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王人博 登录

张之洞:一个法政改革者的行动逻辑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为框架,借用“资本”“习性”和“场域”三个关键概念作为分析的原理性依据,通过诏令面询入枢、《劝学...

中国宪制起源的关键词展开

内容提要:中国的宪制发端于近代,以1840年为关键时点。这种宪制话语由人民、民主、民权、共和、国体等一系列概念组成,探...

民权词义考论

有缺陷的方法论 民权概念是中国宪制文化中的核心元素,这是无大疑义的。 本文要提出的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是...

近代中国与知识分子的心灵创伤

作者:王人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采写:张弘。 来源:本文由两篇文章组成。分别是:微信公众号“燕京书评”于2021年...

寻求富强——中国近代的思想范式

内容简介:面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危难,不少仁人志士都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探索出路,开具药方。在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

民族主义在近世中国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论题主要设定在两个层面:一是民族主义本身的问题;二是对中国来讲,民族主义问题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第一...

如何理解“江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差”与“序”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以村落为基本单位的“乡土社会”,和以“庙堂”为主轴所形...

中国法治:问题与难点

我认为法学家都应思考这个问题: 西方的理论是自洽的,理论的发明者也很高明,这套理论也可能成为整个人类的经验,但目前肯定...

中国现代性的椭圆结构 ——“八二宪法”中的“建设者”述论

出现在“八二宪法”中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用语一般不会引起读者或研究者太大的注意,“一晃而过”并不违反阅读或研...

为什么我认为法学遭遇了一个“糟糕的时代”

我们处在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在复制的过程中剩下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思想的碎片。法学遭遇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我把它称作“...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对七五宪法的阅读与解释

一、阅读的方法 宪法话语在社会主义中国的 跨代旅行 中所具有的语义、特质和意义尚未得到充分的阐释,特别是对1975年...

何谓中国宪政思想

2012年11月22日晚7点,法治政府论坛第65期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教学楼119教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政法...

苏格拉底的选择与宪政难题

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雅典:雅典的那些男人们——注意,只是男人们——正在开一个类似于现在“代表大会”之类的...

民本与民权到底有什么区别

中国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范式。宪制价值之所以能够为维新思想家所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民权作为一个概念可以在中国文...

王人博等:宪法文化,是大事也是小事

“国家宪法日”是以追求依宪治国为内容和实质的一种形式,它以仪式感的表现方式,传播宪法精神,构建宪法文化。这个纪念日的设...

这里“没有左右之争,只有智愚之别”

壹 拿到新版《法辨》,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在后记里面写的短短的几行字。那些话,不但字斟句酌,而且言说了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

答问《法的中国性》

  “富强为体,宪政为用” 访问人(以下简称“问”):《法的中国性》出版以后,在读书界引起很大关注。我期望通...

中国如何构建现代国家?

按照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中国既需要宪政和民主,也需要国家的现代性本身,也需要中国国民的成长。中国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

王人博对话刘小枫:共和,中国的百年之累

王人博:共和,中国的百年之累王人博:各位大家晚上好,感谢刘小枫先生,感谢凤凰读书频道,感谢这么多的朋友来捧场,这一期的这...

共和,中国百年之累

【要点1】“共和”是什么?共和追求以个人、公民、个体自由为基础的一种基本制度,保证这样的制度能有效运行,实用于混合型政体...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