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何中华 登录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一个事实:现代化既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也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专利”。中国特色社会...

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毛泽...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中需正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必然面临着一个同中国本土文化相遇和融合的问题,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历...

柔性智慧:中国文化的主线——以《论语》为中心考察

摘要: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柔...

世界历史·亚细亚现象·中国道路——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看

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被空间关系中介了的时间关系的历史展现。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实际地崛起,使历史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蕴再思考

摘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其原因和根据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首先,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

马克思哲学的“能动原则”及其历史意蕴

作者简介: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发信息:《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21...

从《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柔性智慧

【摘要】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它集中浓缩并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儒,柔也。这一...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何以可能?

内容提要: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自觉的意识层面更多地表征为冲突,在不自觉的无意识层面则更多地表征为会通。人们...

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之真理观

内容提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条所确立的真理观,不是认识论的,而是存在论的。它只有从存在论维度上被领会,...

超越“唯物—唯心”之争的纲领

【内容提要】 表面看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除了一般地讨论旧唯物论的致命缺陷外,就是特别地讨论费尔巴哈唯物论所...

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诠释之谬

  [摘  要] 把马克思哲学诠释为物质本体论,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质,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种诠释...

论马克思对“美”的历史地领会

(原载《晋阳学刊》2010年第3期)摘 要:在马克思语境中,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领会了“美”...

历史在实践本体论语境中的复活

(原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1.马克思通过在自己的哲学建构中复活“历史”这一奠基性的工作,实现了由对时间性的...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原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内容提要: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质性差距论’”的“实质”在于,它是在“重读马克...

论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及其超越

(原载《文史哲》2011年第3期)摘 要: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对自己所处时代或历史上的社会变迁做出不同评价,它们可被归结...

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

(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摘要:无论人们怎样理解和诠释哲学的终结,恩格斯都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恩格斯对“唯物—唯心”之争的态度

(原载《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内容提要: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写作动机之一是基于这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范式”概念辨析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4日第6版)在我看来,所谓范式就是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规则。它总是包含着某种特定...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诠释之商兑

(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摘 要:俗见以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缺乏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清算。其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