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舟,1968年出生,桓台县索镇北辛村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索镇建国小学,小学三年级转入索镇一联中读完小学,1980年至1986年,就读于桓台一中初中部、高中部,1986年作为淄博市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市安定医院从事心理技师工作,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攻读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至今。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史,目前主要课题为地方政府行为与城镇化。代表著作有《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 焦长权 “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 摘要:工商企业资本下乡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府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对村庄的 “经营”和 “再造”,这是地方政... 中国式现代化,田野调查大有可为 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居于核心位置。恢复重建后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在挖掘中国社会结构方面作... 周飞舟 余朋翰:家中有家:“分家”的理论探源 以诸子均分制为主要实践形态的分家制度,对中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文献中有关分家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挖掘... 刘守英:土地制度与真实世界(与周飞舟对谈) 1988年,刘守英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到了北京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所,开始研究中国的土地问题,这一扎下去就是30... 建设扎根中国的社会学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 王绍琛 困局与突破:城乡融合发展中小城镇问题再探究 当前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困局,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对立所造成的历史现象,表现为小城镇在城乡体系中位置的失衡和发展着力点的塌... 将心比心:论中国社会学的田野调查 恢复重建后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在挖掘中国社会结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揭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一些重要特征。新时代要求... 周飞舟 何奇峰:行动伦理:论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基础 摘要: 通过考察三个村庄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分析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成功与失败之道,其中劳动力的雇佣、管理和监督是关键...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脱贫攻坚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形态,这种形态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下利益主体的互动和博弈,而是立...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一体本位”而非“个体本位”。一体的思想源于“一本”的社会意识,即以父母为本而非以天为本或以神为... 论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以政府行为研究为例 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的关系,历来是社会学学科内部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力图从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角度入手,以社会学的经验研究领域之... 论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以政府行为研究为例 摘要: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历来是社会学学科内部的重要议题,有关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 “历史视角”及“历史转向...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 在整个国家的财政和赋税制度框架内,要进入分析的不是国家和农民两个行动主体,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三个行动主体。其中... 周飞舟等:宅基地“资格权”的社会学意涵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方向,理解“资格权”的概念并对其实践形态进行考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彭云 冯猛 差异化达标“作为”: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基于M县精准扶贫实践的个案 在地方治理实践中,基层干部不仅是国家与社会的双重代理人,还是拥有自身利益的“行为人”。目标管理责任制虽然有效控制了基层... 吕文浩 潘光旦的生平与学术 主题:邺架轩读书沙龙第24期:踏上健全与繁荣的大路 主题书目:《踏上健全与繁荣的大路:纪念潘光旦诞辰120周年论文... 田野调查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刘世定教授访谈录 真的要对中国的这块土壤上的东西做出更深刻的研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我们接触的西方理论的那些最根上的假定是什么,然后... 从疫情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清楚地观察到,“家国情怀”这一中国人素有的思想情感,在疫情应... 刘志伟 刘守英 回到“乡村”:整体性视野与中国社会研究 我们讨论相关的议题包含着我们对当下乡村以及乡村研究的某种忧虑和不安。它让我们反思,乡村的问题与乡村发展是否仅仅只是乡村... 人伦与位育:潘光旦先生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儒学基础 目录 一、天人之际 二、人伦之际 三、昌公道、励自强 四、余论:赞天地之化育 潘光旦先生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学大家,但是...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