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袁鹰 登录

“假如鲁迅还活着”—— 一首纪念鲁迅诗引起的麻烦

1980年10月20日,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四周年,我们在副刊(即《人民日报副刊》——编者注)头条位置刊登了雕塑...

“按得票多少为序”及其他

1985年1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消息和新选出的理事会名单,引起热烈的反响和...

笔名勾起的记忆

大半生与报纸杂志结缘。中学时代开始胡乱投稿,后来长时间编副刊、编刊物,前后用过不少笔名,大约有二三十个。用得最多的是袁...

狂飚为谁从天落?——电影《武训传》讨论:建国后第一场“大批判”

(1) 五十五年前的1951年5月20日下午,我正在上海《解放日报》总编室上夜班,编第一版要闻,那天是星期日,没有什...

与李辉谈周扬

(1) 1993年8月10日 李:你从五十年代至今,一直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还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些工作,对...

夏衍教我编报纸

夏衍同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世纪文化巨匠,在文学、戏剧、电影、新闻、翻译、外事和团结民主党派、知识分子等许多方面,都有突...

邬书林先生来访谈话纪要

(2007年1月31日上午,袁鹰记) 1月29日,我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邬书林副署长寄去一封信...

胡绩伟周年祭

去年9月初,胡绩伟老人去世前数日,他的好友《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同志去医院探视,老人已濒于病危,无力多说话。握别时...

我在《人民日报》的日子(四)

问:再聊一些您编发的具体稿件吧。最有名的是1980年的“赵丹遗言”《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这篇文章的刊发背景是?发表...

我在《人民日报》的日子(三)

问: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人民日报》的政治领导层多变,新闻业务层却长期保持基本稳定。这是为什么?或者说,是什么让这批干业...

我在《人民日报》的日子(二)

问:回过头来说《人民日报》,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关于文艺的报道,同时接受编委会和中宣部的领导。具体是怎样协调的?袁鹰...

我在《人民日报》的日子(一)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也是一位从业50多年的老报人,曾...

炎黄春秋:上下互动,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杜明明 整理 编者按:4月5日,本刊召开座谈会讨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李锐、何方、袁鹰、郭道晖、顾骧、江平、吴明瑜、冯舰...

书生办报—记林淡秋、袁水拍、陈笑雨

“书生办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突然强加在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头上的一顶帽子。这四个字,从表面上看,轻飘飘的,含...

千古伤心文字狱——邓拓逝世40年祭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奸佞覆乾坤。 ——廖沫沙挽邓拓诗 一 1966年春夏之交,中国上空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压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