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何兆武 登录

自然权利的观念与文化传统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尽管带有许多严重的缺点,终究不失为近代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一次启蒙。陈独秀作为它的杰出的代言人,曾经...

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起近代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

回忆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的老人

回忆侯外庐先生 1952年,我到西安的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今陕西师范大学),在历史系里教了四年书。当时的校长是侯外庐先...

回忆吴宓师

学术既不能等同于政治,而又是不可能和政治截然分开的。二者不是一回事,而二者又总是交相影响的。 尤为困难的是:文化中的...

没有哲学深度,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

(访谈者:邓京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访谈于2002年1月11日在清华大学何兆武先生寓所进行,参加访谈的还有首...

今天再提“中学”和“西学”之争,是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

首先,什么叫中学,什么叫西学? 按字面上,中学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留给我们的学问,广义一点,留给我们的知识、思想都...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自由

我们那时候什么样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或者政治上的隔膜。宿舍里各个系的各级同学都有,晚...

“学”有真假高低之分,但没有中西之分

一、当中国遇到英国 现在世界的局势是在朝着全球化前进,世界上各个部分的联系是越来越紧密了。不要说五千多年以前,就是...

天赋人权与人赋人权

一 最近重读柏克的《法国革命论》,偶有所感,颇以为卢梭和柏克两个人分别堪称为天赋人权论与人赋人权论的两位最具代表性...

本土和域外

一 我们本国人读本国历史,总不免立足于本土;而外国人看我们的历史便往往立足于局外。我们仿佛是入于其内,从内部来理解本...

读书须有宗旨

我读书很多时候是跟着兴趣走的,所谓“无故乱翻书”,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十一二岁的时候,喜欢武侠小说,捧读平江不肖生的《江...

革大学习

1921年秋天我出生在北京,1937年秋天离开时刚满十六岁,飘泊了十二年,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段童年记忆,仿佛那里才是故乡...

零敲碎打

中国人喜欢称“大”,孙中山是“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是“大总统”,后来历任都以“大总统”称呼。其实所谓的“伯里玺天德”...

日日江楼坐翠微

1947年,我和母亲一起回老家,养了一年病,无业游民一样,算是赋闲了,心绪很恶劣。病重时还经历过几次特殊的、甚至于是有...

教书台湾

1946年5月,西南联大正式结束,北大、清华搬回北京,南开回天津。因为那时候非常穷困,没有办法大家一起走,所以都分批...

战火芬芳

1937-38这两年,全国确实有一种新气象,《毛泽东选集》里面也提到:自从抗战以来,全国有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概,过去的...

“天人交感”下人生观的转变

我做研究生第一年读的是哲学,可是不久得了肺病,一犯起来就吐血,身体非常虚弱。那时候肺病非常普遍,大概很多人都有,不过没...

恋爱?

在恋爱婚姻的问题上,老一辈人和我们当时的年轻一代有很大不同。五四的那一辈人一方面是维新的,比如钱玄同,他的名字就是“疑...

兼职做教师

从1939年到1944年,对我是最困难的几年。抗战前在北京做中学生的时候,学校里一天吃三顿饭,一个月才花五块多钱,质量...

茶馆听吹牛,里根挂二牌

我们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极差,尤其教师就更艰苦了。以前那些名教授,比如冯友兰,战前一个月的工资有四五百大洋,在北京可以买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