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河北威县人,1956年3月生于广西桂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孙中山研究所所长。1987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1992年晋升教授。1999年10月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1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辛亥文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晚清民国史的论文百余篇。近期主要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清代以来的学术、大学与近代中国、近代中日关系史等。 …… 日记里的辛亥革命 民国伊始,尚处于对峙状态的中国南北方分别改用阳历,只是开始实行的时间略有不同,光复的南方各省,从1912年1月1日起... 革保论战与共和观念的演进 清季革命党与康梁一派的论战,历来是辛亥革命研究的要项重点,已有成果甚多,以至于一般不再被视为可以进一步探究的对象。不过... 转向孙中山:共和先驱易位 与通行的认识有别,清季共和观念的引进和思想的勃兴,梁启超实有开创之功。正是由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等人不顾康有为的高压,以... 梁启超与共和观念的初兴 自1879年今义的“共和”进入汉语世界,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中国人“共和”的观念只是零星和片断的,所指能指因人而异。与... 共和篇引言 通常的历史叙述中,辛亥革命毫无疑义就是民主共和的历史。由于认定革命党人一开始就持有共和主张并且创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即... 倾听历史:从史料史观之分到史论之合 “共和”与“汉奸”,是学界坊间耳熟能详却言人人殊的两个指称,因为难以定论,或者以为应该首先明确定义,以免内涵外延含混不... 叫得响与传得久 文学艺术,叫好与叫座往往难以兼得。学术研究,也有叫得响与传得久的差异。... 国共抗战的战略异同与政治纠葛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旨在向全国军民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而在军事战略方面,其所规划的国民党指挥的正规... 思想如何成为历史? 这是一篇讨论“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的文章,乍一听中国怎么会没有哲学呢,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佛教哲学,这是因为:包括哲学史... 如何提升史学论文的文字表现力 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文字表现力差的问题,如今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博士生们的学位论文。各路导师聚在一起,... 伯希和与中国近代学术界 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经历一大变局,其要在与世界的交流日益紧密。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一面倒的西学东渐,中国固...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陈寅恪所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的两篇审查报告, 在相对于整理国故和古史辨等学界时趋的偏蔽, 有条件地肯定冯著, 可...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摘 要: 既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都以《新青年》为发端和动因,实则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 攘外必先安内:国民党知日第一人戴季陶的日本观是如何演化的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引言 1913年至1931年间,戴季陶几乎始终生活在中国政治旋涡的中心,表现之一,近... 思想如何成为历史? 近代域外新知大量涌入,各种主义学说很少达到系统的高度与深度,外来后出的学理概念与中国固有的观念物事如何协调,思想史应该说... 鼓与呼:《论持久战》的舆论攻势 摘要:《论持久战》问世后,中国共产党利用政党合法化以及在全国各地设立多处党政军办事处、兴办多种报刊的有利条件,有组织地... 《论持久战》的各方反响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持久战成为举国共识,可是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思想却有着显著差异。针对国民党一味强调精神致胜和服从领... 长编考异法与编年体的演进 摘要 近年来,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涌现出数量可观的长编,反映出资料繁多与叙述既贯通又简要两难的紧张。如果仅仅是...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 内容提要: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反驳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具体所指,外部渊源主要是英国的罗素、俄国的无政府主义... 近代日本留华学生 内容提要:近代中日关系虽然乾坤颠倒,文化联系仍保持一定惯性,因此在中国留学生和游历官绅大批东渡的同时,从1871年起...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