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东亚研究 登录

卢光盛 冯立冰 别梦婕:中印周边外交比较研究:思想渊源、当代实践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都谋求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此过程中都对各自的“周边”和周边外交予以...

陆扬:《剑桥中国史》为什么很少邀请中国学者

  【编者按】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扬先后师从季羡林、杜希德、余英时,199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

汪晖、艾尔曼:谁的思想史?

  汪晖,清华大学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Elman),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 汪晖::艾尔曼...

专访艾尔曼:突破史学危机

  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曾担任美国...

本杰明·艾尔曼、张英: 世纪的成功和世纪的失败

  从18世纪到19世纪看,好像是两个故事,18世纪的故事是中国成功的故事,19世纪是中国失败的故事,这种...

史华慈:中国的世界秩序观——过去与现在

中国有一种持久不变的世界秩序观吗?如果我们说过去存在这样一种秩序观,那么它在今天还遗留下来多少?它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

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

编者按 2007年5月,沟口雄三先生应《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之邀,在“台社”作了有关辛亥革命的学术演讲。“台社”将此...

史华慈:毛泽东晚年思想——在整体救赎与全面挫折之间

[美]史华慈著陈玮译 本文译自《毛泽东的秘密讲话:从百花齐放到大跃进》(The Secret Speeches o...

沟口雄三:如何重新审视中国

王少普:沟口雄三教授,您好。您与小岛教授主编的《中国的思维世界》被翻译成中文,去年在中国出版。此前,先生的《作为方法...

沟口雄三:作为“态度”的中国研究

在日本的中国研究者中,不断对自己追问下面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很多:我们日本人研究中国的作品和文献意义何在?准确地说,追问...

本杰明·艾尔曼: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讨论的意见

18世纪晚期,清朝的儒家学 者章学诚宣称“六经皆史也”。从汉代到清朝的两千年来,这 些儒家经典一直被奉为“圣经”,再...

本杰明·艾尔曼:中华帝国后期的科举制度

【内容提要】科举考试是中国帝制时代,朝廷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士人生活之间互动最为频繁的交汇点之一。作为一种才学...

史华慈:孔子的宗教层面和“命”的概念

(林同奇译) 关于孔子的宗教(或者说孔子根本就没有宗教)这个问题已经引发了许多讨论。其中的大部分讨论都是围绕着一个...

史华慈:德性的统治——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史的宏观透视

(萧延中 译) 孟得斯鸠说:“社会诞生时是共和国的首领在创设制度,此后便是由制度来塑造共和国的首领了。” 可以这样...

史华慈:中国与当今千禧年主义——太阳底下的一桩新鲜事

林同奇、刘唐芬译 林毓生校订 千禧年主义能否拯救全人类?新兴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能否化约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人文资源?...

沟口雄三:文化与中日关系——在北大的演讲

中日关系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历史认识问题,侵华日军毒气事件、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领土争端问题等等。中日关系是一个...

张灏:重访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从史华慈教授的超越观念谈起

多年以来,我一直对轴心时代(Axial Age)的思想转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要拜史华慈教授当年启迪之赐,他于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