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知青 登录

陈剑:插队吃鸡轶事

与曾经当过知青的朋友聊天,几乎一个普遍共识是:一个插队知青,如果没有一点偷鸡摸狗的历史,似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曾经是插...

马岭:1977年的广西农村缩影,一个知青的社会调查

笔者按:1977-1978年我在农村插队并进行了一些调查。由于当时的身份只是一名普通知青,因此调查是以“聊天”形式进...

郑谦:知青史研究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科学的知青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 近十多年来, 由于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及历史知识的欠缺, 在民间或学...

金大陆 金光耀:中国知青研究的历史学转轨(2008—2018)

摘    要: 近十年,中国知青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如下特点:开始关注早期“老知青”;知青文学研究多回...

海闻:黑土地的回忆:我的青春与梦想

从1969年3月到黑龙江农村插队落户至今,已经整整50年了。五十载沧海桑田,半世纪辗转奔波,当年的“知青”,现多已庞眉...

定宜庄:知青集体编写回忆录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结束,持续了20余年,影响到1955年至1975年上山下乡的...

夏中义:论知青叙事的两种文学记忆——兼及陶东风的文化批评伦理

摘要:陶东风著作《文化研究与政治批评的重建》,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和“文学与记忆”的角度对知青叙事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论...

胡献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结构变迁考察

摘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国家制度内的一场持续20多年的社会运动,其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动员体系在支撑。这其中既有战争年代...

秦晖:“山竹”期间追忆“五二风灾”

昨天(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终于来袭。我客座教书的香港中文大学早在几天前就如临大敌,甚至通知我做好准备,14、...

郭齐勇:永久的悔与无尽的念

我们这一代人有不同于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和生命情调,有特殊的遭遇、坎坷、困惑与痛苦,有异代人难以理解的喜怒哀乐。...

智效民:棺材院和好汉锹

我们最初下乡插队的时候,80多人住在一个四合院里和对面的楼上。这个院子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豪宅”,于是我想院子的主人肯定...

智效民: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

1949年以后,新生的革命政权全面模仿苏联体制,实行统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不过,统包分配面对的是大中专院校和技校的毕业生...

智效民:赫鲁晓夫对中国上山下乡的影响——上山下乡50周年祭之四

上次说到毛的新村梦,其实就是他的中国梦。它虽然不容回避,但那是上世纪20年代初昙花一现、几乎没人注意的一件事情。 风水...

智效民:牛棚再教育

1966年五一前夕,我为了再次参加高考,向生产队长请假回家复习功课。那一年5月,社会的空气越来越凝重,就好像每天都有爆...

智效民:黄奴岁月

上次我在《牛棚再教育中》中忘记说一件事:当时我与饲养员共用一个“厨房”,早晨吃玉米面煮疙瘩,中午吃高粱面剔尖。后来听他...

赵鼎新: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并不需要我在此专门论述。本文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给今天的年轻人讲一些上世纪...

秦晖:盲流少年奇遇记

当年的“长假” 逢年过节,朋友说不想谈沉重的话题,那就来点轻松有趣的,说说放假吧。 说起来严格意义上的“放假”感觉,...

史啸虎:知青杂记之七

今年是中国知青运动五十周年。我的这个谈论岳西白帽石岭知青生活的杂记也已经写出并发表了六集。其实还有一个在我的知青生涯...

史啸虎:知青杂记之六——以食为天

前几集说了岳西白帽山乡的很多事情,说了石岭村的厕所革命,也说了山乡女人和男人,还说了山里香火最旺的庙庵——广佛庵以及...

史啸虎:知青杂记之五——山乡男人

这个知青杂记的第二集写的是山乡女人。很多读者看后在给予肯定和夸奖之余,也在问我何时能写一写山乡的男人?说实话,相比于...

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

1969年1月我作为“黑帮子弟”,来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 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

史啸虎:知青杂记之四——人与自然

2008年,也就是知青运动四十周年纪念那年秋,我和一位当年的插队老友首次返回了当年在安徽岳西县的插队地——白帽乡看了...

史啸虎:知青杂记之三 ——广佛庵

2008年,也即中国知青运动四十周年之际,我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予以纪念,题目是《也晒它几首知青诗》,里面披露了我上世纪...

陈意新:老知青与农村文革--安徽省祁门县大坦公社的文革运动,196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徽祁门县大坦公社一批文革前下乡的知青在文革中造反活动的叙述和分析以图理解文革在农村中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史啸虎:知青杂记——山乡女人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了岳西山乡里的一位大美人,只可惜留给我们的都是背影。尽管如此,那个袅娜多姿的身影给我们这些初懂男女...

史啸虎:知青杂记——厕所革命

前注:我是1968年10月作为合肥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的。我们插队的地方是安徽省岳西县白帽区白帽公社新...

秦晖:我们与当年的传教士

从1969年到1978年,我作为插队知青在广西田林县的壮族山寨生活了9年,可以说基本经历了大规模上山下乡知青运动的全过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采访对象:刘明升,男,汉族,1950年8月生,陕西延川人,1972年4月入党,1970年3月参加工作,中专文化。历任...

郑戈:知青时代或许正在终结,但知青态度仍在延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知青诗人顾城在《这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张志恒:一个老三届人的反思

收拾旧物,找出十来本四十来年的学习笔记本,最早的是中学时代在文革中学毛著的一个笔记本。很薄,封面内贴了一张毛主席拿着香...

潘鸣啸:“我也是‘老三届’”

下乡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和惩戒 南方都市报:徐友渔说你反驳了伯恩斯坦的论点。你怎么评价伯恩斯坦的观点? 潘鸣啸:伯恩斯坦认...

朱维毅:“老上海”知青在兵团告御状

—《生命中的兵团》是一部由非兵团亲历者完成的有关兵团历史的长篇纪实文学。分为上下两卷,共有三百多张图片,一百二十多万字...

项飙: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

如果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例,2015 年也许象征着中国社会科学的“知青时代”的终结。在2015年前后,出生于1960年...

闻黎明:《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序

子蕴的回忆录杀青了,这本书是我怂恿她贡献出来的,所以对子蕴的索序实有义不容辞之责。 2009年年底,我回到北京,不...

伍小戈:四十年后再谈知青

在中国,“知青”可谓家喻户晓。对城里人来说,五十岁以上的很多都当过知青,即使自己没当过,亲人同学朋友中也有当过知青的;...

陈秉安:长沙知青大逃亡

1964年,湖南省组织了数万未被高校录取的城市学生和闲散青年奔赴人口少、耕地相对宽裕的湘南、湘西农村。仅零陵地区的江...

樊星:“知青族”的旗帜

【专题名称】文艺理论 【专 题 号】J1 【复印期号】1996年03期 【原文出处】《当作作家评论》(沈阳)1995年...

王克明:怀念史铁生:野草斜阳清平川

编者按:今天是史铁生的生日,他在四年前的年末去世,没有撑过自己的六十岁。文章选自《想起京都一只鸟:二十五位作家的文艺地...

徐箫:用“大数据”研究知青史

1968年的12月22日,毛泽东做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

谢祥京:一位老知青的自白

今年是我们下放五十周年的纪念年,百感交集,草一祭文,但愿天佑中华,不复老路。 中国有个公社叫前进人民公社。它位于湖南零...

邓晓芒:对知青50周年的历史与哲学反思

这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站,我们在这里转向了一个从来没有预料到的充满坎坷的道路,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世界观和价值观...

周恩锡:一个知青带队干部的直白(三)——记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45周

没有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就不会有红卫兵运动的偃旗息鼓;知青运动的返城风暴是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 1968年12月22...

牛鸿寅:远山的震撼

1969年3月底,我们奉大队之命上山扛木头,说是给学校盖房。那时的中条山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依仗着年轻,又...

牛鸿寅:夜宿上马村

(一) 1970年7月我回天津治病,在天津呆了三个月,呆的不想回来。后来我发现如果回家千万别超过一个月,快去快回,...

牛鸿寅:不速风雪客

那是1969年春节前,我去公社办事。正在供销社门口蹉跎时,遇到一个买烟的年轻人。个子有一米七左右,戴着副眼睛,穿一身旧...

牛鸿寅:毛家山印象

(一) 1969年初,天津《中学红卫兵报》的朋友赵卫党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作为《红报》记者将...

牛鸿寅:望家乡路漫漫

(一) 1974年10月的一天。国芳很早就起来了,她精心打扮了一番,穿上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红格子上衣。天气非常晴朗...

牛鸿寅:大侠王龙江

中条山下,北京知青谁名气最大?男的数王龙江,女的数张丽蓉。 先说张丽蓉,那叫漂亮!要个儿有个儿,要模样有模样.大约1...

牛鸿寅:棋人,奇人?

中条山的农民玩一种推石子的游戏。两个人在地上画一个正方形,中间打一个叉,连上四角就是棋盘。然后你用两个石子...

牛鸿寅:山村记事

记得我们刚到村里时,巷娃是队里的贫协组长,他只比我大一岁,所以经常跟知青混在一起。在我的记忆里,巷娃常常满脸灰尘,胡...

陶东风:知青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体?

对“上山下乡”的否定,对兵团生活和兵团集体的阴暗面(比如兵团领导的以权谋私,利用职权奸污女知青,以及知青之间相互勾心...

徐贲:我40年前的一位知青亡友

  我这一辈中的许多人最难以割舍的就是对知青往事的回忆。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是性格、知识、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个...

丁东:知青经历和一代人的价值取向

一、问题的提出中共十八大以后,新一届领导人在大陆政坛上位。主要领导人的知青经历,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大陆迅即出现了各种评...

韩少功:打给知青文学的问号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

郑佳明:那段知青岁月的意义——《枝柳之歌》序言

《枝柳之歌》(即将出版)一书的主编殷建资先生托人找到我,要我为这本书作序。我主持的《故事湖南》电视节目曾经介绍过老殷的长...

周恩锡:一个知青带队干部的直白(二)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了40多年,当年的知青已经步入中、老年行列,主流媒体报刊告知:“难忘激情岁月,讲述知青年代”。为...

周恩锡:一个知青带队干部的直白

“谁要是不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而高兴,他就是没有心肺;谁要是追忆“如歌岁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他就是没有头脑”。 ...

何亮亮:十八大后中国进入“知青治国”的时代

西方媒体关注十八大加入 猜谜游戏 这次十八大在国际上都特别引人关注,跟中国自己的这个主体,中国的形势有关系,因为你现在特...

周大伟:有关“知青”的记忆和思考

每当我看到“知青”这两个字,仍然切实感到一种痛。这种痛不完全是来自伤痕故事,更是源自个人从小到大对知青们凄美命运的观察和...

潘鸣啸:不要因自己的怀念,就歪曲上山下乡运动的事实

[1]乌托邦-语境晨报周刊:您关于知青的研究著作名为《失落的一代》,但是内地版封面却用了一张宣教意味甚浓的插画--《农大...

李伯勇:一个知青的十年精神史

[电视剧《知青》开播,“知青”话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我生活在南方的小县城,据我所知,五六十岁的知青同龄人,没做过知青的大...

黄纪苏:白没白活的青青岁月——看电视剧《知青》

无论是一个人、一群人、还是一代人,都需要生命的意义感,都需要确定自己没白活,不但现在没白活,过去也没白活。对于那些“不知...

米鹤都:“青春无悔”与知青情结

(本文根据米鹤都新著《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有关章节改编,中央文献出版社)难以评估的评估知识青年的返城风与文化大革命...

秦晓鹰:“知青”情结影响中国未来

一部长达45集的电视剧《知青》的播出引起热议与争论,也让“知青”这个打着特殊年代印记的名词重新回到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陶东风:如此表现知青是为了回避反思历史——我看电视剧《知青》的误区

《知青》塑造了“文革”时期的一个“君子国”、“好人国”、道德理想国,这个“理想国”不但在经验意义上是不真实的(这方面的评...

秦晖:知青运动中的“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下)

律己的理想与律人的“理想”我不赞成那种意在肯定上山下乡运动的“青春无悔”之说。姑且不说强制动员下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绝大多...

徐贲:什么是《知青》“激情岁月”的激情?

电视剧《知青》再次引起了“文革”期间“激情岁月”的话题,有评论说,“这部剧显然不是‘老三届’们的专属,不同时代的人看过都...

秦晖:知青运动中的“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上)

兵团知青和插队知青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青》以及关于“知青一代开始左右中国命运”的种种说法使人再次关注那场影响巨大的运...

田沈生:知青:一个苍凉的名词

前不久,本地报纸上一则报导,在澳洲的一个知青组织的联谊会上,在载歌载舞,欢乐的气氛中,有人即兴发言,声称知青在中国曾是一...

景凯旋: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

电视剧《知青》在央视播放后,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兴趣,同时也引来了许多当年知青的质疑,认为这部剧的许多情节和细节不真实,美化...

徐贲:电视剧《知青》带来什么样的记忆?

由作家梁晓声担纲编剧的电视剧《知青》放映后,引起了许多不同的批评,大多集中在“真实感”的问题上。有的批评比较简单,如“知...

耶子: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

我当年就是在《知青》里的北大荒——合江地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支边,当时团部在乌苏里江边的饶河。黑龙江生产建...

许珍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原因探析

〔摘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1962年以后纳入国家制度化轨道,“文革”时期达到高潮,到80年代终结。...

李克军:知青运动的历史回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我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前夕,一个名叫卢新华的年轻人发表了一篇描写知青悲剧的小说《伤痕》,引起...

刘亚秋:“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

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触动了数以万计的年轻生命,此运动中最为醒目和被述说最多的是“老三届”。“老三届”特指文革开始时在校...

曹惠英:考察过去,映射现在──文革时期知青题材与红卫兵写作研究

引言80年代写作对「文革」採取全面否定的态度:它批判了高度的专制统治引起的人性的毁灭,以此形成一种人道主义召唤。这种对人...

潘鸣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

提要: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试验,以往外国学者的研究都将解决城市就业和人口问题作为领导人发动这场运动的动机。现...

邱新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综述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革”中形成高潮,又在70年代末猝然结束。对“知识青年上山...

任国庆:沉痛的“使命”──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5年前,1968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预告,今晚将广播“毛主席最新指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虔诚地守候在收音机...

傅书华:心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

在当今中国的思想界、文化界、文学界,张承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本文旨在对张承志的精神价值取向提供自己的批判性的反...

谢轶群:知青——自我安慰的“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由部分知青提出,又受到另一部分知青、社会名人以及年轻一代的猛烈批评。当时我父亲从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后说:“青春...

王力坚:文革中的知青地下歌曲

前两年,大陆作家胡发云在温哥华进行了一场演讲《红色音乐和一代人的情绪记忆》。我理解,胡发云讨论的中心,是红色歌曲如何铸造...

祝东力:“红卫兵-知青一代”的前世今生

引言“红卫兵—知青一代”,指的是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所谓的“老三届”和“新三届”,即1...

谢泳:知青的最后辉煌

2010年4月13日,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举行了“2009年度十大精英评驯颁奖典礼。国内媒体似乎没有对此表现...

张鸣:知青运动与知青群体

南方报系《名牌》杂志09年十大年度精英的评选,被定位于知青群体。颁奖仪式,在著名的建川博物馆举行。这是由于这个博物馆的创...

张鸣:贱民背上出身的魔咒

在我的案头,摆着一套厚厚的书,上下两册。这本书是由一群已经被遗忘的人写的回忆,名字叫《无声的群落》。写书的人,是一群文革...

刘亚秋:知青苦难与乡村城市间关系研究*

摘要:乡村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并不仅仅表现为已经形成的二元对立关系或者简单的城市化农村的问题。知青当年遭遇的那嘲上山下乡”...

史啸虎:也晒它几首知青诗——纪念中国知青运动四十周年

最近,在一个网刊上阅读了马失途先生的《介绍几首知青诗》一文,感触很多。因为四十年前,我也曾经是一名第一批下放的知青,也曾...

田沈生:中年知青的感悟——读邓贤《中国知青终结》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些自称”解放全人类”的中国知青给当地老百姓,给金三角带来了么?” 很久了,没有一口气读完一个...

陈行之:谁呵护了我们的青春

1 前两天接连写了《我为什么选择了文学》和《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勾起了很多关于青春的记忆。下面,我再来讲述一些有关的...

陈意新:从下放到下岗1968-1998

* 本文作者感谢王朔柏先生在资料上予以的帮助。 上山下乡运动随着改革的开始而结束,但知青一代的苦难却并没有随改革的深入而...

日常仪式化行为:以知青为例的研究

一、导论仪式(ritual) ,虽然早在19 世纪就进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然而关于日常仪式化行为的研究却是近些年的成果。...

杨东平:新知青文化

今年暑假,自行组织了一个十多人的“还乡团”,重返当年插队落户的北大荒农村。第二故乡作为一个不通铁路的农业县,人均年收入仅...

王汉生 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摘要:任何个体化的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知青集体记忆正是通过知青个体化的充满张力的叙事而展开其逻辑的。...

郑光路:我的知青岁月

一、从“天兵天将”贬为次等公民“文革”运动从1966年初闹起,天下大乱,终于弄得无法收拾。1968年后,各省建起“革委会...

吴琦幸:知青回山村——精壮年少都不见,一片老弱病残身

1960-1970年代,成千上万的中国城市“知青”因为毛泽东的一句“知识分子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令而被送...

倪乐雄:知青——“东方的十字军”

知青这一群体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极其重要影响,它是共和国创立至今所发生沧桑变化的聚集点,从其精神意识领域而言,它是传统...

金雁:插队的日子

青黄不接“借粮”难 1971年我插队到陇西靠近岷县南部二阴山区的菜子公社。插队的第一年我们吃的是供应粮,和原来没有插...

秦晖:我们当年为什么“积极”?

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今天的年轻人也许难以理解:不少人受迫害后的反应不是产生叛逆情绪,甚至也不是消极无奈,而是相反,越是受...

陶海粟:“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

我是1971年从插队的村里被招聘为县上干部的。1972年我作为县上派驻文安驿公社上文安驿大队的工作队队员,听人说这个公社...

史啸虎:一座回乡知青的坟

我有一个老友,也是合肥一中老三届同学,叫刘海彬(注一)。五年前,他曾在他署名“南山牧夫”的新浪博客《山乡纪事》中用诙...

潘鸣啸:《失落的一代》第七章 上山下乡运动阴影下的80年代

知青办销声匿迹与经费清理问题 为了摆脱那些小道消息的鬼影缠扰[ 流言、谣言被戏疟地称作“小道消息”。],《辽宁日报》...

潘鸣啸:《失落的一代》第五章 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968—1976

红卫兵成了知青 虽然政治斗争与官僚政府机构瘫痪令遣送知青下乡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但宣传部门从来没有停止过给那场运动唱...

潘鸣啸:《失落的一代》第三章 社会经济动机

积极的动机:发展农村和边疆地区 毛在1968 年12月的指示不仅被当作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大计,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