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春秋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先后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暨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为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延世大学及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访问教授。出版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中英文版)等8部;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编著《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等14个国家的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 王义桅 段悯农:“北约的欧洲”与“欧洲的北约”:“美国治下的和平”悖论 自1949年诞生以来,北约对欧洲的稳定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冷战后,北约经历了数轮东扩,成员国扩展至30个。然而,一方... “一带一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 西方话语体系的“中国悖论”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中国悖论”现象日益凸显:中国越成功,国际形象似乎越差;中国越积极援助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更丰富的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全球治理观 全球治理创新:器物、制度、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在这一伟大... 不要曲解中国外交“斗争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提出三个“务必”,其中就包括“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一点在外交领域也不例外。在二十大第四场记...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迷思 内容提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从理念到现实,彰显中国的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也引发国际学...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基础 内容提要:人类历史上,各种价值观的冲突此起彼伏,古有“十字军东征”,今有“文明的冲突”,都是过于强调自己价值观,对不... 美国遏制思维的历史演变与理论逻辑 【摘要】美国意图将中国视为国内政治衰败的“替罪羊”和全球化负面冲击的“背锅侠”,并推出“规锁”战略企图将中国锁定在全球...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根基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漫长的... 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经过几代学...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信与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 王义桅 江洋:西方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维分析:利益、体系与思维 摘要:西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从起初的有意忽视、不经意赞同,到现在明确抵制,经历了明显的立场转变,其中有对人类命... 王义桅 陈超: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协同增效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期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大... 为何说西方“发明”而非“发现”了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理论,其概念、体系、逻辑都源于西方,反映西方思维,绝非“源于西方而属于世界”。西方并非“发现”而是“... 人的全球化呼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当前,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 要处理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大关系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历史性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0中欧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就在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就职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约同欧委会新任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开启2020年“中欧合作大年”。明年... 打通“一带一路”建设金融血脉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的实践看,金融业积极发挥资金筹集、资源配置、配套服务、... 一带一路带给欧洲的三重效应 尊敬的各国政要,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生们,先生们: 感谢中国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大使推荐,感谢阿塞拜疆尼扎米·甘伽维国...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