治自由诉求后来被虚假的意... 陶东风:阿伦特: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 我在《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1]一书的“导论”中曾经指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自有自己的误区和洞见,它们之间如何形成良... 郭为桂:寻找失落的革命精神:古典共和主义的理路 摘要:与目的论历史哲学家不同,阿伦特将革命视为一种具有“开端启新”潜质的断片的历史现象,因而乐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革... 黄应全:“共和”理念的存在主义式复兴 当今世界,“民主”、“共和”可谓使用频率最高的那种政治词汇,也堪称最不容置疑的那种政治价值。连那些专制独裁本质路人皆知的... 胡泳:向死而在与向生而存 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情感,堪称20世纪最戏剧性和最引人入胜的关系之一。很少有故事比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更神秘。比两个杰出人物... 罗恩·罗森鲍姆:罪恶的平庸化——有关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令人担忧的新 摘要:两本强烈谴责汉娜·阿伦特的新书,一本是关于她本人的,一本是关于她的情人,长期的纳粹谄媚者和哲学家马钉海德格尔的。书... 唐小兵:阿伦特论自由与幸福 与一位中文系硕士毕业在沪工作的朋友网上闲聊,她很兴奋地告诉我,其在四川北路购买的六十平方米的房子从去年购买时的120... 徐贲:阿伦特论“平庸的邪恶” 从二次大战结束到1975年去世,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在她整个的政治哲学生涯中始终不能忘怀专制的邪恶... 陈高华:非本真的政治哲学——阿伦特论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后来的政治哲学家都会对前面的政治哲学有所批判;但把整个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传统斥为“非本真的”,阿伦特... 孙传钊:阿伦特论大学 1967年阿伦特发表在《纽约客》上的《真理与政治》后来收入了阿伦特自己最满意文集《过去与未来之间》(Between Pa...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 近年来,随着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在中国渐成显学,汉娜·阿伦特的名字也不断被学人所提起。犹太裔美国籍政治思想家阿伦特是20世... 唐逸:汉娜阿伦特的心路历程 1924年,一位18岁的德国犹太女大学生来到马堡大学,慕名师从布尔特曼和海德格。她留着短发,常著一身绿色的时装,被同学... 陈家琪:阿伦特论革命与反革命 “反革命”有两层意思:一是反对革命,压制革命,用英文表示就是“anti-revolution”;再就是“反方向的革命”... 陶东风:阿伦特《人的条件》中文版译文指谬 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特别是大师之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外语基础过硬外,还要吃透所译之全书的思想脉络,而要吃透全书则... 孙传钊:现代社会家庭依然是保护孩子不受身体与精神上侵害的重要堡垒 一,从布朗案判决到小石城事件 1954年5月17日年美国高等法院对布朗诉教育委员会 (Brown v. Board of... 陈伟:在中国,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本书的名字。以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书名,显示作者有意激起更多的读者来关注20世纪西方大... 孙传钊:“新”在何处? 1951年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出版以后,其研究方法和体系引起不少批评。比如,1953年卡尔·J·弗里德里希在他... 陈伟:阿伦特笔下的艾希曼审判 1961年,阿伦特作为《纽约人》杂志特派记者前往耶路撒冷,旁听以色列人对纳粹战犯阿道尔夫·艾希曼(Adolf Eichm... 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前言 从人的存在价值和与之相称的、有尊严的公共生活来思考记忆,记忆就会对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记忆?记忆什么?以何种形式... 应奇:政治的审美化与自由的绝境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在透过当代自由主义的局促的理论视野去理解和解释康德的政治哲学,而自称康德主义者又成为自由主... 孙传钊:阿伦特与左翼人士 上一世纪90年代,已经去世近20年阿伦特(Hannah Arendt)及其著述再度为欧美学术界瞩目,对她的思想重新进行阐... 弗里德里克·M·多兰:阿伦特论哲学与政治 汉娜·阿伦特不接受“哲学家”这一头衔,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政治理论家。但是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活跃在她的全部著作中。我们... 孙传钊:阿伦特与卢森堡 去年,阿伦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中译本(王凌云译,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该书收录了1966年阿伦特为内特尔(J.P... 陈伟:阿伦特的政治理想 近年来,随着西方政治哲学在中国渐成显学,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名字也越来越为大家所熟悉。阿伦特是西... 陈伟:阿伦特的权威理论 理解“权威”的概念,回到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那里是颇为合适的。阿伦特对权威问题... 陈伟:革命经验的重温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革命似乎早已是陈年旧事。在这样的语境下谈论革命,多少有一种怀旧的感觉。然而,人类...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 大思想家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对人类具有永恒而普遍的意义,在于他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比常人有更深... 陈伟:阿伦特的精神共和国 《精神生活》是20世纪西方大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最后一部著作,原计划分“思维”、“意志”、“判断”三个部... 陈伟:黑暗时代的希望之光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1906—1975)堪称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的传记体作品《黑暗时代的人们... 陈伟: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 内容提要:把握“政治”的概念是理解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的关键。阿伦特对政治与支配、政治与社会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在此基础... 陈伟:关于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研究的对话[1] 江宜桦,1960年生,台湾基隆人。台湾大学政治系学士、硕士,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助理研究员、... 陈伟: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对极权主义的研究,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分析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入手,阿伦特以政治现 象学的方法... 孙传钊:从传记看汉娜·阿伦特与法兰克福学派关系 朱学勤先生《“怕”与阿伦特》(《南方周末》2007年3月1日)一文中提到汉娜·阿伦特属于法兰克福学派(原文是“包括阿伦特... 陶东风:文学的反极权本质——关于阿伦特、哈维尔的阅读笔记 《中华读书报》的陈香希望我写一个今年年度的阅读总结,我很汗颜,因为今年我看的书少的可怜,连自己都不好意思进行“总结”。... 孙传钊:瓦尔特·本雅明文艺观对汉娜·阿伦特哲学思想的影响 内容提要:通过海因利希·布鲁希尔在巴德学院关于文艺理论的讲稿和汉娜·阿伦特在《瓦尔特·本雅明》一文中的叙述,对照本雅明论... 陶东风:阿伦特论现代世界 阿伦特对西方现代世界持有非常激烈的批判态度,这和她对古希腊世界的推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可以说,由于她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类... 陶东风:阿伦特论政治和思想 一、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说起在对阿伦特的政治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哲学家思想家中,康德是非常关键的一位,而康德的影响主要集... 陶东风:阿伦特论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完成于1951年,原名《我们时代的负担》,是阿伦特的成名作。对于阿伦特来说,这本书是真正的呕心沥... 陶东风:阿伦特《人的条件》中文版译文指谬 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特别是大师之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外语基础过硬外,还要吃透所译之全书的思想脉络,而要吃透全书则... 孙传钊:列奥·施特劳斯与汉娜·阿伦特 国内学术界有人把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和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看作20世纪的前自由... 徐贲:阿伦特公民观述评 阿伦特(Hannah Arendt) 9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这位不速之客,已经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不少的讨论,有效地促进了... 孙传钊: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关注 根据伊丽沙白·杨—布洛赫的传记(《爱这个世界:阿伦特传》(Elisabeth Young—Bruehl, Hannah ... 徐贲:公共生活和“说故事”:文学的阿伦特 1975年12月4日阿伦特去世后,12月27日的《新共和》刊登了史可拉(Judith Shklar)撰写的《汉娜.阿伦特... 孙传钊:阿伦特传记之外的斯特恩 无论影响最广泛的伊丽沙白·杨—布洛赫的《爱这个世界:阿伦特传》(Elisabeth Young—Bruehl, Hann... 孙传钊:大学·真理·政治 1967年阿伦特发表在《纽约客》上的《真理与政治》后来收入了阿伦特自己最满意文集《过去与未来之间》(Between Pa... 陶东风:阿伦特论本真的政治* 阿伦特的政治理论有两个主要贡献:一是对于二十世纪的政治之恶――极权主义――的分析(主要见于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二... 朱学勤:怕和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1975),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她在马堡和弗莱堡大... 拉塞尔雅格比:歪打正着的明星:汉娜阿伦特 (吴万伟 译)一条街道以她的名字命名,接连不断的学术会议来纪念她,称赞她的新书一本本出现。100年前的10月出生的汉娜&... 徐贲:卡兹纳与艾希曼:往事和争议 艾希曼是专门负责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军官。卡兹纳是名犹太人,他领导着地方维持会性质的匈牙利 犹太人委员会 ,曾与艾希曼合作。... 林贤治:阿伦特:沉思与反抗——纪念汉娜·阿伦特诞辰100周年 美国政治学者汉娜·阿伦特的著作,有八种汉译本,不同的传记数种。虽然她的主要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在大陆未见出版,但是自上... Dana R.Villa: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 (陶东风编译)一、极权主义的起源极权主义是不同于所有此前专制政体的一种新政体。极权主义的特点是它完全建立在恐怖和意识形态... 亚当克斯希:让20世纪的大师跟上时代 (吴万伟 译)100年前的这个星期六出生的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是永远与20世纪的罪恶联... 陶东风:阿伦特和民族主义 阿伦特是在解释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泛-运动”(泛-德意志、泛斯拉夫)与极权主义运动的关系的语境中研究民族主义的。她的基... 陶东风: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界一个普遍流行但未经深入审理的看法是: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的政治化是其最大的历史性灾... 徐贲:以骄傲的反抗积极生活:阿伦特和存在主义 四十年代,纽约知识分子中有人把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叫做“魏玛共和国的怪女子”(Weimar Re... 刘自立:如果汉娜·阿伦特思考中国 普世真理和普世荒谬 普世真理和普世荒谬是相反相成的一对判断,虽然人们常说普世真理而不说什么普世荒谬。但是为了印证一些预言... 崔卫平:汉娜·阿伦特:热爱世界 汉娜·阿伦特遇上海德格尔那年18岁,和波伏瓦遇上萨特的年纪相仿。然而比波伏瓦苦涩得不可比拟的是,海德格尔此时已经35岁,... 孙嘉琪:在政治世界中坚持责任判断——纪念汉娜·阿伦特诞辰110周年 汉娜·阿伦特主要探讨权力的本质、政治的主题、权威及极权主义,并以其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在二战后的 艾希曼审... 孙传钊:乌合之众和贱民 去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本法国朱莉亚·克里斯蒂瓦的《汉娜·阿伦特》(Génie Féminin—Hannah Ar... 李秀伟:何谓平庸之恶 一、平庸之恶的概念 “平庸之恶”英文为Evil of banality,作为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 刘瑜:恶之平庸 在网上找到这个人的照片后,我曾仔细端详他的脸:细长鼻子,略带鹰钩,眼睛不大,但是深,棱角分明的下巴,薄嘴唇。脸上挂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