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金友,1975年2月生,男,汉族,辽宁铁岭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系主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2001年7月~2002年1月,韩国鲜文大学留学。2005年7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工作。2005年10月~2007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2007年8月~2008年1月,美国埃默里大学卡特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代表作《西方政治思想史》等。 …… 美国民粹主义兴起的政治文化根源 民粹主义是当前西方最具影响力、最为活跃的政治思潮。虽形式各异、阵营多元,但仍以反精英、反体制、推崇暴力话语、倡导极端... 当代美国政治极化的多重根源 政治极化是当代美国政治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其民主乱象的症结所在。狭义的政治极化专指美国政党政治、国会精英的两极分化,... “中国之治”的市域之维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城市化、城市国际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升,大都市圈建... 大变局时代保守主义向何处去:特朗普主义与美国保守政治的未来 特朗普主义的登台,掀开了保守主义由“一切针对自由主义”向“一切为了美国利益”重要转折的序幕。为了追求美国利益至上,特朗普... 吴光 庞金友 干春松: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 吴光:全球化时代的儒学应是民主仁学 吴光(浙江社科院研究员):儒学传承几千年,儒学和民主能不能兼容?这是我多年来研究... 马德普 沟通、交流与深化 2003年9月12日—13日,由中国政治学会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 庞金友 刘影硕:美国制宪会议时期人民主权观念的冲突 【摘要】人民主权如何实现是美国制宪会议的核心议题。联邦党人坚持宪政自由主义理念,倡导代议选举和投票授予,主张通过权力分... 庞金友 张霞:最弱国家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诺齐克的消极国家观探析 【摘要】针对罗尔斯式的积极国家观,诺齐克提出,最弱国家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通过对无政府主义和多功能国家的批判,诺齐克认... 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理论之争 【摘要】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保守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和“小政府”理论,倡导“弱政... 庞金友 张霞:佩迪特与论辩式民主 【摘要】在充分解构伯林式的消极-积极自由观的基础上,佩迪特提出了区别于自由主义传统的“第三种自由”。为确保这种无支配自... 文化强国战略不可回避的五个问题 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毋庸多言的,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才是关键。在建设文... 庞金友 刘影硕: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 【摘要】作为当代新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佩迪特无意重构一种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论体系,他的目标是打破自由主义对自... 大政府是如何可能的 【摘要】与传统自由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反对消极国家观,坚持积极国家观,倡导以福利国家和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大政府”理论。... 应对全球化——当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新趋向 【摘要】传统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日益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某些职能与角色正倍受冲击,另一方... 身份、差异与认同 【摘要】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 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一种可能性的分析 摘要:20世纪中叶,当代民主化浪潮在全球受阻。在民主化的反思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笔者试... 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 摘要:“国家与社会”是解读政治文化的一个新范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的模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政治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