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高王凌 登录
高王凌,1950年生,宛平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山西大学历史系,本科(1973—7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78—81);人民大学清史所(1981—),讲师、副教授、教授;曾赴美国(1986—87)、意大利、德国(1992)、奥地利(2004、06)、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2006)、澳大利亚(2009)、法国、英国(2010)等处访问和参加学术活动;曾任美国路思基金学者(LUCE FELLOW,1986—1987);法国高等研究院 国际知名学者(2010);获福特(FORD)基金会资助,负责“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依托”项目研究(1987);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1991);发表专著:《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海洋出版社,1999);《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2002);《租佃制度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乾隆十三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马上朝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乾隆晚景》(2013),乾隆三部曲之第三部;参加撰写《杜润生自述》(人民出版社,2005)。未刊专著:《急风暴雨——从土改到合作化》;《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发表论文近百篇。
……

18世纪经世学派

史学界一直认为,19世纪有着一个“经世派”,其渊源可上溯到17世纪。但18世纪呢?对不起,似乎于“理学”和“考据学”...

杜润生是怎样指导我做调研的

噩耗从一早就不断传来,有学生关心他们的太师傅,有江湖上朋友问询追悼会消息,还有约稿的好几家…… 若论起我与杜润生杜老的...

为什么说十八世纪中国处在“现代化中”?

一 近几年来,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或曰“处于其中”而“未曾完成”的现代化),从《史林...

衡量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近几年来,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或曰“处于其中”而“未曾完成”的现代化),从《史林》(2...

是谁改变了历史

集体化,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亿万民众经历过的一段生活,其代价不可谓不惨痛,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代价之一,...

高王凌 杨奎松 黄道炫 李里峰:土地革命七十年

  原文编者按:5月3日东方历史公众日现场,举办了以“斗地主:土地革命七十年”为主题的思想论坛,发言嘉宾是中...

不要忽视“农民欺负地主”

按:5月6日,由天则经济研究所领衔主办的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举行,历史学者高王凌先生应...

中国历史的三大误读——人口负担、经济剥削、政治专制

中国人口众多促进了经济发展 网易读书:高老师,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网易的专访,我听说您对最近的人口普查的问题做了一些研...

新书《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

我的《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1950~1980)》终于出版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太大的好消息,我和我的朋友盼望它好久了。借...

中国传统政治的要害是所谓专制吗

黄仁宇先生曾说,传统政治,其结构只注重上端的理想,不注重下端的实际情形,结构松脆,效率极低(《现代中国的历程》),——如...

中国传统政治应该如何定义

中国传统政治应该如何定义?为此,我们可以举出几个与前不同的说法:新版《叫魂·译后》说:作者孔飞力不同意一般的论断。他把传...

从清史对当代农村改革的一个解读

在历史学界,近三百年历史常常被分作三段:一.清史;一.民国;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段兼修的学者很少。像我这样只修一头一尾...

治学方法一日谈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加了若干学术活动,包括在几个大学讲学,见到许多学界的朋友。其间也不免“臧否人物”,一次对几位老同学提...

外国师爷和他的中国传人

两三年前,我写了批评外国师爷史华慈和他的中国传人的文字,发表在《读书》2009年第11期上。没想到过了这么长时间,还有人...

这制度的病根儿是在哪里

“这制度的病根儿是在哪里”,此话似乎缺乏主语,说话的人是谁呢,就是赫赫有名的“两个局外人”,据他们说:Y:党内宪政体制设...

我认识的老一辈汉学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回忆好像也越来越显出它的意义来,以前则“没什么可说的”。我也没想到,曾经见到那么多有名的国外学者,...

回忆留美历史学会

在1980年代中期,我曾经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多时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事后,熟悉我的朋友把那段经历戏称为“一个国王在纽约...

我与发展组

我在清史研究所工作了三十年,但一个人是不是只有这一个“人生”呢,那就不大好说。譬如说我在插队时差点就“上梁山”,你相信吗...

求学偶得——职业生涯三十年

我总以为,人到了一定阶段,就要“回过头来”,回顾、总结一番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而不是“一往无前”,只顾一个劲儿往前走...

征粮:与农民的第一场遭遇战

最近几年时间,上海的学术生活十分活跃,特别是在当代史研究方面,这是北京所不及的。我也躬逢其盛,参加了几次学术会议,见到不...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