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城市治理研究》主编,社会学博士(1999年大阪市立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华东师大社会学系主任,上海交大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主任。主要学术领域:应用社会学、社会政策研究等。出版有个人专著《“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城市中国的逻辑》、《变中之痛》;主编/主撰有《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直面当代城市:问题及方法》、《双城记:京沪众生素描》、《寻找住处:居住贫困与人的命运》等。 …… “保卫张医生”,我们想要保护什么?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围绕抗疫防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职责、规范及其个体命运,一波波的舆论纷争令人关注,也引人深... 家庭研究与社会认知——理解“近代日本”的一个社会学视角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家庭研究的简略回顾,特别是通过对日本明治以来学术界的家庭研究以及战后家庭社会学的演变的... 秩序与混沌:转型论再考 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转型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受到了种种质疑,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闰土”在今天 因为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等,读书人与农民曾经在地方基层社会的一个个共同体中,拥有相互认同的地位,扮演相互期待的角... 艺术的边界,从《碗》谈起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碰到人的问题,有时不免会叹:所谓科学的方法或理论,到底无法像文学、艺术那样,直抵人心。金宇澄... 陈映芳 唐小兵:青年怎样,时代就怎样 不论哪个世代的学者,如果想要超越前辈,想要做更好的学问、建立更好的学术生态,那么,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冲破既有体制及... “种族问题”是种族的问题吗? 一个以种族身份为基本特征的群体的社会状况,归根到底是因为其种族属性导致了阶级地位的低下,还是因为其阶级地位导致了人们对其... 如何认识今天的家庭危机? 一、关于“家庭危机” 在2017年的秋冬季节,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几个超大城市,发生了一些社会事件。它们在主流媒体或... “市民化”与“国民化”:审视中国城市化困局 中国不仅要面对国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严重的发展失衡局面,同时还要面对世界各国的国家现代化和国民化的水准落差。如何应对这样... 城市博物馆:谁值得被纪念? 2017年年末,美国波士顿市议会即将离任的议长吴弭(Michelle Wu),在该市公共图书馆内主持了一个论坛,让各... “转型”、“发展”与“现代化”:现实判断与理论反思 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由国家权力系统所主导、并得到社会广泛呼应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市场化”、“城市化”等运动,... 超越人文学与社会科学之隔——读高华《身份和差异——1945-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 高华教授的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分层研究,让我们在以模型、数据等为工具、以制度及功能等等为问题指向的有关社会分层的社会学研究之... 儿童的境况意味着什么? 对儿童权益的保护,是“人”的价值、资格、尊严等等得以确认的起点。国家、社会与家庭共同承担儿童的抚育责任,也是当今人类确保... 今天需要怎样的孩子观 教育制度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些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如果教育出... 社会科学如何研究“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人”的问题,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曾有数次热烈的讨论,但参与者主要是哲学、文学及思想史等领域... 今天我们如何实践学术本土化? 内容摘要:“本土化”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议题。当以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在国内整体上被窄化为中国研究时,“本土化”不仅... “羞辱”: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教师以不当手段对学生施行惩罚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件屡见于媒体报导,诸如教师在学生脸上刺字、学校擅自... 那一条“村里的野狗”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未登场的角色叫“村里的野狗”,它曾在几位主角的对话中被口口相传。 “野狗”事关省公安厅... 权利应该成为核心议题--"维权行动研究"反思 围绕房地产权利的诸多问题,学术界对相关群体的抵抗行动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但回顾这些年来的 维权行动研究 ,不难发现... 陈映芳 龚丹:私域中的劳动和生活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本土代工厂的田野调查,试图从“公—私”范畴入手,对当前中国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背后的一些文化因素和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