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唐小兵 登录

傅斯年与1934年的国医、西医之争

1934年8月5日傅斯年在《大公报》言论栏目“星期论文”上发表一篇评论《所谓国医》,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激烈的...

文化比权力更有尊严,学术比政治更有生命——哈佛燕京访学琐忆

2017 年的秋天,当我坐在哈佛神学院前大草坪的长椅上阅读、发呆或看着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的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时隔仅两...

二零二一,春风远矣——敬悼余英时先生

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余英时,《史家、史学与时代》 2021年8月5日对我...

后五四时代的家庭革命与社会改造思潮

家庭在民初中国知识人的价值世界中的正当性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一方面是家庭、家族的存在被指控让中国人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

形塑家庭问题的思想资源与社会想象——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社会问题”系列图书为中心的考察

家庭问题是五四之后中国社会问题中最引人瞩目的问题之一,从清末以来,传统的家族、家庭就在趋新的士大夫和之后的新式知识人...

士绅共和国的乌托邦:读《追寻新共和》

对于现代中国的政治实践而言,传统社会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精英政治如何转型为现代中国的大众政治或者说民主政治,是一个根本性的...

历史学者往往会对未来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

历史学者由于研究过很多历史的复杂性,一方面不是很容易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在心态上也不会轻易走向一个非常幻灭、虚无主义的地步...

记忆的战争与战争的记忆——有关20世纪中期中国的回忆与书写

“对于20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记忆,无论是官方主导的历史记忆,还是民间自发的回忆录、口述史,或者作家、学者的历史写作,都...

反潮流的思想史写作

只能是各自取径,为学由己,造化在人,最好的办法是熟读各种文献和一流研究成果,在历史脉络和学术传统中来回往返,反复玩味,...

王鼎钧:谛听哭声或同声一哭

去年夏天,因难得机缘到哈佛燕京学社访学一年,就一直筹划着去离波士顿不远的纽约拜访王鼎钧先生。 今年 4 月,哈佛燕京...

书与人的光影交错——我的哈佛缘

我在UBC访学时的恩师齐慕实教授经常引用他1980年代初期在哈佛留学时,他的导师孔飞力教授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思想...

陈映芳 青年怎样,时代就怎样

不论哪个世代的学者,如果想要超越前辈,想要做更好的学问、建立更好的学术生态,那么,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冲破既有体制及...

“新革命史”语境下思想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学术路径

近十余年来, “新革命史”成为一种学术潮流。新材料的挖掘 (尤其是档案、书信、日记、回忆录等) 、新“问题意识”的提...

哈佛的课堂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访学哈佛之前为了练习...

湖畔寻思录

在波士顿的秋日,我终于来到了瓦尔登湖畔。这是自20年前就开始沉淀在内心的一座湖,因为美国作家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而...

“强迫的忠诚是表面的”——纳粹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宣传文化之反思

阿伦特曾经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现代性的产物之一,而支撑、诠释和扩张意识形态,使它成为现代世界各种政...

明暗之间的生命记忆——读周志文教授随笔集《躲起来的孩子》

题记:人是尊重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 台湾大学中文系周志文教授的教育随笔集《躲起来的孩子》即将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精神贵族还是知识工人?

3月15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年仅36岁的青年学者张晖的突然病故,让所有认识或不认识他的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生存处境的人都...

细节里的善意

周四带着八岁的儿子明峻去剑桥一所公立小学办理入学手续,在填写和签署了一些表格之后来到一楼的办公室咨询往返学校搭乘校车...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抵美之前,好几位曾在波士顿访学的朋友很郑重地建议我到住处附近的剑桥公立图书馆申请一张借阅卡,这样就可以从图书馆的三楼...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