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茅海建 登录
茅海建,1954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旭麓先生。历任中国军事科学院百科全书编审室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院长,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的政治与外交。主要学术著作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戊戌变法史事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依然如旧的月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另有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与论文多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曾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香港大学历史系、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远东研究室、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研究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总合文化研究科、政治大学历史系(台北)担任访问研究员、访问教授、客座教授。
……

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

本章的写作,基于这样一个思路: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角,发挥了很大的政治作用;然康只是工部候补主事,从未到部任事...

“公车上书”考证补

一问题的提出 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公车上书”,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所有的近代史著作对此都有大体...

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1)

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决定中国政治走向的重大改革。就这次改革的指导者而言,多多少少是以明治维新的日本为蓝本的。而作为...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由于中国的文明传统,清王朝长期在对外关系上以“天朝”自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

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研究

一、学术目的与方法 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一次实验。在此期间进行的一项重大举措,便是允...

戊戌年张之洞召京与沙市事件的处理

一、徐桐的提议与清廷的用意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即1898年,正是清朝内外多事之年。德国占领胶澳,俄国、法国、英国也紧...

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证、修正

一、学术史与本文之旨趣 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政变,是近代史研究中的常青树之一,常议常新,有关论著连绵相继。...

戊戌时期康有为与光绪帝

内容提要:康有为《戊戌奏稿》作伪,康著《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多有夸张,然而,从今存...

中学或西学?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之底色

(本文选自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下编第四章) 一、问题的提出 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

“此情可待成追忆”——《俄罗斯馆纪事》讨论课发言

蔡鸿生先生(1933-2021)去世的消息,是我的学生梁敏玲转告的。我平时不太关心外面的事情,知道消息已是第二天(20...

“此情可待成追忆”——蔡鸿生教授著《俄罗斯馆纪事》讨论课发言

蔡鸿生先生(1933-2021)去世的消息,是我的学生梁敏玲转告的。我平时不太关心外面的事情,知道消息已是第二天(20...

清末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清朝的灭亡与明朝不一样。 明朝的灭亡是征战的失败。清军的铁骑一路扫荡,虽有投降的官员与士人,但许多读书人是不合作的,是...

心中要有读者:经历与体会

年龄大了,方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之理。(《孟子·离娄上》) 我是一个念书少的人。小学念到五年级便“文革...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议会思想

戊戌时期康、梁议会思想的资料来源,皆为中国儒学经典与中国历史。这正说明了康、梁对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并有着很...

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洪水说”“地顶说”“地运说”

摘    要: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授中谈到了“洪水说”,即四千年前世界全陷于洪水之中,人...

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

在中国近代史学界,长期以来,政治史研究所强调的“变”与社会史研究所强调的“不变”,这两种主旨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隔阂,由此也...

中美关系的起源及其影响

我个人很高兴有机会出席四国校长会议(北京大学、首尔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东京大学)的这一分会——“当东亚遭遇美国”...

历史的叙述方式

我的朋友高士华教授几番来信,让我参加《抗日战争研究》的笔谈。他也知道我个人离这个题目很远,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坚...

知识的差距——从马戛尔尼使华到刘学询、庆宽使日说起

我最近的二十年,关注的是戊戌变法史,外交史已经很陌生了。于是,我便根据最近读书与教书的体会,想到这么一个题目,说点不太...

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按:本文系作者2018年5月28日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举办的讲座上的发言。 当...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