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生,1934年8月生于中国沈阳(原籍山东龙口),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70年开始执教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林先生于1994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中译本:《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思想与人物》(北京三联版《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热烈与冷静》,《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等。 …… 在哈佛大学纪念本杰明·史华慈的仪式上的讲话 在二战后世界上杰出的思想史学家(intellectual historians)中,本杰明·史华慈是最敏锐和最深刻者... 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主义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 引子 拙文初稿,最先是为了参加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在一九六九年五月四日所举行的“五四运动五十周年纪念讨论会”而写的... 学术自由如何推进学术积累? 本文系2009年9月25日,林毓生先生在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跨学科讲座中的讲座整理稿。 这是我这次在北大的最... 学术自由与学术积累 2009年9月25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荣誉教授、北京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讲座教授林毓生应... 《林毓生论鲁迅》序 林毓生/口述 严搏非/整理 我和中国文化的最初接触,是我的母亲。 我出生在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但我母亲,却经历过非... 自由、秩序与文明的演化——从苏格兰启蒙运动谈起 中国知识界一谈到启蒙运动,通常都是指十八世纪由法国知识分子领导的启蒙运动(卢梭原是日内瓦人,不过,法语是他的母语。事... 论自由与权威的关系 一 自“五四”以来.—般中国知识分子多认为自由与权威是不相容的。自由不但不依靠权威而且是要从反抗权威的过程中争取得... 学术自由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含意 要谈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首先需要谈一谈什么是自由?自由,实际上有两种: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自由涉及... 翰墨因缘念吾师 选自《殷海光林毓生书信集》 在《殷海光书信集》出版以后,我就辗转接到殷师母夏君璐女士在先师海光先生逝世后不久,托人带至... 从苏格兰启蒙运动谈起 中国知识界一谈到启蒙运动,通常都是指十八世纪由法国知识分子领导的启蒙运动(卢梭原是日内瓦人,不过,法语是他的母语)。事...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术自由? 这是我这次在北大的最后一讲,题目是学术自由与学术积累,实际上3年半多以前,我在北大也讲过一个类似的题目。那次主要是讲理... 纪念殷海光先生逝世45周年:兼论法治与民主的基础建设 今年适逢殷海光先生逝世45周年,在两岸三地推展民主的历程均遇到了(不同的)险滩的今天,中华民族何去何从?殷海光的思想... 鲁迅思想的特征——兼论其与中国宇宙论的关系 此文原名为《鲁迅思想的特质及其政治观的困境》,原载台湾《文星论坛》杂志第112期(1987年10月1日),同年的大陆《... 民初“科学主义”的兴起与含意——对“科学与玄学”之争的研究 一前言 现代中国的“科学主义“(scientism)是指一项意识形态的立场,它强词夺理地认为,科学能够知道任何可以... 一个培育博士的独特机构:“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 ——兼论为什么要精读原典 五〇年代我在台湾大学读书的时候,文学院刚刚开始办硕士班研究所,那时沈刚伯院长认为文学院的师资与图书都不够办博士班的资... 黄春明的小说在思想上的意义 人生的许多事常常是由于机缘所促成。我对春明与他的小说的认识最切也是由于偶然的机线所促成的。一九七四年年底.... 殷海光先生一生奋斗的永恒意义 选自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 先师殷海光先生是在一九六九年九月十六日以癌症不治逝世的... 学术工作者的两个类型 一 一九六三年秋天海耶克(F.A.Hayek)师在芝加哥大学作过一系列的公开演讲.最后一讲的题目是《理论的思想之不同... 殷海光先生对我的影响 一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最初是由台北狮谷出版公司在1981年出版的,后来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在1984年曾发行再版。这... 在转型的时代中一个知识分子的沉思与建议 从辛亥到现在,我们国家经历了各式各样的革命与各式各样的论战,但到现在却仍然面临着两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第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