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平,1959年生于湖北孝感,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主要学术兴趣在法律史、比较法律文化和法理学等方面。曾发表学术论著、译著和论文多种,其中包括《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等。(梁治平简介) …… 旧章新篇:“家国天下”的当代言说 1 不久前央视网刊出的一篇报道是这样开篇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法治”与“治法”之间 二〇一九年五月,在意大利北方小城特伦托、阿迪杰河畔现代风格的大学图书馆,我一眼就在陈列满架的图书当中发现了这本 Au... 梁治平 赵鼎新 季卫东 罗卫东:“法治”的中国之路及其可能 批评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要有一种反省的审视的眼光 梁治平(法学家,《论法治与德治》作者): 谢谢今天的三位嘉宾,他... 我与你:一种法哲学视野中的人地关系 看到“我与你”这个题目,读者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二00八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的旋律。那首歌的标题就是“我和你”。歌中唱... 我与你:一种法哲学视野中的人地关系 眼下,新冠疫情再次向我们表明,人类生为自然宇宙的一部分,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她也无法让自己独立于自然母体,获得脱离自然的自... 《观与思:我的学术旨趣与经历》自序 这本集子收录的,主要是与我个人学术生平有关的文字,其中,最早在《学术思想评论》(第三辑)刊出的学术自述《在边缘处思考》... 比较法与比较文化 谈起欧洲历史上的文化运动,人们马上会想到文艺复兴。不过,提到罗马法运动,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至于说了解,那就更少... 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 日本学者千叶正士根据法律学上流行的分类,归纳出了以自然法、实在法和习惯法为基本内容的“法的三重结构”。不过,他同时也... 晚清遗产谁继承? 宣统三年(1911年),清帝逊位,共和取代帝制,喧嚣一时的礼法之争也戛然而止。然而,生活仍在继续,且不乏连续性。晚清... 鹦鹉买卖与虎骨利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困境 我们从今年审结的深圳鹦鹉案,讲到最近国务院关于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从立法、司法和行政环节,讲到这些事后面的各种势力和... 自然法今昔:法律中的价值追求 梁治平,1959年生于湖北孝感。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 有法与无法 110年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根据这项法案,一个叫做美国驻华法院的司法机构诞生了。这个法院虽然设在上海,但性质上... 论法治与德治 壹 夏:梁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知道,中国当下的法治运动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 “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 “天下”概说 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 天下枢纽:我们时代的问题与思考 本文为《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重述中国:从过去看见未来”暨施展新著《枢纽》学术研讨会文章。 “... 苏国勋等:走出韦伯神话(三) 三、“资本主义精神”问题 高超群:儒学与中国企业制度的两种范式 我想主要谈谈韦伯对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以及我的一些... 苏国勋等:走出韦伯神话(二) 二、法学中的“韦伯神话” 马小红:中国古代法的确定性问题 重读《儒教与道教》这本书,我觉得韦伯对中国传统法的研究是... 苏国勋等:走出韦伯神话(一) 【编者按】韦伯之《儒教与道教》一书,连同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许多人接受了... 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中国“面子”经 一般所谓“面子”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但是西方著作家在与中国人发生接触之后,他们见到的“面子”及其对中国人的意... “中人”与国人的面子 编者按: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向来是一个奇妙的命题(或曰“有趣的黑点”)。既然这是一个文化习俗方面的老梗了,今天就找来梁治平...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