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 今。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村、中国发展战略、国企改革等。已出版经济学著作《中国论 衡》《中国农村》《中国方略》《产权、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问道乡野》《农行之道 》《告别贫困》《金融减贫》《金融伦理学》《农村金融学》《金融发展理论》《守望田 野》《乡土重建》《草根金融》《普惠金融》《天下农本》等三十余部,并出版散文集《 燕园拾尘》、《燕园困学》《燕园读人》《燕园论艺》《燕园夜札》《明尼苏达书简》等。 ……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聚讼不已的话题,很多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论都是完全相左的,莫衷一是。有些经... 传统乡村治理的八个机制 一、族谱 族谱是联结乡谊与族裔的纽带,是传统宗族社会的核心纽带。一个家族的族谱,往往完整地记载一个家族的数千年的源流... 王曙光 王丹莉:全球化视角下的双循环战略 【作者简介】王曙光(1971-),男,山东莱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发展战略、国有企业改革、农业与农村;... 王丹莉 新中国全球化战略70年: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容提要:从全球化视野看,晚清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球化战略经历了从1949-1979年的“独立自主与避免全球化陷...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未来方向 (摘录自:王曙光著《中国论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掀起的意义深远的巨大的改革洪... 王曙光 王丹莉:科技进步的举国体制及其转型:新中国工业史的启示 内容提要:中美贸易战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高端制造业发展。本文从经济史视角,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和科... 论学者、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本文收于:王曙光著《问道乡野——农村发展、制度创新与反贫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每一所大学都会在历史的传... 王曙光 等: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框架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1949—2019) 1949年以来,中国在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差、基本公共服务几乎空白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减贫... 中国与世界:从独立自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七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新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 中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制度条件与模式创新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产业链的完善,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制度条件... 遥远的绝响——怀念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卓明先生 在北大二教那间简陋得有些破败的大教室里,满满一教室年轻的学生,一位老教授正在授课。听他的慷慨激昂的语气,那种言辞间流... 王曙光 王丹莉:中央-地方关系、财政体制变迁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构建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央-地方关系为核心,系统梳理了新中国七十年以来的财政体制变迁史。从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 中国特色工业化进程与产业政策演进 摘要:检视洋务运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特色工业化进程的核心视角是考察国家在工业化中的角色与作用机制。“后发... 易地扶贫搬迁与反贫困:广西模式研究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在扶贫攻坚阶段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理论层面... 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变革与品牌文化建设 一、制度变革引领农商行的转型发展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前身是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彻... 论中国农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摘要: 现代农业通过利用现代科技和制度创新手段,突破产业边界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共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 竞争中性与金融发展 摘要:以竞争中性原则指导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保障我国金融体系能够在自身深化制度创新的前提下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构成... 王曙光 王丹莉:进步的举国体制及其转型:新中国工业史的启示 摘要:中美贸易战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高端制造业发展。本文从经济史视角,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和科技... 王曙光 冯杰 李芯锐:生态保护与减贫-发展双重目标的实现机制 [摘要] 我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与生态脆弱区域普遍与深度贫困区高度重合,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减贫-发展这两大... 中国农垦国有资本管理创新与混合所有制构建 摘要: 国有资本管理模式创新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构成新时期农垦制度变革的两条主线。新型农垦国有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