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郑杭生 登录

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一种社会学视野

摘要: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野,结合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实际,对现代性进程中“传统”变化的某些规...

郑杭生 邵占鹏:治理理论的适用性、本土化与国际化①

【内容提要】 治理理论的适用性、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理论问题。立足国内外治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本研究评...

郑杭生 远藤和也:论中国社会的变迁、治理及中日关系

题记:2014年9月29日,应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政务公使远藤和也先生的邀请,郑杭生教授与其就中国社会转型及中日关系中的若...

苏国勋等:关于“第三条道路”

(一)提出问题:“新现代性” 郑杭生韩相震 时间:2003年12月15日上午 地点:韩国国立汉城大学湖岩会馆 韩相震...

“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的中国化创新探索,充分体现了治理的理想类型与改革的本土特质这两...

陌生人社会需要“黏合剂”

社会“黏合剂”是一种形象性、比喻性的说法,意指能把社会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团结起来的东西。用社会学的术语说,就是社会整合机...

社会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从社会学视角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社会治...

郑杭生 邵占鹏:舆论焦点掩盖下的中国阶层流动现实

“拼爹”、“官二代”、“富二代”等舆论焦点代表的是中间阶层的话语,缺少对流动机会问题的关注,反抗的是上层或其他中层的代际...

当今社会学要做好三门功课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学发展,真正把“理论自觉”落到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实处,使我国成为世界社会学一个既繁荣又有活力的学术...

“嫁给”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学

本文回顾了郑杭生先生的成长、求学经历,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任教,特别是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情况,以及担任中国人民...

社会学要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学发展,真正把“理论自觉”落到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实处,使我国成为世界社会学一个既繁...

改革红利的实现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改革的红利最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改变。这种改变利国利民,有利于改善民生,更有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从而有利于...

城乡一体化与同城化齐举并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强调要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

破除“边陲思维”

当前,推进处在“理论自觉”阶段的中国社会学,真正把“理论自觉”贯彻到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实处,必须对社会学进行“再评判”...

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中国社会学在“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

从2009年开始,在每一次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的开幕式上,总有陆学艺和我两位作为本会的名誉会长致辞。这已经延续了5年。 学...

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 大力改善民生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近年来加强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面临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必将对我国今后的...

走向有序与活力兼具的社会——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摘要]如何走向有序与活力兼具的社会,避免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 “历史怪圈”,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促进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本质

10年来,社会学界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做了很多探索。用很短的篇幅概括这个历程,很不容易。从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角度...

郑杭生 黄家亮: 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

要走出“无感增长”困境,必须突破旧的发展理念,重新确立生活世界的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重。还必须形成各社会主...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启示

一、欧洲福利主义模式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逐步形成三大政策体系:一是普遍福利,二是混合经济,三是借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