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李步云 登录

法治梦,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当代中国法治语境下,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通过精准扶贫、区域战略、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权得到充分尊重并得以实...

法哲学的体系和基本范畴论纲

本文是继吕世伦和文正邦两位教授出版的《法哲学》专著之后又一法哲学的体系和基本范畴。包括:法的唯物认识论;法的辩证方法论;...

法哲学的体系和基本范畴

摘要:本文是继吕世伦和文正邦两位教授出版的《法哲学》专著之后又一法哲学的体系和基本范畴。包括:法的唯物认识论;法的辩证...

大学自治应为社会自治树立榜样

我曾在1996年的一次讲课中提出建设法治国家的标准及要求,其中一条便是: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要依法自治,简言之即...

依靠法治保改革促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这两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是紧密相关的,堪称姐妹篇...

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摘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是中国人权观的基本观点。国外很多学者不认为发展权是一种人权,国内不少学者则对发展权的含...

陈佑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论纲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人权的理论研究逐渐成熟,梳理、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

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

【摘要】依法治国是中国的基本方略,它具有渐进性的中国特色。中国依法治国的起点应当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法治...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怎样看待法律与自由的相互关系

  ...

李步云 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

【摘要】法与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法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法律意识的本原是而且只能是法律现象。法律意识...

法的实然与应然

【摘要】法的应然是指法应当是什么,法的实然是指法实际是什么。前者是法的理想状态,后者是法的现实状态。究竟能否将法作这样...

关于法哲学的几个问题

【摘要】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创新中,法哲学应是一个重要课题。法哲学是法律、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法学和...

“五个主义”的摒弃与中国法学未来

【摘要】中国法学60年,以1978年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就其指导思想即法学认识论和价值论而言,前30年主要是“法学...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研究员和高全喜研究员承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课题,继2007年4月在...

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的前28年;以及从1978年到2006年的后...

李步云 肖海军:契约精神与宪政

【摘要】 契约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表现,是市民社会新的政治理念的浓缩与集中表现。宪政是指国家依据一部充...

李步云 杨松才:论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理论依据,认为其普遍性的理论依据是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即只要是“...

论人权的本原

【摘要】天赋人权论在西方人权本原学说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科学性的一面是漠视或否定...

李步云 赵迅:什么是良法

【摘要】广义的良法是指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或推进作用的法,从一定意义说,也就是具有真、善、美之品格的法。“真”是指法的内容...

法治中国拥有哪八大特征?

十八大提出了“依法治国”一系列新的提法,三中全会又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希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