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陆建德 登录

私恩与公帑

曾经有人建议,对传统文化中某些关键词,是不是应该像雷蒙·威廉斯那样,做一番梳理和考察。不过这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历史上一...

雪莱的大空之爱

在著名小诗《给——》的开头,雪莱写道,“有一个字常被人滥用,∕ 我不想再滥用它。”读者很快就发现,这被人滥用的字就是爱...

《革命军》的风格

邹容的《革命军》问世已经整整一百年了。这本劝动国人造反的小册子于1903年5月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后不久就引发了“苏...

张江、南帆、白烨等:“娱乐至死”害了谁?

【对话人】 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南 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白 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

来自权力走廊的报告

英国犹太裔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经常借形容别人的性格特点来认识自己,比如他在晚年如此评价曾任牛津全灵学院院长...

陆建德 :怨咨之声与盛满之气

林纾曾回忆,他祖母要他像祖父那样“畏天而循分”。心存敬畏,才能对自己有所约束。1924年,他自书春联贴于门上:“遂心唯...

陌生人的眼光

开篇:破除思维定势,找寻陌生人眼光的必要性 最近,我在关注我们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想探究里面究竟有一些怎么样的一些内在的...

母亲、女校长、问罪学

1925年二三月,北京女师大的部分学生过了年假,火气消退不少,旨在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潮差不多就要过去了,用许广平194...

文学与记忆

记忆在英文中叫做memory,但是我个人的感觉是,相对而言中国文学里面往往会把记忆简单化,就好像人的大脑就跟电脑一样,...

互文性、信仰及其他

互文性可以理解为作品之间的对话,古人、今人与来者的对话。它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一张强权之网或纯语言七宝楼台,反之,它建基...

阅读文学的政治

十六七年前读唐纳德•戴维的《托马斯•哈代和英国诗歌》一书时有一个意外的收获 。戴维在说到当代英...

地之灵

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批评大家,他的《经典美国文学论》是美国文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该书导论...

“文明生活的本质”

“莫莉•莱恩两位前任情人背对二月的寒冷,站在火葬场的小教堂外等候。”英国著名作家伊安•麦克尤恩...

艾略特:改变表现方式的天才

艾略特在193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两首诗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一位天才人...

从CP斯诺的《新人》看“两种文化”

五十年代的英国小说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反对形式与一味追求创新的思潮。〔1〕C.P.斯诺(1905—1980)是这场文学保...

流亡者的家园

近代阿拉伯世界对于阿拉伯民族文化听任西方舆论界侮辱有着沉痛的感受。伊斯兰仁爱会创始人阿卜杜拉•纳蒂姆早在1...

谈谈克考德威尔

在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相对应的是各种激烈碰撞的思潮。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萧条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

伏尔泰的椰子——兼评普世理想

伊恩·布鲁马《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热》 作者: (英) 布鲁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与许广平的“三一八”记忆

如果鲁迅不把自己放进惨淡人生的宏大图景,直面之后,还是收获不到与他的天才相称的洞察。幸好他的思考并没有在自己的偏私和“自...

谈乔治·奥威尔

2010年1月21日是乔治•奥威尔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日,年初英国有项调查表明,奥威尔仍然是当今最受同行热爱的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