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清,1949年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8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市城建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阿拉善基金会学术顾问。主要研究领域:社会转型比较研究、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已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黄河边的中国》对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并获得首届中国农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代表作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黄河边的中国》。 …… 中国 郡县 版图: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003年,我去阿拉善,有两个同行的蒙古族学者说起:“你们”(即汉族知识分子)老是从中原的角度看长城以外,你们怎么不从... 乡村振兴从哪里着手 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而且以农业为重。建国前,吃饭问题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们一直到1984年才松口气。后来中央提... 再造“语词” ▍新语词的出现 近代的白话文运动,虽然是一场完成了文言向口语化转化的运动,但同时也是中国语言西方语言化的运动。在这... 中国三农问题历史逻辑与发展主线 三农问题为什么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成为朝野关注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国内的学术界一些人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思路;对 三... 印度归来话中印比较 二战以后的独立国家一般来讲都把两眼放在西方,放在美国,就像全国各个省市都把眼光放在北京一样。比较缺少各个国家之间相互看... 重新发现中国,民族复兴与话语重建 【2019年8月1日至3日,由《文化纵横》杂志社和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重新发现中国:研究... 中国社会重建的派系纷争与根本出路 重新发现“社会”:当代中国的潜问题 在马克思之前,社会被认为是受人的动机、欲望、情绪和意志等支配的,在历史的发展进... 地域偏见是暂时的现象 对于国内不同地区的人如何评论和看待对方,还没有一个社会科学学科专门去研究,比如从统计学角度研究上海人或北京人怎么看外... 利玛窦困惑,西方人自己给自己出的中国谜题 当下中西方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文斗”,而非导弹炮舰之间的“武争”。“文斗”的核心是围... 土地与工业化视野下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在改革开放即将迈进第四个十年之际,对其进行回顾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千头万绪,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回顾,只能择其...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决定着乡村发展方向 文胜思考了不少,比我们都深,我听了以后觉得不错,我也谈一点感想。 这次十九大有一些新的东西,是对新时代基本矛盾的判断,... 摆脱卑怯,知识分子请睁眼看祖国 近来,国内对与中国实力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弱势现状多有反思。中国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因此遭到不少批评,挨了鞭子。这些批评... 中国共产党时代叙事与历史使命 西方的政党理论强调局部高于整体,当下高于长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的核心前提,是承认改革开放引起了社会分化,社会内有很大的... 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重建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 2002〜2010年,一方面,中国加入世... 陈文胜 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当前农村改革已经全面进入深水区,有一些关键问题社会上争论很大,如到底什么是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与集体化有什么差别?集体经... 新世纪中央一号文件的两个重大判断 我是生平第一次连续地读中央文件,结果发现读起来有障碍。因为我们读论文、学术著作比较多一些,读中央文件时就觉得对那些句式... 曹锦清 刘炳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郡县国家”的静态社会治理经验至今依然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和影响力,但其在面对“流动社会”时出现了严重不适应,尤其体现在中央... 中国还在以西方为尺度,印度已经学会了以中国为尺度 印度学者的讨论总有一个或明或暗的中国背景,而在中国二十几年来我所参与的会议当中唯一的背景是西方背景。印度学者讨论印度问题... 改革开放后谁偷走了农民的土地? 1982年到1984年间,中国废除了运行20余年(1958——1982年)的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土... 中国土地制度:农民工与工业化、城市化 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在快速推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农民群体抗争、地方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当前中国农民工城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