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诚,1946年出生。曾任中国青年报社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编辑,凤凰卫视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选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50位人物之一。1986年至今,共出版《交锋》(与凌志军合著)、《呼喊》、《大突破》、《历史的拐点》、《交锋30年》等著作15部。 …… 中日关系发生了哪些微妙变化 迈向新时代的中日关系 ——五论对日关系新思维 马立诚 2020年4月9日 马立诚,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 以人类之爱化解历史恩怨 今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谨以此文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一 下面这首诗,题为《一个日本兵》,创作... “蛇口风波”始末 这场风波所争论的问题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民族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中,道德观念、人伦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所发生的激烈变迁;... 中日和解是对二战结束70周年最好的纪念 近年来,随着安倍政府谋求解禁集体自卫权,扩大日本军力,中国媒体出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声音。这种论调不符合日本社会实... 防止“左”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 一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到来之际,央视一套节目8月8日起播出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海内... 东亚民族主义飙升:中日和解之难 一 欧盟成员国各自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形成共同体促进了欧洲团结。这一巨大的探索和进步,迟迟未在东亚引发回响。也许是发展阶... 用民族主义的武器时要认识到双刃性 核心提示:2013年9月,凤凰网对话马立诚先生,共同探讨“中国人的日本观”。马立诚任职于人民日报评论部,是知名学者政论家... 自由和法治的启蒙 在胡德平看来,破解理论难题的过程,就是扩展自由的过程。只有扩展了自由,才能真正释放改革红利。 法治的深刻内涵,是维护... 中日必有一战吗? 近一个月来,朝鲜每天对韩美发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战争恐吓,似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吸引了全球目光,转移了人们关注中日冲突... 中国仍需要“韬光养晦” 近年来,“警惕崛起的中国”的说法并不少见。李光耀在最近的一本新书中提到:“对东南亚,工业化强大的中国会不会像美国自194... 中国民粹主义崛起的根源 当今中国在实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贪污腐败、贫富分化、司法不公、暴力拆迁、官黑勾结等问题,形成了有利于民粹主义滋长... 中日关系何去何从 观点辑要:【要点1】钓鱼岛之争的实质并非领土争端、海洋权益等。如迈耶所分析:中日两国进入了强强型国家关系,钓鱼岛冲突的实... 钓鱼岛风波的实质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两国关系因为钓鱼岛争端急剧滑坡。中国85个城市举行反日游行,是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 思潮多元是社会价值寻找的过程 多种社会思潮反映中国转型过程南都:您分析出了邓小平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 中日相互仇恨没有未来 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宽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日本的考验在于,是否能拥有德国一样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对于中国的考验在于,是... 邓小平和胡耀邦的对日观 一邓小平是抗日名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1937年8月,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即八路军。邓小平出任八路... 再谈“对日新思维” 马立诚,原《人民日报》评论员,曾著有《交锋》、《呼喊》等著作,退休后任凤凰卫视评论员。2002年底,他在《战略与管理》杂... “乌坎转机”的时代意义和国家样本意义 【编者按】随着广东省委工作组的进驻,因土地纠纷引发的乌坎事件迎来转机。在过去三十年中国发展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的手... 凌志军 四人帮”垮台后中南海依然分裂 本文摘自《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凌志军,马立诚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20世纪90...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主题: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讲嘉宾:马立诚(人民日报原评论部主任编辑、政论家、凤凰卫视评论员)主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中国...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