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重,1949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历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为该学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担任执委会委员的中国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权威学者。先后主持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至18世纪的江南与荷兰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点科研项目“17-19世纪中期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等课题的研究。 …… 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20世纪初,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和阿伯特·凯伊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融合论”、与主流的“冲突论”针锋相对的理论,认为:... 清代中国读书人的数学知识 在“五四”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旧式中国读书人,就是范进、孔乙己一类漫画化了的冬烘先生,狭隘,猥琐,可怜,除了能死记硬背... 哲人虽去,教泽长存 ——深切缅怀衣凌恩师 1985年夏,我博士研究生毕业,离开了求学七年的厦门大学,离开了韩国磐、傅衣凌两位恩师。自此之后,每每打算写回忆恩师... 永久的思念:追忆韩国磐恩师 1985年夏,我博士研究生毕业,离开了求学七年的母校厦门大学,离开了韩国磐、傅衣凌两位恩师。自此之后,每每打算写回忆... 小事件与大历史:全球史视野下的“永历西狩” 昨天我讲到明清易代,不一定是以李自成进入北京作为明朝覆灭的标志,若按照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被俘来看,那明朝又延续了... 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拙文《“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以下简称《检讨》)在《中国社会科学》2... 我心目中一流文科学术中心的标杆 关于文科的特点,学界讨论已很多,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因此也说不出什么。我想就我本人的亲身经历,谈谈我对文研院近四年来... 批评何必成冤家——何谓学术批评的最高境界 学术批评是促进学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在“真理越辩越明”的过程中,不仅是广大读者,而且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方,都会从中受益... 东晋南朝江东的文化融合 摘 要: 东晋南朝时代, 江东地区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表现为侨、吴、士、庶之间的?格互动, ... 李伯重 刘志伟等:经济史的写法——读《剑桥中国经济史》(笔谈) 导言 在过去40多年里,国际中国经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加州学派”的出现和“大分流”问题的持久讨论为标志,中... 火枪加账簿: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特征 历史并不只有光明的一面,还有黑暗的一面。一个人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他对历史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 各国人民交往... 19世纪江南的经济萧条与气候变化 道光前半期(1821-1834)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时期中,中国经济开始由十八世纪的长期经济成长,转变为十... 明代后期国家决策机制研究 帝制中国的国家决策机制,在明代发生了重要变化,发展为圣裁、阁议和廷议三种机制并行的复合机制。其中较晚出现的廷议制度,是一... 反思“新经济史”研究:回顾、分析与展望 [摘要]:在经历了1980 年代反思之后三十年,中国经济史学今天又到了一个反思的时代,需要对前一个时代(大略为198... 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剔除“学术垃圾”的一点浅见 创新很难,而制造“垃圾”则很容易。大多数学者都已清楚地指出:现行的科研体制和评价体制、期刊体制,是造成我国“学术垃圾”... 学术创新:根治“学术垃圾”痼疾之方 2007年,在“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上,我作了一个简短发言,说道“大多数中国大学的... 大数据与历史学科学化 兰克史学掀起的史学革命就是史学近代化或者科学化的第一步 历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史料学的科学化,开始得... “大分流”之后:“加州学派”的二十年 二十年前,一批在美国加州不同大学中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年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对当时国际经济史坛的主流理论和... 从历史中发现中国奇迹的根源 本文为李伯重教授为《剑桥中国经济史》中文版所做的序言。 史学家们常说“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为什么这样说呢?斯塔... 再谈“大分流“:“加州学派”学者的新创获 二十年前,一批在美国加州不同大学中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年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对当时国际经济史坛的主流理论和观点... 下一页