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贻,1913年5月13日出生于中国湖北省黄陂县,1940年清华大学学士,1947年芝加哥大学硕士。现任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兼任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顾问,《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国际特约编辑。主要研究历史(特别是美国史)和社会学,发表著译(大部分有合作者)900余万字。(刘绪贻简历及著述总目) …… 刘绪贻 余坦坦:我认识的潘光旦和吴宓 一 潘光旦先生不是社会学科班出身,但他因家学渊源,从小就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不独中文底子很好,外文(主要是英文)也学得... 刘绪贻 刘道玉:立学以读书为本 去岁寒冬,本应是万物休眠的季节。但是,两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却仍然在忧国忧民的思考着中国当前诸多的社会问题... 刘绪贻 刘道玉:对“国学热”的反思 王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兴起了一股 国学热 ,学术界对此争论也很大,你们二位对此有何看法? 刘绪贻:现在... 痛悼任东来教授 今年5月2日,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任东来驾鹤西去,享年仅五十二岁。噩耗传... 现代化道路的成败 罗荣渠教授是中国研究现代化的不可多得的学者。他在其名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正文第3页中说:... 《辛亥百年反思录》序 今年是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北京《财经》杂志的马国川记者为了进行一次非同寻常的纪念活动,不辞辛劳,采访了大陆、台湾和海外的... 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1948年,笔者曾撰文谈过“民主”与“民本”的话题,今天觉得有必要再谈一谈。时至今日,全世界都在呼吁民主和法治。我国自改... “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南风窗记者马国川)初冬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武汉东湖之畔的珞珈山麓,走进刘绪贻教授的书房。 老人从书桌前站起来,步履稳健... 民主,就是让人民自己作主 8月27日,《中国改革报》发表了刘吉谈社会主义的民主问题的文章,读后深有同感。刘吉说,民主本来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面... 战后美国社会阶级斗争新探 学习马克思主义应着重学习经典作家所阐发的基本原理,不应拘泥于个别字句和某些具体论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的,但就是... 西南联大的奇迹 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它继承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光荣传统和三校严肃认真的学风,在短...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李达 我虽然在解放后认识了李达同志,但只限于在公开场合的几次一般交往。我对他的了解,大都是由间接的渠道得来。但是,有些事情给我... 天助自助者——忆先师费孝通教授 费孝通先生是吴文藻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他1930年插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时,正值吴先生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事业 的初期。他... 《箫声剑影——刘绪贻口述自传》(上卷)前言 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认识长江日报记者、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余坦坦以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写... 中西法治观和法治体制比较及意义 [内容摘要]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源于西方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中国传统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体现的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改革开放以来... 著书不为稻梁谋 平生喜读龚自珍诗词。他的“咏味”诗中有句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这是他对当时某些读书人的批评。我做人为学... 致歉与谅解——回忆诗人曾卓 刘绪贻/口述 赵晓悦/整理在近期的阅读和写作中,曾经几次涉及我和著名诗人曾卓的交往情况。缅怀故人的深切情怀,难以忘却的愧... 应尊重创建者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列主义究竟是不是永远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列主义,历来是有争论的。这种... 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 (一)我生在旧社会,年轻时家境清贫,但学习成绩优秀。戚族朋友都对我期望甚殷,我自已也希望长大后事业有成,不过我清楚知道,... 冤案一例——我在审干和肃反中的经历 我在美国留学期间,1946年由于各种原因,我从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而且不问政治的人,逐渐倾向中国共产党。1947年回国...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