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王奇生 登录

曹树基 王奇生 黄道炫:理论运用的限度:中共党史研究方法反思对谈

按语:近十几年来,曹树基、王奇生、黄道炫等一批优秀的学者,开始从他们原先专长的领域转向中共党史研究,使后一领域的研究...

多种政治力量间的博弈:以1935-1945年的阎锡山为个案

民国作为一个时段, 其时代特征在政治方面的最显著表现是“分裂”, 包括列强侵略导致的租界与失地, 地方实力派造成的“...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

摘    要:20世纪 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上海的一起劳资纠纷案件 , 引发全沪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

中国革命的连续性与中国当代史的“革命史”意义

摘要: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终点并非1949年。在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既是在野革命党,也是局部执政党(苏区和根据地);...

多种政治力量间的博弈:以1935-1945年的阎锡山为个案

民国作为一个时段, 其时代特征在政治方面的最显著表现是“分裂”, 包括列强侵略导致的租界与失地, 地方实力派造成的“独...

中华革命党时期党人歧见与孙中山党国方略的转折

内容提要:中华革命党的建立,意味着国民党从“议会政党”重新回归“革命党”。孙中山的革命理念与党国方略亦随之发生重大转折...

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

1924年,国民党仿照俄共体制自下而上建立了一套新的党务组织系统。1928年后,国民党一党独掌全国政权,在“训政”体制...

从“泛阶级化”到“去阶级化”

提要:五卅之后,各派政治势力与知识界对阶级概念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在此过程中,中共的阶级话语宣传渐...

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

【内容提要】中共向以“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著称,而1927-1932年间华南的中共地下党却是另一面相:组织松弛涣...

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

抗战时期,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学界分合的背后,除了政治理念的明争,亦有派系因...

评蒋永敬《蒋介石、毛泽东的谈打与决战》、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及《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本文拟以蒋永敬、金冲及两位史家的相关论著为例,对最近数年间海峡两岸有关国共内战的研究动态有所揭示。...

王奇生、凌绝岭:中国何以取得抗战最后胜利

抗战史研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干扰 问:一直以来,受党派立场影响,国共两党都长期否认对方的抗战成绩,近些年这种情...

王奇生 汪朝光 金以林:日记中的蒋介石

2006年3月份蒋介石日记公布之后,研究者纷至沓来。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人们认为,蒋介石日记的解密,...

杨奎松 王奇生 应星等:社会经济史视野下的中国革命

第一节 刘永华:造反故事与闽西土地革命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由于来自闽西苏区,对革命史是非常感兴趣的。那时阅...

中共早期是如何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

中共此后的群众运动,虽然手段、策略、技巧日趋娴熟,却始终难以摆脱这样一个“怪圈”:群众运动初期,必须“放手”发动,才能运...

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

  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

“反革命”的源起与剔除

1927 年2 月7 日,国共合作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制定了一个《反革命罪条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式立法将“反革...

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弱势的革命党难以完成革命建国的重任;强势的革命党难以完成革命之后的政治转型。革命成功后,强势政党往往不愿让其他政党分享治...

暴力革命易产生专政难产生宪政

核心提示:所以暴力革命容易产生专政,难以产生宪政。竞争双方力量均衡时,互不服气,容易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一方独大时,赢者...

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

摘要:清党之后 ,国民党地方党权托付无人 ,惟有听任土豪劣绅和投机腐化分子侵夺和分掠地方权力资源, 并网罗社会各界原有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