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潘光哲 登录

想象“现代化”: 一九三○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解剖

一.导言 退出政治舞台的孟森(1868-1937),是北京大学历史系里独树一格的教授 。1933年11月的某日,他到...

“老虎亦有打盹时”:从何炳棣的故事说起

196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何炳棣,虽然不常在“中研院”工作,他以身为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人社中心)...

中研院的“一千零一夜”:中国近代学人的派系与党争

傅斯年为青年学者定下“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的规矩,用心良苦。时过境迁,傅斯年定下的这项规矩,在当前的中研院有实现的可能吗...

胡适与蒋介石道不同而相为谋

“蒋总统”也是可以被批评的 人物周刊:读了您的《我的“胡适阅读史”》,才知在台湾,胡适作品当年也有部分归入“不得...

我的“胡适阅读史”:被阉割的“五四火种”在台湾

胡适研究通讯2009年第2期 自从渐渐地不需要仰赖注音符号就可以读书阅报以来,父亲的书架,便是我开始进行探险的天地...

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日,一代甲骨大师董作宾写了一封信给胡适,信里谈了很多,特别是言及关於这一年即将举行的第一届中央研究...

胡适:我们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专访台湾胡适纪念馆馆长潘光哲

本报记者 宋学鹏 一个因容忍而自由的胡适,是二十世纪中国精神遗产的一面镜子,仍值得今人拿来时时照鉴。 关于胡适,口...

近现代中国“改造国民论”的讨论

本文以整合式的思考取向,探讨“改造国民论”这个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深具连续性的议题。近现代中国各种“改造国民”之论述,...

共相与异相之间: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些省思

“ 辛亥革命”的研究,早已蔚为大观,特别在挣脱以意识形态先行的“正统史学”之钳制以后,现今史界同仁探讨的视野,渐趋宽广...

“启蒙”与“救亡”的思想擂台:关於“五四”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1/03/11  19:30-21:30 地点:紫藤庐 主讲人:潘光哲(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员兼...

不死的麦种:殷海光与他的著作

潘光哲先生系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员兼胡适纪念馆主任 一. 凡是齐邦媛教授大著《巨流河》一书的读者,对她的父亲齐世英先...

晚清中国的民主想象

一 在近、现代中国的时空背景下,近代西方的主流政治传统──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及与其相适应/配套的政治观念/文化/传统...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胡适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

胡适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着深切的影响,恰如1950年代中国大陆大张旗鼓地以九大主题来开展「胡适思想批判」那般,胡适...

胡适与罗尔纲

一罗尔纲是当代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名家之一,自一九三七年出版《太平天国史纲》{1}以来,在这个领域里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