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左玉河 登录

“全盘西化”论的三个错误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以来影响较大的文化思潮。胡适虽然最早提出并声明自己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近代中国真正的“全盘西...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动力、 机制及路径

【摘 要】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

“民为邦本”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两难困境与突围之路

20世纪初,随着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等文化论争的展开,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步并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文...

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创新性发展

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当代中国仍然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近代以来,传统民本思想面临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毛泽东与历史主义研究方法

摘要:毛泽东对历史主义研究方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注重历史连续性,强调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不能...

科举废除与新知识阶层的兴起

科举制度的废止, 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而且深刻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 加速了新知识阶层的兴...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

摘    要: 20世纪初, 俄国民粹主义以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社会主义等名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魔鬼”还是“天使”: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论辨析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帝国主义侵华并逐步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斗争史。新世纪以来,有...

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真实。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基础,发掘...

口述历史视域中的真实性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真实。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基础,发掘...

民初新式学会制度之确立

一、 古代中国有着久远的士人结社传统,并在明末达到高峰。但传统士人之结社雅集圈子极小,多限于诗文酬唱,游宴道来,即...

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

民国成立,将传统的夏历(阴历)改为阳历,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影响甚大。改用阳历,民国革故鼎新、万象更新之举,也是社会进步的...

论中共党内的“左”倾民粹主义

中国革命中的民粹主义,其基本思想特征为:一是对资本主义深恶痛绝,把它看作是丑恶、衰落、倒退的历史现象;二是看不到社会...

革命党暗杀行动的震慑力

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清末革命党人策划的暗杀活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末革命党人在进行反清革命之初,便认定...

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反孔批儒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先后发表《敬告青年》、《今日之教育方针》、《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吾人最后之觉...

谈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最大隐患——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左玉河

近年来,口述历史研究在中国迅速兴起,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中国口述历史工作的...

学科、学会与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共同体之建构

近代新式学会是学术研究者根据兴趣、爱好及共同理想而组织的现代学术共同体。它以近代学科为基础而设立,其基本功能是增进本...

革命与现代化——正确看待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并否定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如何看待革命与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

经世致用——当代史学须努力回应现实问题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自1954年创刊以来,《历史研究》一直继承这一传统,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现实挑战,引领当...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