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雨,文艺美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复旦—金史密斯纪录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纪录运动、影视理论、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等。著有《书写与遮蔽:影像、传媒与文化论集》、《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 …… 时代的后视镜 摘要:本文反思性地回顾作者求学、研究和思考的历程,并将个人的学思历程与1980年代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密切交织在一起。1... 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平台霸权与中国传媒变革之间的关系引人注目, 但迫于各种形势压力而少有人道破真谛。传统媒体生态恶化, 新闻、广... 试论社会主义公共传播 本文为2018年11月在第十六届开放时代论坛“中国话语”发言稿。 公共传播这个概念的出现相对比较晚,在学术界并不统一... “台独”的历史根源:从“白团”到“台湾帮” 今天台湾地区的政治图景固化在“台独”或“独台”的困境或危机中,而来自台湾地区内部的“社会主义统一派”的声音开始突破重围。... 托洛茨基主义、工农联盟与“一国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实践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工农联盟/城乡关系对于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与实践... 乡村建设就是我的宪政运动 今天坊间和学术界的梁漱溟热,鲜有讨论他的宪政思想及其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其实抗战前后,梁漱溟对宪政和政党问题有大量论述,... “我想将你们尽可能地引向远方” 2002年夏天我曾去北京参加一次纪录电影的论坛,会上邂逅荷兰学者基·巴克(Kee Bakker),他来自... 国家政权与乡村建设——关于中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历史辩证 梁漱溟对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在阶级、国家、执政党、人民与人心问题上的看法与转变,折射出中国之路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说几句话。接到学院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开始想应该... 梁漱溟论革命党与政党 抗战之后,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失败,他开始投入到组建第三政治势力,斡旋国共合作的政治活动之中。... 宪政的根基——抗战前后梁漱溟的宪政思想与实践 摘要: 今天坊间和学术界的梁漱溟热,鲜有讨论他的宪政思想及其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其实抗战前后,梁漱溟对宪政和政党问题有大量... 《乡村与革命》序言与后记 序林春“乡村与革命”是晚近中国的经典话题。这不仅因为中国成就了一场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社会革命,也... “亚细亚专制主义”与二十世纪的中、苏(俄)革命与道路之辩 本文讨论了亚细亚专制主义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更从中、俄二十世纪革命的历史中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互为镜像的论辩是如何直... 乡村危机与新乡土主义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城乡关系 中国的城乡关系或者“三农”问题需要在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去重新理解。这个历史视野包涵以下的基本判断:由于帝国... “东方封建专制主义”与中、俄(苏)二十世纪的革命与道路之辩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栏目从去年十一月开始,一直到今年一月底,连续六期连载秦晖先生批评杨震先生与我的文章,其中对我的批... 致“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并陆灏先生的公开信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自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底,连载秦晖先生批评杨震先生与我的文章,重点在我。共计六期,约三万五千余字,如... 学术与政治:重读韦伯 在韦伯研究中,《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这两篇演讲是具有独特地位的文献。2010年是韦伯逝世九十周年的纪念。重读... 农民、乡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在“三农”问题讨论中,新自由主义市场理论把国家汲取视为农业危机的惟一原因,其不证自明的前提是:只要国家退出,市场进入,问... 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 【内容提要】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宣布取消每年3亿元的商业广告收入,通过从政府获得每年1.5亿元的补贴,使自己转变... “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 本文认为韦伯“价值无涉”的“客观性”原则具有双重含义,既是为了破除普世性的理论神话,也论证了价值判断需要“科学”的论证。...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