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孙惠柱 登录

孙惠柱 朱静洁:用线上演出普及话剧——从疫情中的非常手段到疫情后的常态化机制

内容摘要:新冠疫情冲击了剧场演出,很多戏剧无奈转到线上,有直播也有录播。线上演出的缺点是没有剧场演出的现场感,但也有优...

孙惠柱 秦子然:从梅兰芳、斯坦尼访美比较看戏曲走出去的路径

摘要:近百年前斯坦尼、梅兰芳成功访美后,斯坦尼方法传遍世界;但国际剧坛也经历了一个轮回,从学好斯坦尼的现实主义到突破他...

这位创造过历史的剧作家对考生说“谢谢”——追忆我的硕士导师陈耘老师

最早看陈耘老师的话剧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写的《英雄小八路》在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热演了很长时间,很快还拍成了同名...

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悖论——读萧伯纳的《苹果车》

萧伯纳是19世纪最后几年里惊艳世界剧坛的两颗巨星之一,他和王尔德颇为相似:都出生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王尔德1954年,...

孙惠柱 黄筱琳:从音乐剧看戏剧普及的前景——兼论音乐剧、戏曲与话剧的异同

戏剧能否普及? 考察中国的戏剧,也应该用老革命家陈云同志的要求来衡量一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1]戏剧演出...

伽利略和望远镜的启示

两个从未谋面的科学家各自抬头看天,这能有什么“戏”吗?去剧场之前我是有点疑虑的。没想到《星际信使》只用三个演员,就做出...

大世界看戏不仅“好白相”

2017年是“大世界”诞生一百周年,有关方面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它的重新开张。我一直对这个中国人首创的“文娱超市”很感兴趣...

“理想丈夫”理想吗?——王尔德的社会讽刺喜剧《理想丈夫》

奥斯卡·王尔德和乔治·伯纳·肖(中国习称萧伯纳)都是19世纪末冒出来的世界顶级剧作家,与更早闻名世界的挪威剧作家易卜...

王尔德唯美剧作的双“美”——《莎乐美》《文德美夫人的扇子》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英国一下子出了两位世界级的顶尖剧作家,又回到了莎士比亚时期西方戏剧的巅峰地位。这两位大家都出...

从剧场文化学看戏曲演出模式的特色

剧场文化学与戏曲的剧场 “剧场文化学”是根据中国戏剧和学界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其起点是剧唱—演剧的场所,无论演...

剧场文化学刍议

内容提要:剧场文化学针对我国剧场建设加速发展及跨学科戏剧研究拓展深化的需要,借鉴欧美戏剧学界在人类学社会学...

《惊梦》的惊喜

在上海大剧院看《惊梦》的世界首演,又一次体会到16年前看戏“惊为天人”的感觉,那次是看《阳台》——我1999年回国后6...

“上海戏”的惊喜突破

滑稽戏和话剧都源自上海的文明戏,是上世纪初同根生的两朵花。滑稽戏主要讲吴语区方言,很难走出长三角;讲普通话的话剧就走向...

孙惠柱 王柱人:试论戏剧教育的三种模式——兼谈普及戏剧教育面临的理念及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历史上学校戏剧有“社团演戏”和“大家游戏”两种主要模式;前者历史悠久,有的戏还能服务社会,但仅少数精英参加;...

王柱人 过家家与进剧场——再论“戏剧”与“环境”如何结合

缘起:大剧场vs小剧场 黄纪苏在一篇关于城市发展的文章中呼吁要建更多的“平民空间”,我们完全赞同,但文章在热转中变成...

舞台上的机器人,能否帮观众看懂人类

一百年前,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异想天开,在舞台上造出一大群“万能机器人”,人类从此有了robot(机器人)这个词。后来生...

从演出模式看梅兰芳、斯坦尼、布莱希特三大体系

戏剧大师与文旅融合的传统 梅兰芳、斯坦尼、布莱希特三大体系的提法见诸出版物近四十年,最近二十来年有了各种质疑,最尖锐...

从夏威夷看戏曲海外传播的三部曲

“凡有海水流到之处,即有操粤语的华侨,即有粤剧的演唱。”陈茂庆教授在《中国戏曲在夏威夷的传播与接受》一书中引的这句话...

戏台上的“前浪与后浪”

1920年鲁迅发表了小说《风波》,人们可能记不清那风波究竟是什么了,但一定记得里面的一句名言。2020年演员何冰一个...

梅兰芳与三大体系——兼评陈世雄《戏剧大三角》与郑传寅《'梅兰芳体系'的是与非》

四十年前谁想得到 三大体系 会成为戏剧界的热门话题?当时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读研,看到黄佐临的《漫谈戏剧观》,又听到 斯...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