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壁生,广东潮阳人,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中国哲学。著有学术专著《经学、制度与生活——<论语>“父子相隐”章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经学的瓦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孝经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等,联合主编连续出版刊物《经学研究》,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 礼以则天——郑玄礼学的天学依据 摘要: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是礼乐文明。礼乐之所以成为文明,建立在一套对天地的形而上理解的基础之上。其中,天地生成论与... 黄朴民 回到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读陈祖武教授《中国学案史》 华夏自晚清之后,治法百弊丛生,政教之学因之败亡。民国之初,学制重建,于是学术范式变换,四部之书,成为七科之学。本来,... 《孝经学史》导言 单经学史的写作,既是整体的经学史的组成部分,也是经学史的细化。在早期经学史著述中,常常包括经学通史与单经学史。经学通史... 经学、历史与历史书写——以郑玄论圆丘礼为例 摘 要:中国的经史传统,有着极为复杂的内涵。以圆丘祭天之礼为例,在两汉经典中,只有《周官·... 两种“六经皆礼” 摘 要:以郑玄所构建的以礼注经的经学体系为基础,在清末民初经学系统化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六经皆礼”... 从“礼经之学”到“礼学” ——郑玄与“礼”概念的转化 摘要:在中国礼学史上,东汉末年郑玄礼学的兴起,根本性地改造了两汉礼学观念,并对其后的经学史、文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做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与文明——读赵汀阳先生《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摘 要: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 经学诠释与经史传统的形成——以殷周爵国问题为例 摘 要:中国经史传统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汉代以后,经学诠释深刻地影响了历史书写。郑... 经学与古今中西问题 一、关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 主持人:根据您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描述,您对儒学的认同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中让... 郑玄的“古今”之辨 两汉今文经学法度定于五经,经义一尊孔子,使经成为“常道”,如《白虎通》所云:“经,常也”。1以经为常道,其意义之一,... 作为社会道德护卫者的法律 2011年8月30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其中第六十八条规定: 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八十七条:“经人民... 周公的郊祀礼 周代郊祀礼如何安排,在现代考古学通过实地考察充分揭示其历史真相之前,只能依靠文献进行考察。先秦礼制文献,极为驳杂,就... 文明史上的戊戌变法 一 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两个甲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而两个甲子之后的今天,仍然处在这场变法的延长线上。 任何一个历... 儒家思想的普遍主义言说 近十几年来,学界开始重视儒家思想的普遍主义言说,其中非常突出的表现,便是出现一批以“天下主义”、“王道”为主题的著作... 礼在古今之间 《礼记·祭统》有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言祭为礼之大者也。祭礼之中的祖先祭祀,既是为人子... 《汉经学史》书评 在中国经学史上,汉代是最为独特,也最为重要的时期。就经学本身而言,汉代经学长久地塑造了中国经学的基本形态,自两晋至... 经史之间的郑玄 摘要:两汉今文经学强调六经折中于孔子,经学为孔子所立之法。汉末面对《周官》、《左传》等典籍的传播与兴盛,郑玄把古文... 从《訄书》到《检论》 内容简介:在章太炎思想研究中,文本系统最复杂的,是章太炎先作《訄书》,又作重订本,民国之后又修改为《检论》。章太炎的... 经史之间的郑玄 摘要:两汉今文经学强调六经折中于孔子,经学为孔子所立之法。汉末面对《周官》、《左传》等典籍的传播与兴盛,郑玄把古文经典... 追寻六经之本——曹元弼的《孝经》学 民国二十五年(即西元1936年),唐文治在无锡国专为学生讲《孝经》,将此讲义编成《孝经救世编》,因为自觉“惟因为初学...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