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费孝通 登录

鸡足朝山记

一、洱海船底的黄昏 到了海边,上了船,天色已经快黑。我们本来是打算趁晚风横渡洱海,到对岸挖色去歇业的。可是洱海里的...

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要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得到乡下去看看那些大地的儿女们是怎样生活的。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

论“知识阶级”· 现代知识分子

当中国被西洋的经济政治的扩张力量带进现代世界时,在社会上握着威权,指导着“在下者”应当怎样应付环境的人物,就是我在上...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本文为费孝通先生于1993年7月24日在第四届两岸三地“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收录于《费孝通谈民族和...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三角的稳定 两点之间只能划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并不能固定任何一点的地位,两点尽管可以不改变这距离而四处移动。若要固定这...

论师儒

我在《论绅士》一文里曾想对那种被称为士大夫的人物在传统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加以分析。我的看法是认为自从大一统的集权政治确...

中国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一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诸位朋友讨论关于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这样一个课题。 我今年88岁了,如果以我193...

推“己”及人:潘光旦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原载于《读书》1999年第12期。 接到参加纪念潘光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的通知,我就开始想该怎么讲,花了很多时间。...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近些年来我常讲“文化自觉”问题,具体的采用这个名词是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层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我提出这...

推己及人

*本文为费孝通先生在纪念潘光旦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录音整理稿原载于《读书》1999年第12期。 接到...

费孝通等:鲜为人知的学术与政治生涯——费孝通生平最后一次长篇专访

1999年,费孝通与胞姐费达生在吴江相见,两位九旬老人拥抱,互叙亲情。费孝通1935年在广西受伤后,在费达生的安排...

人的研究在中国

八十岁可能是一条年龄界限,跨过了这条线,一个人会觉得心情上轻松、自由些,因为余下的岁月已不大可能改变这一生已铸下的功过...

费孝通访谈录

1999年秋天,费孝通先生应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聘请,出任上大名誉教授兼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3月底,年近九...

民主、宪法、人权——作之民 (4)

七 特务·暴力·法律暴力之下无法律胡冈先生又来找我们谈话,因为他看过我那篇关于提审法的文章,觉得有些问题要讨论。不和是否...

民主、宪法、人权——作之民(3)

五 波茨坦·磨坊·宪法 上完课,和二哥一同回家。家里门开着,望去,小惠正陪一位朋友坐着,一起在看书。一进门小惠跳出来拉着...

民主、宪法、人权——作之民(2)

三 协商·争执·智慧 假如各邦拒绝批准这一个宪法,最可能的是从此将不会再有一个在和平中销毁另一个宪法的机会了——下一个宪...

民主、宪法、人权——作之民(1)

原版序言——未经“国定”的一册公民读本——孝通最近写了八篇稿子,用对白和讲故事的方式谈论到民主国家的人民对于政治应有的...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发表Tanner讲演的机会,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向各位学者...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摘要】: 社会学是一种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的学科, 社会的存在和演化都包含在广义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之中,...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摘要】: 文化是流动和扩大的, 有变化也有创新, 个人可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在文化的不断创新中成为变体, 经个人进入...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