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万俊人 登录

“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坚守行为底线是每个人一生修炼的人生功课,而坚守底线伦理关切则是伦理学人最应该却最难保持的学术姿态。周辅成先生无愧于始终如...

在杂乱中寻大道,于无声处听惊雷

充满艰难苦恨、悲喜忧乐交加的2022年即将过去,持续三年有余的新冠疫情也似乎来到了“最后时刻”。千里冰封之冬正待千载...

从高原走向高峰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嗣后成立文学院,迭经近百年变迁,2012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

现代性的多元镜鉴

中国现代性及其生成的复杂历程和独特面貌、基本特征何在?如何看待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异同和紧张?或者更确切地说,为...

核心价值作为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标识

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的品格, 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提出以来, 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精神文...

人文学的礼拜

本文系万俊人教授于2017年9月4日在2017级研究生新生迎新会上的发言。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很高兴和你...

伦理学的挑战与从容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2年的新春钟声即将敲响,如同所有准备辞旧迎新的人们一样,中国伦理学人又要开始新一轮春秋笔画...

中国现代性——另一种现实可能

“现代性”(modernity)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歧义的概念。它可以成为一种关于人类文明/文化史的历史哲学刻画,表...

人文学子的姿态

面对我们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社会,人文学子究竟该持怎样的姿态和心态?记住:变化的是时空万物,不变的是信念姿态。记住:...

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

内容提要:力求在普世伦理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解释伦理正义这一基本概念。通过检省目的论与道义论两种经典的普遍伦理学探究方式...

百年中国的伦理学研究

【英文标题】Research on Ethics Spanning 100 Years in China 在很大程...

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之维

一、公民美德的培育与民主精神 公民道德本身似乎不是一个制度问题,但公民道德建设却肯定是一个制度问题。因为公民道德建设...

道德的力量

出现某种道德困境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结果,没有哪一个社会或国家可以幸免,关键是如何应对 比认识和判断道德现实更为困难...

姜海波 以“我们的价值观”塑造核心价值与公民道德——杭州的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同时,以“最美妈妈...

摆脱急功媚俗,期待“猫头鹰”起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写了充满生机的“春天故事”。在世界舆论的多样化格局中,“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正迅速成为重要的...

依健全理性而行——“中庸智慧”再思考之一

访谈嘉宾: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模式。然而,...

现代道德仍需传统滋养

“现代”、“现代化”和“现代性”这三个基本概念不仅都出自西方世界,而且从一开始便带有鲜明的西方文明和文化特质,在某种...

2009年的中国社会科学

春夏秋冬又一年,社会的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进行例行的年终盘点,包括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年鉴”编纂或汇编之类。年终盘点原...

拓宽历史和文化的视界——关于合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内容摘要: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基本方法论原则,然而古之文化究竟如何“今用”,如何判别...

论诚信——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伦理建设研究之一

【内容提要】 诚信是一种可预期的责任承诺和基于此责任承诺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和社会的信任或信赖。人格主体的诚信美德和正当...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