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朱学勤 登录

读左方《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我与左方相交于1994年。那时《南方周末》正准备从四版扩至八版,他四处寻访后继者加盟,邀我去广州恳谈。 在他的主编办...

另一种记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国家大了,什么人都有,其中最大的差异,恐怕就是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差异?中国如此,美国也是如此。一九...

鬼使神差的日子——顾准逝世35周年祭

12月3日(编者按:本文作于2009年),顾准逝世35周年。鬼使神差,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碰巧回校,邀同门同饮,我也忘...

小凯的遗嘱,与我对他的终身遗憾

小凯的遗嘱 2004年7月,得知小凯溘然去世,虽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有好几天难以入睡。“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

费孝通等:鲜为人知的学术与政治生涯——费孝通生平最后一次长篇专访

1999年,费孝通与胞姐费达生在吴江相见,两位九旬老人拥抱,互叙亲情。费孝通1935年在广西受伤后,在费达生的安排...

是朝代,还是国家——为什么会有美国?

本文是《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一书的序 什么叫“划时代”?此前有“朝代”无“国家”,此后才可能有“国家”...

记好医生高耀洁

我与高耀洁相识,是因为与中原有不解之缘。文革中插队去河南,在豫东盐碱地上生活过几年。犹记寒冬腊月,天一亮便背起粪箩拾...

我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疑惑——记朱永嘉先生

  1976年10月“怀仁堂事变”发生,我在陇海线一个山沟里当工人,每日里,只见军车东下,直奔上海而去;文件...

三十年师恩难忘

就在6月的第七个早晨,金先生一寐未起,遽然撒手。这一天他在上海,我在伊犁,从东到西,横隔一个中国大陆版图,冥冥中似有...

小凯的嘱托与我的交待

  今天是大家们聚会,我这样一个经济学的外行说点外行话。 有缘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主要是(因为)杨小凯的关系。...

中右立场永远是特立独行的

朱学勤先生从学者角度出发,审视“右边”,提出“一个中右的立场永远是特立独行的,哪怕是孤立的。”记载文本自媒体团队转发这...

汪道涵先生二三事

我与汪老很晚才认识,此后接触也很少。他对我有过两次“保护”,一次是认识前,一次是在认识后,但他本人却从未在我面前提起...

费孝通访谈录

1999年秋天,费孝通先生应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聘请,出任上大名誉教授兼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3月底,年近九...

答元化先生书

元化先生:惊闻先生本月6日、13日于「文汇读书周报」连载长文 一九九一年的回忆 ,同时,全文刊发「世纪中国」网站。我没有...

“西方人会忘记的”?——评傅高义先生的《邓小平时代》

在中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当代问题没有充分讨论的空间,总是要延后时间,变成历史才能言说,故而造成现实评论过于虚浅,而史...

朱学勤谈美国、法国革命:两次革命,两个政治传统

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是“姊妹革命”人物周刊:有人比较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说就像性格差异极大的异卵双胞胎。朱学勤:其实当时就...

革命的产生机制与革命的三种话语

编者按:不久前《南方周末》刊发朱学勤在共识网“共识书会”演讲节选整理《出家、思凡、大还俗》与《托克维尔线》两篇文章,引起...

重读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咸丰年间的一本古史,距今一百五十年,而且是洋古,怎么会引起中国人如此热议?看来还是革命与改革...

出家、思凡、大还俗——谈《旧制度与大革命》

编者按:2012年11月30日,新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座谈会上向专家们推荐:“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

带一本书,从美国到巴黎

林达写过三本有关美国的书:《历史深处的忧患》、《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个梦想》。这些书深入浅出,不是专业著作,却比专...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